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喜与悲
——2016年末的思考与感受

2017-02-15郑毓信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笔者

◇郑毓信

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喜与悲
——2016年末的思考与感受

◇郑毓信

新年伊始,要对过去一年的数学教育乃至教育界的各种大事作出全面回顾和总结,当然不是一件易事,不仅取决于相关人士视野的开阔程度和思考的深度,而且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我确实无力承担这样一项工作,而只是希望借此机会谈谈自己近期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谈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其中有的让我十分高兴,也有一些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一 让我欣喜的一些发展与变化

近期有这样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其一,正如人们普遍了解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是数学教育界最重要的国际性会议,它为我们深入了解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乃至向世人展示我国数学教育已取得的成绩,包括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窗口与平台。由相关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数学教育在走向世界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尽管直到 1980年在第 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上才出现中国学者的身影,但自此以后,参加历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包括不少中小学数学教师。

当然,相对于单纯的人数变化,我们应更加关注通过实际参与国际性会议我们究竟有哪些收获。事实上,在很长时期内有一个主流现象,即大多数人参加会议主要是开阔一下“眼界”,很少有实质性的收获,甚至很难说已经真正融入了大会的各项活动之中,更不用说与国际同行平等、有效地交流了。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会议结束后很少能够看到后继性的学习和研究,也就很难说对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有任何真正的促进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相信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当笔者在一个普及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刊物[即《小学教学(数学版)》——编者注]上看到下面这一组文章[1]时的喜悦心情,因为这已不再是介绍一般性情况的“综述性文章”,而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与分析,从而我们自然也就有理由期望这些工作能对改进数学教学,包括理论性研究与实际教学,发挥切实的作用。这组文章主要包括:《基于意义理解与学生经验的小学阶段“数的教学”》《小学阶段 “早期代数思维”的内涵及教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概念化与学习》《数学教育中的价值观研究趋势及其启示》《统计素养: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关注的重点》《HPM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国际研究的发展趋势》等。

当然,文章的组织与选用应该说主要反映了相关编辑的兴趣与水平,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立即断定这些文章必然会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从而使他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与理解,包括联系自己的工作深入地思考和应用。但是,接下来一件事让我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信心。

其二,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素养方面的普遍情况是什么?对此笔者并不试图提供完整的分析,而只是愿意特别提及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印象:小学教师似乎只偏爱于看课,看各种各样的示范课,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观摩会,却不愿意、不喜欢听报告,特别是较长的专业性报告。令人惊喜的是:上述情况也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认识最初源自笔者几年前的一个亲身经历。笔者曾在《小学教学(数学版)》上发表了文章《〈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2],并以此为主题在多个以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培训活动或全国性会议上(如“现代与经典”“千课万人”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等)作了专门讲演。其主要内容是从理论角度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一些新的提法,特别是由“双基”到“四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乃至直接的批评。自己曾一度有过这样的担心:这一题材恐怕不易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兴趣。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料:不仅听众(有时多达几千人)全神贯注,相关文章在网上也受到了普遍欢迎,有的点击量甚至近20万。

以下是一次更新的体验。“千课万人”组委会近期(2016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会期两天半,只有5个大报告,每个用时3小时,却没有一堂观摩课。这样的活动对一线教师是否有一定的吸引力?会有多少人参加?在聆听了一整天的报告后的第二天(笔者的报告就安排在该天上午)还会有多少人坚持参会而不是“抽空”到外面去放松一下(这一天本来就是周六,而且阳光灿烂)?尽管存在种种疑惑,但现实情况却让笔者大受教育:参会的近500人,而且几乎可以说全程参与、坚持学习!是啊!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师也在进步,可千万不要小看了我们的一线教师啊:他们的理论水平与专业需求真的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这正是数学教育界在这些年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即人们的理论水平普遍提高,笔者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的迅速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 令人沮丧的一些事

为了清楚地说明情况,可以首先提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最新发展,即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出强调。这不仅被认为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标志着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时代”。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撇开种种纯理论性论述,而从“常识”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我们显然应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今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倡与先前所说的“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正如人们普遍了解的,素质教育是我国的一个长期国策(对此可见原国家教委1997年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共中央办公厅1999年6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且我们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包括课程改革,应当说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所以,面对任一新的全局性教育主张,我们自然也就应当深入思考这样的教育主张与素质教育这一长期目标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笔者十分赞同《人民教育》编辑部关于“核心素养的核心‘关系’”这样一种提法:“我们认为,其(指‘核心素养’)内涵的科学界定更应该重点辨析一系列关系,比如需要清楚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3]尽管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专门论述,但在笔者看来,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对这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作出认真总结与反思,而不应满足于“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此类过于简单的论述,乃至不恰当地宣扬这样一个“理由”:“选择‘核心素养’而不沿用‘素质’的用法,更加容易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免除旧有概念可能蕴含的思维定式。”

