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分析到启示
——重申当代艺术研究的理解维度

2017-02-15刘志

艺术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理性

刘志

(山东艺术学院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分析到启示
——重申当代艺术研究的理解维度

刘志

(山东艺术学院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传统的分析理性在对艺术的研究中,制造了思与诗、批评与创作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在对于艺术的研究中,无论在艺术家还是哲学家那里,还存在着一种整体性的启示理性的介入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规避分析理性对艺术研究的弊端,还契合当代学科融合背景下对艺术真理的阐释和理解,同时有利于当代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重新焕发活力。

分析理性,启示理性,当代艺术;理解

在人类漫长的艺术发展历史中,理论反思之于艺术创作的意义总是显得面目可憎。诚如埃德蒙森在反思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对于诗的观念时总结的,在人类知识史上,没有一个领域像对艺术的反思一样,起源于取消其探索对象的愿望。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者,美国哲学家安·兰德认为正是因为哲学阐释的匮乏,才导致西方美学体系浪漫主义精神的衰落,而这种衰落又直接导致了浪漫主义艺术为倡导衰败和颓废精神的现代主义艺术所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是人类经验和理解自身历史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着艺术家对自己时代的生存环境、人性状况、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审美精神等方面深刻而又普遍的理解,而这一切都必须经由艺术创作主体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完美地呈现出来。这里至为关键的是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整体性价值气息是否能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强大的主体创作精神,这也体现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灌注某种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深刻理解的力度与深度。当然,用艺术的手段传达出这种力度及深度,与艺术家本身在审美意识和意志上的强大程度又不无关系。这也是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而卓越精神品格的原因,也是无论何种时代的伟大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根源。从这个维度分析,这里的问题也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所呈现的伟大程度与艺术家理性能力的关系,二是哲学意义上的理论阐释与深植于艺术世界之中的理性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第一个问题来看,一直以来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家身上的创作能力断言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与理性思维之间处于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这一论断无疑充满偏见,它的源头来自于思想史上对人类理性起源的研究,从维柯的《新科学》、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孔德的从神话思维到实证思维的论述,再到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类学家对于原始部落社会思维形态的研究,都向人类传递出一种观念,无论是人类早期,还是个体的人的早期,其想象能力要比成年期更为丰富。庞思奋在论述古希腊哲学发展时,干脆用出生、青年、成年和老年来一一对应人类心意能力的四个层面:想象力、激情、理解力和判断力,而具备丰富想象力的人类或人的个体早期阶段,也意味着诗和艺术最为繁荣的阶段。这一论断虽然让人可以从人类学的维度理解人类心智的演进过程,但它同时也内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谬误:对于艺术而言,至为重要的想象力和激情在历时态维度是逐渐衰落的,而在共时态维度与理解力和判断力又是处于相对立甚至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之中。这忽略了一个常识:一个成熟伟大的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激情,与一个孩童或青少年的想象力和激情,无疑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这种不同无法用质和量来衡量。

事实上,在艺术就是表现的见解中,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心意能力与普通人没有根本的不同,区别在于艺术家能把这种能力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克罗齐才断言人人都是艺术家。但问题是,从创作主体心意能力的内涵分析,这种区分还是过于笼统。人身上包含着四种最基本的心意能力: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包括人的五官对于外在物质世界的敏感,具备敏锐辨别光与色能力的人,往往具备成为优秀画家的潜质,具备敏锐听觉能力的人,则有成为音乐家或者从事与声音相关职业的天赋,如《海上钢琴师》里的钢琴家、《听见天堂》里的调音师等,而《香水》中的男主角具备异于常人的惊人嗅觉能力,使他成为天才的香水师,这种能力虽然可以后天训练,但基于生理天赋而成才却更为关键。情感体验能力则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外在世界所具有的情感介入和移情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也才能够想象一个丰富的现实世界或理想世界,这是成为伟大艺术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尽管在理论上想象力有着许许多多内涵不一的界定,但在最常识的意义上,这是人能够具备征服有限人生的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根本能力,也是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艺术世界的根本所在。巴什拉在他精彩的《梦想的诗学》一书中,将想象力与做梦严格区分开来,并把这种能力上升到生存论和宇宙论高度,它与人的情感体验能力相结合是人类获得有益身心的审美体验达到高峰的基础,甚至在人类学意义上,它所具有的为人类打开一个乌托邦世界的能力是人类拥有生生不息理想的保障。《金蔷薇》中那个西班牙老贵族被贝壳散发出来的光辉所吸引而产生的追求黄金岛的梦想和行动就是例证,他代表着大航海时代追求梦想,经历漫长而又艰难发现新大陆的整整一代冒险家。最后是理性思维能力,哲学家的这种能力虽然更为优秀,但作为对人类生存提供反思的基本能力,一个在内在心意能力上不具备这一点的艺术家,难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没有这种反思就不会有《哈姆雷特》《红楼梦》《浮士德》等伟大作品中的深刻洞见和智慧。

