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5分钟 促使学生深度运用英语知识
2017-02-15吕玉兰
吕玉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小学,江苏苏州 215200)
一、课堂片段描述
上课铃响起,师生互相问候。
师:Whose turn is it today?
学生A起立回答:Me!
接着学生A走上讲台,开始了今天的演讲:
My habit
My name is……. I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I never go to school late. At school I listen to my teachers. I always finish my exercise on time. At weekends, I help my parents do housework……
学生大概用3分钟完成演讲。接着教师会针对学生A的演讲内容向全班提出几个问题:How many good habits does A have? What are they? Does A have any bad habits?……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教师可以向A确认答案:“Is he right? Yes?” 最后教师用一两句话评价学生A的演讲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二、课前5分钟演讲
笔者常年任教小学高年级,这是笔者在每节英语课前必做的事情。事实上,上面的演讲程序是通过改良的。刚实施的时候,演讲只限3分钟,而且只是纯粹的演讲。教师根据近期学的内容定好演讲的主题,一般一个主题延续一个礼拜的时间。比如学生在学healthy diet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家人的饮食习惯;在学The lion and the mouse 的时候,让学生试着改写故事或者续写故事;在学Chinese Festivals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节日,以及在节日里所做的事情。教师一般提前几天布置演讲主题,学生按照学号轮流领取演讲任务,在领到任务的第二天把想讲的东西写下来,给教师预览。教师看后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并对语法错误的部分进行修改,定稿后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练习演讲,最后学生在课前3分钟进行演讲。开始时,学生对演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新鲜,因为具有挑战性。后来由于轮到的次数多了,一个星期的主题又是重复的,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些话,听的学生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聚精会神地听了。他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抬着头观察演讲学生的表情,完全不关注说的内容。课前演讲变成了一个学生的事情,毫无效果可言。改变势在必行,于是笔者把课前演讲3分钟调整为5分钟——加上2分钟的提问环节,凡是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为自己挣得一颗星,集齐10颗星免做一次作业。于是,学生又开始专心听了,对任何演讲的细节都不放过,唯恐稍后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演讲变成了“演讲的学生—听的学生—提问的老师—回答的学生”所有人一起参与的事情。
三、现象分析
曾经笔者也一度犹豫这样做是否占用了太多课堂的时间,有点得不偿失,毕竟5分钟的时间足够学生背出10个单词了。但多年的课堂实践证明,这课前5分钟的演讲、提问、回答过程非但不影响课的进度,而且让学生“长”了许多能力——深度融合以前所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的能力,积极思维、敢于参与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这一次次质朴的演讲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第一,课前5分钟英语演讲是多种能力的深度融合。一份合格的演讲稿,首先得体现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让大家明白你在讲什么,以什么顺序来讲。这时老师就得扮演一个引导者,给学生一些建议(特别在布置任务时),指导他们怎么去思考、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其次,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把自己想说的准确地写下来。英语不同于母语,小学生积累的词汇并不多,要在这不多的词汇中提炼出一篇主题明确、语法准确的稿子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演讲促使学生去研究、去请教、去查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最后,演讲者需要有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足够的勇气。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都要面子,不允许自己在台前出丑,所以,在正式演讲前他们大多会在家里好好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多次的准备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越来越流利,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演讲训练,本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均优于平行班,5分钟的演讲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显性能力,还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集中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大技能,心理学测试表明:孩子们通过听获取80%左右的知识,因此课从“听”开始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然而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往往缺乏专门训练学生听力的环节,课前演讲活动正好补了这个不足,它促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演讲,因为接下来老师会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也迫使老师认真地听,不能敷衍,否则提不出针对性的问题;当然它也促使演讲者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在听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他们要听懂演讲者在说什么,理解他讲的每一句话;他们也需要听懂老师的问题,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该怎样正确回答。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课前5分钟的演讲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Well begun half done”,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对于上课最初的5分钟,教师们处理的方式五花八门、方法各异,其目的就是创设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自然地融入课堂,同时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接下来的新授做铺垫。这些功能在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演讲的学生传递的是自己的生活信息、经验和看法,听的学生能就真实的事件进行问答,创设了非常自然的英语对话氛围,让学生觉得英语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学英语并不难。而且,英语演讲涉及的词汇较多,许多单词、语法点在这个环节中得以复现,对巩固学生所学英语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间的问答预热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启动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模式,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后续的教学做了铺垫。
四、思考改进
做任何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笔者能巧用课前5分钟,并将它用实,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其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目前演讲的模式是:演讲者演讲—学生倾听—教师提出问题—听的学生回答—演讲者适时加以确认,笔者想,在今后的操作中是否可以把提问权也逐步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这5分钟的一个旁观者,让学生成为这5分钟的唯一主人。当然这要建立在学生多次观察、模仿教师提问的基础上,不可能一蹴而就、说还就还的。
不能让演讲只停留在形式上,由于这个活动是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和运用,师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讲前的指导和准备上,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演讲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尽可能多角度展开话题,丰富学生的语言,复现更多的词汇,让演讲本身精彩而吸睛。
对于班级里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列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还可以尝试把评价的权利也还给学生,让他们学着用一两句话点评演讲活动。
结 语
笔者提倡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是要鼓励所有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使学生深度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前演讲的阵地上找到自信。
[1]何琳.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校园英语,2014(15).
[2]张娟.试论课堂提问艺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