浅谈小学语文“意象”教学
2017-02-15陈鸾鸾
陈鸾鸾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引言
中国文化历来有重“意”的传统,在儿童世界里,意不可能是空洞的,其必须有物可依,这个物就是“象”。故有研究者指出,意指人的主观思想情感,而象则是指客观事物或世界,因而意象即为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或世界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善假于“象”而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则可以让学生在意象的世界里畅游。本文以《生命的林子》一文为例,谈谈笔者对小学语文“意象”教学的理解。
一、文本解读,意假于象
《生命的林子》一文中,对标题的研究就是重要的教学施力点之一,“生命”属“意”,而“林子”属“象”,那“生命的林子”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曾经跟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是在初读课文、初次接触到文章标题的时候,就跟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立即明晰了两个概念:一是生命,二是林子,而另一个问题也就因而清晰了起来——“生命的林子”到底寓意着什么?事实证明,这样的问题提出,虽说没有直接说明意与象以及意象的具体概念,但在学生的认知当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并且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生成较好的理解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编写的文本中的“意”。这个意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浅显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必然具有一定的深度[1]。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象”中寻找“意”是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是以“象”为加工对象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学习《生命的林子》一文时,首先产生兴趣的,并不是文中“意”的情节,而是对方丈为什么将玄奘带到林子中感兴趣,而学生后来解读文本的重点,也下意识地落在林子、太阳、烛火等具体的物上,显然,学生对这些“象”的认识,是构建“意”的基础。
二、以象解意,读之本也
文本解读,所读者“象”,所会者则为“意”——所谓“会意”,即有这样的含义。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经由什么样的理解“象”的途径,进而达成“意”的理解,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也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在《生命的林子》中,笔者撷取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细节,来说说笔者的理解。法门寺在文中是一个香火鼎盛的名寺(象),这对于刚刚剃发的玄奘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笔者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即为玄奘,这样学生自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一些?这是一个小学生能够直接回答的问题,不过有学生问:“方丈为什么要这么问呢?”于是笔者顺着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问:“方丈应当是希望玄奘留下来的,否则就不会问他问题了。但方丈又没有直接说而是问出了这个问题。显然,方丈是想让玄奘从中悟出什么。”待取得了学生的认同之后,让学生思考方丈的意图。文中的另一段话: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笔者提问:“玄奘为什么会认真思忖,而且还是好久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是我,我会认真去比较太阳和烛火,我会去想如果我是太阳我会怎样,如果我是烛火我又会怎样。只有经过这样的比较,才会知道最终需要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玄奘是走还是留,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文中说是‘认真思忖’‘好久’。”这一回答迅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
文中的关键部分是方丈与玄奘在松林与山头中的对话。山头上最大最高的松树,松林中棵棵秀颀的松树;对于天上的阳光是“争着承接”还是因没有树与之竞争而随意生长?学生读至此,其实已经能够领悟其中之“意”了。
经由这样的教学细节,教学之“意”较好地存在于学生对“象”的研究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自主性的,是建构性的,认知是深刻的。
三、意象教学,小语主径
“意”的领会,无疑属于语文的人文性部分,意象教学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笔者注意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必然是具象的,离开了具体的“象”是无法构建“意”的,同时小学生又是善于想象的,因而在其认知基础上构建“意”也是必然的。
事实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于文本中的“物”去构造学生思维中的“象”是有效的策略选择。尤其是基于同一个“象”串联起不同的文本,则更是可以让文本解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以“意象”为径,是合理的、适切的。
[1] 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