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阅读为原点去构建多维课堂

2017-02-15彭丽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语文课堂素养

彭丽蓉

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格局中去解读,在“全面发展”教育观理念的观照下,核心素养教育的诉求更高:育人不仅面向的是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还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强调并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成长。那么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阅读”这种教育方式与之相生相长。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及智力的发展。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阅读成就自我成长,这是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势必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应以阅读为原点去构建多维语文课堂。

一、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课堂。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进行泛读和表浅的赏析。古罗马的贺拉斯就已经认识到,文学的教育功能只有和娱乐功能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他在西方文论史上率先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只有坚持“寓教于乐”,才符合学生接受的规律。

我围绕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开展了“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

1.阅读期待,唤醒自觉

教师可通过“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让每位学生走上舞台,抒发自己的体验。其一,给予勇气。教师应制订参与的规则,还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促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二,注重体验。每一次阅读文本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对不同情境的思考使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心灵深处的舒展,使学生可以超越现实而走进想象的世界,超越纯粹的技能性学习,获得广阔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其三,建立信心。“课前短时有声阅读”看似与常规语文学习剥离,这会让学生放松警惕,以新奇心态对待。这为学生建立了参与的信心,学习的期望油然而生。

2.阅读反思 ,化育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思想魅力、艺术魅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是难能可贵的语文素养。其一,背诵吟咏。用“课前短时有声阅读”展示学生的才情,将知识化作一种情怀,同时将这情怀化作一种文学素养。其二,演讲辩论。语文素养的形成建立在思维的发展之上,而演讲与辩论,正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其三,“小先生制”。把学习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短暂的换位体验,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活跃学习氛围,建构开放而真实的课堂。

3.阅读批判,启迪智慧

学生的人生智慧正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体会中洞悉而来。智慧教育关注人生的教育。其一,学科融合。把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作为语文文本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听说的舞台也可以是唱演的舞台,改变坐着学习的姿势。其二,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给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避免了语文教学中贪大求多,面面俱到,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更集中,更突出。学生更容易消化,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体验快乐,自由发展,获得思维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课堂,应该是“情感操练”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深沉的情感,精读传统篇目。个体所属的文化提供了构成生活的原始材料,个体具有适应文化模式的可塑性,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培养。朱自清先生曾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记忆。缺少了相应的敏锐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进入作品规定的情境,实现与艺术形象的情感交流,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灵魂上的净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经典篇目精读,解读文化元素,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1.一字之重,题眼定情,练思维

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意蕴丰富,“一字尽得风流”。教师应重视练字,开启学生情感体验的门。如《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名家名篇,叙事细腻,表达严谨,情感宏阔,遣词造句中透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意味和时代特征。 题目中“魂”字是一个有重量的字,它能定调:这个魂字就能“转轴拨弦三两声”定下情感基调——梅花魂,爱国心,民族精神。作者由花写人,由人品引申到家国情怀。教师应通过对魂字与物、人、国的联系,清晰地给学生诠释“魂”字的文化渊源。

2.一物之悟,文化传情,重积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物语。”中国文学史从诗词发源,对物语的认知也从诗词开始。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随文进行,也可以按内容积累。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郑板桥《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由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物语表现出的象征特点,独属于炎黄子孙,与我们有着认识上的“特定约定”,这个约定帮助我们探究中国人特有的心灵姿态和生命律动。像青铜器上斑驳的纹饰一样,像几枝瘦竹残荷即可入画一样,像高耸的宝塔屋宇直冲云霄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去找到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三、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框架式结构课堂”,让“主题阅读,读中学写”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歌德说: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主题的意义可见一斑。

1.教材重组,读写结合训练

索绪尔说:“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在语言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应借助语言的联想关系,以“读写结合”为目标,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选取对话点。如设想话题式教学模式:一个话题带动一组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相同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运用“五级三段”仿写练习,“五级”仿写抓住整体感知,从结构、风格、情感、细节、创造进行仿写;“三段”指对例文的高仿、变式、创造,逐步脱离仿写的窠臼。

2.框架思考,比较思维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特性。正如梵·第根所言:“当人们仔细地研究同一个典型的某种变化时,人们便对那位诗人和他的艺术认识得格外清楚了。”人们在对比中头脑是清晰的,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借助比较的视野,发展思维,是思维深入发展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扩大学生视野,让情感陶冶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采用立体阅读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让学生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让读的文字生发文字,形成有益的循环,充分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理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不仅读作品,更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心中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语文课堂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