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善乐博雅”的办学理念 彰显德育活动特色

2017-02-15广西韦雪艳

小学生 2017年7期
关键词:博雅学会道德

⦿广西/韦雪艳

基于“善乐博雅”的办学理念 彰显德育活动特色

⦿广西/韦雪艳

结合第二实验学校办学理念“善乐博雅”开展“因之而爱,因爱而行”德育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学生成长中真切感受“感恩教育”的育人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立足德育教育,以感恩教育为主线,感恩教育的人文性、长效性、时效性等,从而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让每个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德育特色。

因知而爱;感恩教育;善乐博雅

从古至今,德育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语·述而》里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也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更加注重于“行”,孔子的论述,充分地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明确地表现为实践第一的观点。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和西方的思想家有所不同,他不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问题作纯理性的抽象思辩,而是直接为了适应社会现实斗争的需要解决现实斗争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理性思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学校致力于抓成绩,而忽视掉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大多数老师认为德育教育的方式可以用说教替代就可以了,每次做活动浪费时间、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德育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实效性和特殊性。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一生中不可丢掉的美好品质,它是生活的依托,以实践为主旨,个体亲身参与,有真情实感的教育。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感受“感恩教育”的“温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我校办学理念“善乐博雅”为中心,我们坚持走德育渗透化,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思路,以构建学生自主能力体系为突破口,开展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明白“德育”,了解“德育”,学会感恩,做到“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课堂内、外交织起一座蕴含丰富的德育平台。

一、紧扣“善乐博雅”,开展感恩父母活动

德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词,尤其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概念之分,所以我们的活动一定要实践性强,贴近生活,从身边出发,在活动过程将“德育”具体化,通过活动让学生看得见的存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引领学生认识感恩,体验感恩。我校结合每个月的主题,开展“因之而爱”系列活动,环环相扣,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让感恩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一)“因之而爱,因爱而行”活动 围绕“善乐博雅”的办学理念,以“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为契机,举行“因知而爱”为主题的感恩系列活动。以跳蚤市场为契机,学生学会挣到一笔资金,这一笔资金将作为“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的活动资金,以行动表达对长辈的感恩。

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生活,播撒一粒热爱生活的种子。让学生在准备义卖物品和义卖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对生活因知而爱,热爱生活。学会感恩,播种一颗感恩的心。通过简单的买卖让学生感受到挣钱不易,对父母的付出因知而爱,懂得感恩。学会营销,播下一个理财的行为。让学生初步感受市场经济,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设计促销标语、广告、海报,增强团队意识。学会环保,播种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不浪费物品、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劳动习惯。

感恩父母:在活动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要准备物品和食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自己所要卖的物品,感受父母每天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尤其是一些家长是做餐饮行业,贪早摸黑、精心准备食材、还要精心包装、叫卖,其实都是很辛苦的,然而在学生的眼里,这些是正常的事情,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也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可以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走进父母的世界,因为知道“挣钱”的艰辛,从而去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用行动感恩父母的付出。感恩老师:对于活动的指导,还有平时老师对学生多方面的栽培。感恩生活:把自己用不到的物品,捐出来兜售,做到不浪费物品资源,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

因爱而行,通过自己辛苦赚来的资金,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父母吃一顿好吃的、带父母去旅行、给父母买礼物等等。

(二)家庭实践,让亲情感悟更温馨 家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将感恩教育由学校转变到家里,能让亲情感恩教育更温馨,更有实践性,让教育更有温度。比如:利用科学课堂布置学生养蚕,养蚕活动的开展有益于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有益于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尽责之德、感激之情、有益于儿童道德的养成。科学养蚕活动是儿童科学素养培育的一个极好平台,它让教师、学生、家长成为教育合作者,让校园乃至社区成为开启儿童创造智慧的教育乐园,它为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写蚕宝宝成长日记,儿童通过观察蚕成长变化的全过程,了解养蚕的科学知识,激发创造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还开展了“护蛋”活动,“护蛋大行动,用心悟恩情”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同学身上存在着丢三落四的现象:作业本经常找不到,讲台的抽屉里塞满了“无家可归”的红领巾、铅笔、橡皮,更有那无人认领的校服、雨衣——一边是家长的埋怨与数落,一边是我们孩子的毫不在意,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身上缺乏自我责任意识,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关爱。

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保护一个易碎的鸡蛋是很不容易的,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给予关心爱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由自己保护一个鸡蛋的感受,体会到父母、老师在长期的培养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他们体谅父母、教师,并从关爱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开始逐步学会关爱他人。

二、紧扣“善乐博雅”,开展感恩社会活动

在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的有关部门联动,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比如敬老院、社区活动、留守儿童、纪念革命先烈、人文历史博物馆等。如在我们学校的后面就有一个敬老院基地,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给他们讲故事、表演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情感。又如“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地”,我们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徒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地祭扫烈士墓活动,一次次的活动,真心体验,没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每年都会利用清明节的契机,回顾历史,感恩生活。

学生在亲历体验、亲自感受中培育着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使得德育教育更有实践性、说服力,意义更深远。

三、紧扣“善乐博雅”教学理念,深入开展德育活动

德育的逻辑思路是:从情感打动入手,创设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环境———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探究道德原理,形成关于道德的认知———将道德认知深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基于这样的道德意识创新构建道德体验环境———推动学校进行道德践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简而言之就是“情感-认知与意识-体验-行动”这样的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感恩教育”情感体验德育过程。在确立了“感恩教育”的德育主线后,将各个教育要点落实到每一项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体验快乐,感受真谛,心怀感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获得体验,学校的德育工作紧紧围绕“感恩教育”,注重情感体验,注重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将我们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地渗透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德育教育“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凸显德育教育特色,这才是有温度的教育。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我们的德育教育不是单一的,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相互渗透,“感恩教育”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广西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博雅学会道德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王博雅访谈录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会分享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