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身上,这四种心意能力往往交织缠绕在一起。尽管在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往往会较为突出地体现出某一种能力,但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身上,它一定是体现出这四者完美综合后的整体性能力。越是杰出的艺术家,他这四种能力的每一个方面也都一定异于常人,所以很难把创作中的其中一个因素——理性孤立出来,并与其他因素对立起来(如感知能力或思维能力)分析。否认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具备强大的思维能力的论断,实际忽略了艺术中所包含的思维因素,它是整体性艺术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那些长篇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其谋篇布局的宏大、情节安排的巧妙、人物设置的合情合理,都需要有强大的思维因素。只不过,当这种思维因素是渗透在具体的思维内容也即艺术形象之中并被命名为形象思维时,情与理水乳交融,很难孤立地剥离出形式意义上的思维因素而已。虽然无法剥离这种思维因素,但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这种因素也的确可以被弱化。这就是安·兰德对现代主义艺术中体现出来的理性因素被非理性排斥的控诉,在她看来,代表着人类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理性与感性同样强大)随着艺术中理性因素的弱化而衰落,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整体上体现出德性衰落的根源。

概而言之,艺术家创作艺术世界的能力,实际上包含着一种人类整体认识意义上的启示性理性能力,这样的能力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创作中虽然体现的强弱有所不同,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所具有的意义。

事实上艺术创作体现出的这样一种整体认识意义上的启示理性,不仅存在于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整体能力之中,也存在于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还存在于艺术批评家与理论家身上。

为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借用罗伯特·达恩顿所举过的例子来阐释。在一个冬日夜晚参加学术研讨会回家的路上,作者路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C层拐角处,在一个专供学生写作业的小单间门上,看到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小广告,上面写着“斐济飞来回只要499元”。这样一句广告语所传达的意思表面看非常清楚:你可以去斐济旅行,飞一个来回只要499元。然而达恩顿却从中得出了不同的理解,首先你要清楚,这张小广告是被人有意剪下来贴在门上的,而且这间小房间是专供学生写论文的,作为曾经在这里度过大学时光也有着相似写论文经历的作者而言,他能够马上领会到,这是一个写论文写烦了的学生在用这样一个小广告在校园里卖弄俏皮:我想远走高飞,我想去海边享受日光浴,呼吸新鲜空气。这种有声有色鲜活生动的理解正是运用启示理性对小广告展开想象所获得的。能够获得这种理解,显然单纯的理性推理是不够的,这里首先有作者的体验在里面,曾作为学生的作者也像贴小广告者一样,经历过普林斯顿就像裹在身上的湿衣服一样令人不舒服的冬天,再加上写论文需要下苦功夫,人往往会被整得焦头烂额。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以及对校园文化的了解,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对“斐济飞来回只要499美元”这一符号的准确理解,作者由此获得在研究中“怎样理解象征符号、仪式和文本的含义”[1]292的见解。

这虽然是新文化史家用启示理性针对广告文化获得洞识的案例,但对于作为审美文化符号的艺术而言也同样适用。无论是批评家还是理论家,面对艺术作品时,单纯的理智介入显然无法获得关于作品深入、全面、准确的理解。正是意识到在当今欧美批评界,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们由于深受分析哲学的影响,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陷入条分缕析的枝蔓之中,无法准确获得对艺术作品整体性的评价和理解。理查德·罗蒂才提出,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启迪性作品,又需要分析性作品,当然,这里完全可以推及包括艺术的整个人文学科研究领域。所谓启迪性作品,也就是以整合了感知、体验、想象和思维的启示理性来观照作品的研究。没有这种启迪性研究,“人文科学研究将继续生产知识,但不再能激发希望”[2]99。

何以面对一部伟大的具备所有丰富性内涵的艺术作品需要启示理性的观照,这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认知特性分不开。按照歌德对于艺术的理解,科学给人类提供了观照生活世界的外在维度,而艺术则给我们提供了观照的内在维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19世纪以来以小说和电影为代表的叙事性艺术领域中。诚如埃德加·莫兰论述的,人们通过电影和小说可以发现人类科学无法提供给我们的看不见的东西,因为“人类科学遮蔽了或消解了人类存在的生存的、主观的、情感的特点,而实际上人类一直经验着他的热情、他的眷爱、他的憎恨、他的允诺、他的梦想、他的幸福、他的不幸、遭遇着幸运、欺骗、背叛、偶然性、命运、宿命”[3]129,而这一切都是艺术才能给人提供的,正因为艺术,我们才能看到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它可以容纳个人和生活的所有复杂性,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诸多生活的角色和人性的可能性。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所深刻传达出来的主体的不稳定性和人性的复杂维度一样。而这一切只有经由整体性的启迪理性的阐释,才能被深刻地揭示和理解。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艺术作品启迪性的批评和理论阐释,并不会伤害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成问题的是那种纯粹分析式理性,使得作品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知识性索解之中。这也是埃德蒙森所担忧的思对诗的压制。尽管这种艺术理论和批评会带来大量知识和规律,但却并不能使我们对作品有深切的审美理解。电影《春风化雨》中文学老师基廷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撕掉对诗歌所作的乏味的知识分析的教材,用这一行动启迪学生诗的真谛是基于每个个体真切的生命体验,而这样的启迪性教学和艺术理论与批评中启示理性的观照殊途同归。它们不但不会伤害艺术的诗性,还会增进我们对这种诗性的体验与理解。因为从性质上讲,这样的艺术研究是在用一种不同于分析的语言来言说,它也是一种“希望高扬诗歌的力量,抵抗固定的术语系统对诗歌之同化”[4]261的语言,也是一种真正可以同艺术与诗进行交流的语言。从话语形态上看,它往往体现出一种散文随感式的言说,这种言说始终聚焦于诗性的呈现而抵制哲学的索解和宗教的慰藉。它的典范包括:歌德论文艺、里尔克论诗歌、费里尼论电影、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布罗茨基的《小于一》,等等。

