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感知与练笔实践有效整合
2017-02-15胡霞萍
胡霞萍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理念以来,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感知文本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了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体悟文本言语形式、感知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应努力践行读写结合,将阅读感知与练笔实践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核心主题,在单元整合中历练表达能力
1.把握单元整体,在紧扣前后联系中练习表达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言语形式经典独到,文本立意也极具价值。编者在编著教材时非常关注文本之间的差异,将内容相近、主题相同的文本通过单元的形式进行合理统整,为阅读教学从不同层面感知文本内容、提炼写作方法、实施读写结合提供了资源。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编者选择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四篇课文,其彰显出的主题是爱国,但表现手法完全不同。如《郑成功》一课,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场面描写展现出郑家军军容整肃、极富战斗力的特点,是其他文本没有涉及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场面描写的方法,体悟其表达效果,引领学生用这样的写法进行练笔。
编者对教学价值点的选择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单元整体的价值考量下精心选择的。每篇课文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典型训练价值,教师应在整合对比单元内文本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后,挖掘出独特的资源价值,为夯实学生的基本素养奠定基础。
2.依托文本主题,在表达认知感受中练习表达
在单元主题的支撑下,编者对文本内容的选择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考量,即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表现相同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观照单元文本的整体意识,又要具备把握单独文本主题价值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与作者、编者的深入对话,引领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在的价值意蕴,使读写结合始终关注单元价值主旨。
仍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所描述的肖邦,其爱国方式就不同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主人公。肖邦选择了离开祖国、以创作歌曲的方式鼓励波兰人民在抗争中奋勇向前。因此,在教学第3~5自然段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中的语言,仔细揣摩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想象肖邦彻夜创作歌曲的画面,将想象性的实践练笔与文本主题一脉相承,将自己内心的拓展联想通过实践练笔的方式表达出来,丰富文本的内在表达。
上述案例中,教师不仅深入研读了单元文本主题,而且挖掘出文本所展现的独特价值认知,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的实践练笔紧扣文本的核心主题。
二、体悟写作策略,在感知方法中历练表达能力
1.细节入手,在遣词造句中提升斟酌能力
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其精彩的语言运用。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必须从文本的遣词造句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妙进行深刻体悟,从而为学生的写作练笔奠定基础。
如《金蝉脱壳》一文中,描写“脱壳”过程时的语言就是学生进行语言品析与实践运用的经典段落,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脱壳过程,提炼出相应的步骤;其次,引领学生感知语段描写顺序,了解作者表达的顺序之美;最后,指导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词语运用的精妙。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小鸡啄米的视频片段,通过回放、定格等技术处理,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练笔。
2.整体把握,在体悟结构中学习架构技巧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对文本的感知与思考也就不能局限在差异性上,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性视角关注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尝试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感受作者之所以如此构思的深刻用意,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构思文本。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整体结构设置就极为巧妙,先从太极洞中顽石被水滴滴穿的现象说起,提出中心论点;其次选用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人的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再次,选用雨水作对比,用反面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则总结提升。在梳理了课文的基本结构之后,教师则提出如果不选用三位名人的事例或者缺少其中的一位,会对论证中心有什么影响?选用雨水这一反面材料,作者有什么深刻用意?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感知作者在材料选择、结构设置上的匠心独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良好习惯对于学习的影响”这一中心进行列提纲的训练,让学生将课内所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谋篇布局是学生进行习作表达的重要方法,在本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脉络,并结合相应的主题进行实践操作,由学到用,一气呵成,教学效果鲜明。
三、把握文本特点,在言语形式中历练表达能力
1.深入对话作者,模仿写作方法练习表达
一篇文本呈现出来的价值点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全部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应从文本特质出发,为学生遴选出最佳的语言训练价值点,让学生在诵读感知中积累基本的语言表达范式,引领学生在积累语言、悦纳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三亚落日》一文为例,文本清新形象、直观鲜明地展现了三亚落日的壮观景色,在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课文的言语形式上,通过反复品读、对比辨析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逐步形成。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可以为学生播放海上日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形成对日出过程的基本体验,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感知,将对文本的体悟所得运用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方法。
2.紧扣言语材料,模仿经典句式练习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这种范例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写作方法和经典独到的言语形式。因此,阅读教学就不能只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写作方法和言语形式,通过扎实多样的言语实践平台进行历练,真正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基。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全文以轻松、质朴的语言展现了萧红童年的快乐生活。尤其是第13自然段,作者充分运用了“愿意……就……”“一会……一会……”等句式将自己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感受了句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之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是周末一个人在家时,是怎样度过的,并且顺势运用上“愿意……就……”“一会……一会……”等句式,将文本中经典的语言材料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两个层面进行有机整合,在阅读中悦纳写作方法、践行写作过程,更要在写作中强化阅读感悟,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