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意注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7-02-15江苏朱玲玲
⦿江苏/朱玲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
浅谈“无意注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江苏/朱玲玲
“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心理学中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以进一步去集训、记忆和思考等。
从事小学一线教学,在小学阶段,成绩较差或者不理想的孩子,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注意力品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容易分心、容易走神、容易冲动、任性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不仅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同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案例来谈一谈“无意注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案例:
小风是我班里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上课喜欢玩抽屉里的文具,批评教育多次都没有什么效果,下课时也闲不住,就爱拆拆同学的文具盒、圆珠笔等文具。可想而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对于这个学生,对他的习惯培养我绞尽脑汁,却效果平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并不是智力不好,他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有一次,班里门窗坏了,他竟然修好了;同学的修正带坏了,他几秒钟就能让它运转正常。因此,我利用课余辅导他制作航模,他积极性特别高,在县里的“小巧手”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后,他似乎换了一个人,上课认真多了,小毛病也渐渐的少了。他真正成了班里的“小巧手”。
其实,在小风同学的教育过程中,就是“无意注意”教育方法中的“兴趣化解法”。语文课不如数学课或体艺课那么生动有趣,像小风这样的调皮的学生更是很难40分钟集中注意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巧妙地运用“无意注意教育”方法,提高小风这种类型孩子的语文课堂听课效率呢?
一、环境熏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物都容易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根据这个原理,我通过变换教育环境,比如班级座位布置,班风和学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转移学生的兴奋点。我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应用到哪些领域?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甲和同桌乙关系不太好,小组讨论问题时,两人互相不理睬,根本无法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无意注意的原理,环境对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帮他们调换了位置,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转移兴奋中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果然,这几个问题,甲同学通过和小组同学的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乙同学也在其他小组讨论学习得很认真。当然,在这一次合作学习之后,我还是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两人重新和好,这样和谐的同学关系便于今后的学习。
二、艺术熏陶法
语文课虽然不如数学课生动,但是语文课充满了人文性,充满了美感。比如一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先播放春天的图片,歌曲,以及小孩子踏青游玩的视频,然后再进行词句意思的点拨,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而不需要繁琐的死记硬背。
小学生极容易受到图画、音乐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我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文中提到孔子与弟子赏春景,论水、言志。情到浓处,孔子和弟子们还会做些什么呢?孩子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便想象出其他的场景,还有几个男孩子模仿孔子和徒弟们的样子,唱起歌来。语文与艺术是相通的,巧用艺术熏陶法,使课堂流光溢彩。
三、“低门槛”法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里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根据这一原理,我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从易到难,按照小组学生成绩的差异,把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克隆”交给成绩稍差的学生负责,当他完整地找到答案时,我对他说:“你真细心,以后争取做小组发言人。”当这位学生从“低门槛”进入学习的大门之后,他就慢慢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
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缺少了“注意”的加入,就很难完成认知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听课效率。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方法,还可以通过游戏激趣法、变换教学方式法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意注意教育”的方法,正是运用教师发出刺激物的特点来挖掘学生无意注意潜能的一种方法。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有云:“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这种教育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