例如,难道我们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促进“量”的增长,而非同样集中于努力创造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当然,对于所说的“质量”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是,对素质教育的倡导难道不正是为了彻底扭转“应试教育”这样一种现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应认真总结与反思: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包括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课程改革,“应试教育”的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显然,任一位真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无视这样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即在21世纪,中国居然出现了像河北省××中学、安徽省××中学这样的以“应试”为唯一宗旨的“另类学校”,并且生源滚滚,经久不衰。难道我们仅仅依靠提倡“核心素养”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再者,如果说上述现象所涉及的还只是“少数的”高中生,那么,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补课潮”呢?2016年1月,在“好未来”的年会上,“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说:“未来十年,我们会在超过100个城市开线下学校……线上和线下服务超过1亿人次学员,每年会给学生上10亿次课,提供超过100亿课时的服务,整个集团的收入会达到1000亿。”[4]坦率地说,面对这样的“豪言壮语”,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位长期从事并由衷热爱教育事业的老者,只能说感到极度的无奈和深深的悲哀。

考虑到我们的儿童甚至从幼儿园起就已因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误导陷入了无休止的补课之中,也因此而失去了愉快的童年,再加上数学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自己更可说因此而感到羞耻,因为,正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戴维斯 (他也是笔者20多年前在美国进修时的指导教师)所指出的:我们的数学教育已接近于毁灭年轻的一代!

笔者在此还愿特别强调一点: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自己可以说只在“文化大革命”中有过同样的感受,即“极度的无奈和深深的悲哀”,我们在此似乎可以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当前最需要的是“拨乱反正”!如果我们完全漠视相关的事实,而只是一味地畅谈 “教育的巨大进步”“课程改革的巨大成绩”等,恐怕只能说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真以为只需通过提倡“核心素养”就可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即使不是纯粹的自欺欺人,恐怕也只能说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种不负责任的奢谈!

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因此而永远处于 “叹息加叹息,牢骚复牢骚”这样一种状态,乃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应有责任。恰恰相反,尽管我们不可能对改变教育的整体大局有重大影响,但还是应当切切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那些自己能够做好也应当做好的工作。这也正是笔者的一个由衷希望,即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能有信心、大声地对自己的学生和家长说:只要上好我的课就行了,完全不用去上任何培训班,包括所谓的“奥数”和“奥语”……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从补课的苦恼中真正解放出来!笔者也希望更加优秀的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能在“困境”中成长起来!

【附:教育岂止在课堂】

星期天去公园散步,觉得口中不爽,一时无心,就向路边的草地上吐了一口痰。没有想到的是,后面立即传来一个小姑娘响亮的声音:“爷爷!老师教我们不要随地吐痰,你不应该在草地上吐痰!”

见是一个小姑娘,又客客气气地叫爷爷,自己笑呵呵地承认了错误,还向她讨教道:“你说我今后该怎么办?”……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事后却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对方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态度不是很“客气”,或者说,话语中带有明显的指责意味,自己又会如何反应?再者,如果对方是一个臂带“红袖章”即有一定权力的“执法者”呢?

对于上述问题,我想任何一个成年人也许都应作出自己的思考。但笔者在此则想更加强调一点: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儿童时,自己的反应应当更加慎重!

具体地说,面对种种错误,甚至明显违法、违纪的人与事,敢于挺身而出的人应当说越来越少,这显然是现今人人都已注意到并为之深感叹息的一个社会现象。但是,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象呢?特别是,我们如何才能期望同样的事情不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发生与重演呢?也许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面对儿童,请一定多一份“教育心”!因为,你的反应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和发展,包括将来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他是否会再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教育岂止在课堂,愿人人都能成为教育的有心人!

[1]章勤琼,等.第13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专辑[C].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11),(12).

[2]郑毓信.《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3),(4).

[3]编辑部.核心素养的核心“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

[4]林碧波.学而思是一家怎样的企业[N].都市快报,2016-11-09(B03).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顾问)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笔者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老师,别走……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