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析语言中感悟人物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片段及评析
2017-02-15何钧
何 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相识再到相处的故事。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品析语言的教学片段,笔者对此进行了赏析。
师:课文里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很多描写,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画一画,记得用“___”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神态、语言等语句,用“”画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他们在你的印象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生边自由朗读边画)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不喜欢打扮自己。一个“蓬乱”就说明了他头发很乱,不经常梳理打扮。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
生:我感觉爱因斯坦一心扑在科研上,连走路都在思考。这可以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一句中看出。
师: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整天思考的都是科学实验的事情。
生:“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爱,也很爱思考。
师:那么小女孩认为,怎样的人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至少应该穿戴整齐、很有礼貌。
师:那么你们再想想,为什么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呢?
生:主要是因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
生:我认为小女孩很天真、很直率,从“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句可以品析出。
……
师:我们再来看看插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次相遇,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他头发梳得很整齐。
生:他西服穿得笔挺,十分气派。
……
师:爱因斯坦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什么?
生:他听取了小女孩的意见。
生:他想把小女孩邀请到家里做客。
……
【评析】
在我们的记忆中,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在文本中,尤其是在课堂上,让我们见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与小女孩无论是荣誉,还是年龄都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对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因斯坦的那一颗童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挖掘感悟中逐步认识爱因斯坦,由零碎的、片面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信息,进而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以及文本主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引导作用,通过交流点拨来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概括。
其实,“伟大”这个词语在教学片段中也是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虽然教师没有通过问题直接呈现这一点,但把三个核心思考巧妙融入在师生对话互动中,比如“小女孩眼中的伟大”“她父亲眼中的伟大”以及“学生眼中的伟大”。从小女孩父亲眼里,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对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小女孩眼中,我们却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而学生则可以读出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讲信用……通过文本,结合爱因斯坦的外貌、语言及动作,透过班级里一双双童真的眼睛,我们可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也能近距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真正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
不容置疑的是,这一课的重点是人物描写,通过描写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因斯坦平凡中的伟大,同样也能让阅读指向写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