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7-02-15马慧
马 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想象是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课堂教学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抓准契机,充分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想象的空间,诱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抓住故事发展的延伸处,诱导学生想象
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想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紧紧扣住文章结尾处小鸟说的话——“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设计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想象,续编故事结尾:(1)青蛙最后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如果跳出去了,他看到了什么?(3)如果它不肯跳出去,只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学生说:“青蛙跳出来,看到天空很大,有楼房,有商店,还看见很多人,很多车。”还有的学生说:“青蛙跳出来后看到很多绿油油的小草、艳丽的花儿,还看到了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的炊烟。”“它没有跳出来,只看到了水、井壁、井口那么大的天,过往的小动物还是会劝它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当学生说出这些见解后,教师因势诱导学生理解寓意,最后还鼓励学生想一想青蛙出来后干了什么,并说给同学、家人听。经过此番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在教学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了《狐假虎威》一课后,让学生再想想: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因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它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狐狸最后的下场又如何?并让学生以《明白真相后……》为题进行说话练习,续编故事。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课时,可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你是诗人,更上一层楼后,你看到了什么?
二、紧抓故事发展的衔接处,诱导学生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做些“留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在故事发展的某个环节,省略了一些内容,作了“留白”的处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些衔接处诱导学生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留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如《七颗钻石》一课,在写到小姑娘是怎样为母亲找水的这一环节时,文章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直接表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紧抓这一衔接处,诱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让学生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难,感悟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如《自己去吧》一课中的句子:“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紧抓这一衔接处,教师诱导学生想象,补充“留白”。像这样在故事发展的衔接处作“留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积极地挖掘,找准想象的契机,诱导学生想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射出亮丽的色彩。
三、抓好心理描写的空白处,诱导学生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能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对于那些能假想人物心理活动的课文,教师可以抓住这空白处引导学生想人物之想,感人物之情。如《十二次微笑》一课,文中讲到在临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投诉空姐,当空姐把留言本交给那位乘客,并面带微笑地对乘客说了一番话,真诚地希望得到乘客的谅解时,“那位乘客脸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没有开口”,接过留言本就写了起来。从那位乘客的表情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波澜不断,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抓好这一契机,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想象此时那位乘客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乘客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情绪已经由冲动变为感动,完全被空姐的真诚打动了,因此把投诉信写成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信。通过想象那位乘客内心的变化,从侧面上更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整个旅途中空姐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态度,那种以情感人的高质量服务,以及空姐的职业素养。
再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文中最后一段写道:“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文对画家的心理描写留有空白,因此教师可以抓好这一空白处,诱导学生想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小姑娘由感动到敬佩的心理变化,感受到小姑娘那水晶般透亮纯洁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诱导学生在心理描写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就能丰富人物的个性品质,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紧扣相似内容的省略处,诱导学生想象
文章讲究结构布局,相似内容不可一一罗列,可作省略。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遐想的空间,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想象出省略的部分。
如《树叶》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落在地上,小虫拿它当被子。漂在河里,鱼儿拿它当花伞。飞在天上,小鸟拿它当风筝……”第四句后面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紧扣这个省略号,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诱导他们想象:“树叶还会落在哪儿呢?”一句句精彩的话语应运而生:“树叶落在地上,小虫拿它当小床。”“树叶漂在水里,青蛙拿它当小船。”“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拿它当帽子。”“树叶飘在地上,小虫拿它当花裙。”“树叶落在地上,鸟儿拿它当鸟窝。”……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活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兴趣盎然、充满生机。
再如《庐山的云雾》一文在具体描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结尾处有一个省略号。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个省略号,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想象云雾在瞬间还会有什么变成什么。通过诱导,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想象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抓准想象契机,注意引导学生在故事发展的延伸处“添枝加叶”,在故事发展的衔接处“巧搭桥梁”,在心理描写的空白处“心灵对话”,在相似内容的省略处“锦上添花”,给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想象的空间,那么想象就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了想象力,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