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2017-02-15何波
何 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江苏苏州 215221)
引 言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充分提高学生应考历史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的培养则是历史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的。江苏省高中历史教材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个版本,在两套教材同考一张试卷的情形下,考生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历史考试无论是高二的小高考还是高三的高考,与其说是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不如说是在考查学生的某些素养与能力。下面就我个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的学科素养培养。
一、注重时空意识
现在的历史考试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很少会单纯考时间。但就选择题而言,一般所给予的历史材料都有一个时空的限制,所对应的选项也都有时空的设定,有时仅凭时空就可以去伪存真,选出正确的答案。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卷的第9题,若能抓住“1894年—1914年”的时间与“英日等国占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的空间,就很容易选出“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教科书是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编写,史实都呈跳跃性,所以造成了学生时序概念与空间意识混乱,他们搞不清楚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与空间上的什么事件,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时空概念,精准定位,并让学生反复记忆,然后在习题讲解时再不断提问记忆。比如对于两次工业革命,经常会考查学生这个材料内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主要从材料所给的时间来断定。如果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而且是英国的,那就可断定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如果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后,而且是美德,那一般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因此记住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与空间对解答题目很有帮助。再如对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常考查学生这样三步空间: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到底考查哪一步得从材料所给的时间来分析。19世纪末的就是“初步发展”,20世纪初的是“短暂春天”,1927年—1936年的则属于“较快发展”。从时间来断定空间,再从空间来印证时间,如果时空能精准到位,相关内容又记得清楚,那么考到的这块内容就很容易辨别出。
有名家指出“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应是:表达历史时空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近年来的高考也特别注重对时空的考查,只要我们老师平时让学生多加注意与记忆,抓住时空,突破关键,解出题目也应是不难的事。
二、注重学科思维,即语文能力
如今的历史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江苏卷,皆注重考查“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主要是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理解、概括、总结、归纳与运用等,而这些学科思维与方法在我看来就是一些语文能力,也就是一个学生如果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则对他学好历史会很有帮助。
现在的历史考试题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会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史料,让考生在该情景与史料中获得一定的信息,然后按题目要求解出答案。我常教学生如何来分析一段材料,一般我们首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意思”,即语文要求中的“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然后按题目要求答题。通过众多的题目,我总结出一些较长的史料性选择题一般重点意思会落在材料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最后一句里做文章”是做较长材料性选择题的一种恰当方法。比如2015年江苏高考卷的第19题:“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若能抓住最后一句“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也就较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当然这只是一种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整个材料的意思,然后逐个分析选项,排除“说法绝对化”或“与材料无关”的选项,然后选出答案。学生自己检查时要看所选答案与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否相吻合,如果是吻合的,那基本就是正确的。
如果说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与获取信息的能力,那么材料题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归纳与总结、迁移与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回答”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而这些历史学科能力其实就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只是历史所考查的阅读材料是严肃的史料而已,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史料进行阅读理解,并运用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解答问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上课与做习题时都要培养学生这一系列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并能运用这些能力去解答题目与考好历史。
三、注重多元思维
如今是一个多元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与生活观并存于我们周围,我们也很难用“好”与“坏”来论之,只能说更倾向于哪一种而已。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我们学习与看待历史也得采用多元思维,不能仅仅用教科书上的那种说法去教导学生。我常对学生说一句老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并告诉学生要跳出狭隘的、片面的本本主义框架,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尽可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的进步作用时,我们还应看到它的消极性,正如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的那样:“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当讲到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软弱与妥协时,我们还应指出这种不流血的妥协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起码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多元思维既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同时对我们历史考试也极有帮助。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常会教导学生“战国至明清,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老师需要适当补充一些“重商”思想,尤其是明清有识之士如黄宗羲等人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这对学生的解题很有帮助。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卷的第21道材料题就有“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的材料,虽然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抑商”政策,但也有汉文帝的“惠商”做法,如果老师平时能用多元思维上课,那么学生在看到“汉文帝的惠商”材料时也就不足为怪了。还有如今的一些试卷中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是积极的,也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请选择一种观点加以说明。”这样开放性的试题就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不管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
结 语
我觉得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所以一线老师在上课或讲解题目时一定要多加引导,“养兵千日”,才能“用兵一时”。同时,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应试,也有助于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
[1]李孔文. 学会评价:教师学科素养的衡量标尺[J]. 课程.教材.教法,2015,(0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