从以上所举例子不难发现,擅长用这种启示理性观照艺术作品的,往往是杰出的艺术家,这无疑是对这些艺术家所具有的创作能力中所包蕴着的思维因素最有力的肯定。当然具有强大反思能力的哲学家对于艺术的思考也并非没有这类突出的例子,典型的体现像蒙田论艺术、尼采论悲剧、狄尔泰论诗、本雅明论现代艺术,以及海德格尔论晚期浪漫派诗人等,这些哲学家对于艺术和诗的批评,也和他们的哲学一样,集中体现了运用融感知、体验、想象和思维于一体的启示理性的卓越能力。

以启示理性观照艺术作品也正是心灵哲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一再强调的心灵觉知的能力,它是一种破除了任何心灵禁锢的自由观察能力,在被当今碎片化的区分思维支配的人那里,这种剔除了任何束缚自由心灵的整体觉知能力是应对现代社会内在和外在分裂的根本途径,也是由艺术研究获得真正洞识和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正是对这种启示理性内涵的依赖,才使得现代哲学获得长足发展。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正是在20世纪显赫一时、奠定了整个人文学科研究方法论基础的解释学。

伽达默尔在阐发解释学原理时,其出发点和归属都是依赖从艺术中所获得的理解能力,他毫不讳言解释学的真理实际上就是由艺术所获得的理解的真理,正是从源于艺术的游戏、体验、隐喻、象征等方面的分析,伽达默尔洞见到只有通过审美体验去发掘和捍卫由艺术经验所启示的真理,才能以之反对被科学的理论、范畴分析得很狭隘的真理概念。在伽达默尔看来,整体性启示理性之所以是理解艺术的正确通道,源于这种理性所具有的感知、体验和想象维度可以介入艺术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是单纯以分析性理性所具有的概念、知识、理论无法企及的。在对老师思想的反思中,伽达默尔也深刻地认识到后期的海德格尔之所以要借助诗歌的分析来阐发存在的真理,正是意识到基于西方分析理性思维的语言存在的先天性不足,而为了能够启示存在的真理,海德格尔寻找那些能够将鲜明的时间体验内涵表述为存在本身的基础性概念,他不得不依赖于诗歌的语言。正是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得的启发,伽达默尔才坚持将艺术的经验等同于真理的经验,而要获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借助理解艺术的途径,为此,他不惜打破非艺术性的理解和艺术性的理解之间的界限,目的无非是将源于艺术的理解也即启示理性的整体认知能力,推及所有人文学科领域,为此伽达默尔建立了一整套解释学概念体系:对谈、流传物、情境、效果意识、视域融合等等。这些又深刻影响了对于艺术的接受美学研究。

然而,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其对于艺术研究在当代语境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影响有限,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至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伽达默尔虽然将解释学的真理归之于艺术的理解,但最终还是将艺术的理解从属于其哲学分析的需要,正如他在《真理与方法》中最终将美学从属于哲学一样。这无疑会影响到运用解释学方法来观照艺术作品时仍然无法摆脱分析性理性的传统弊病。比如众多用解释学方法分析艺术作品的批评性文章,在阐释的具体过程中,仍然会纠缠于作品的某一层面、人物、主题、内容、形式等。虽然许多阐释可以将解释学的原则——不是要发现理解艺术作品的程序,而是去澄清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体现出来,但由于阐释者将这些条件过多地纠缠于对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澄清之中,无形中忽视了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审美体验性内涵。其次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代艺术研究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区分理性的强大支配性的影响力。这种支配性影响往往依托体制化、学院化的学术研究,秉持学术研究的客观真理追求,而这种所谓客观真理其方法论恰恰是分析性理性支配的实证研究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思潮的研究,还是对于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的研究,分析性理性往往更以揭示艺术在物理时空中实存的事实性为根本目的,忽略了艺术研究更为根本的启示理性观照所获得的洞见。

这种由分析性理性支配的研究在当代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大量多学科方法对艺术研究方法的片面运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以多元方法去审视艺术作品,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比如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确实是不无裨益。但问题是,当单一学科角度审视艺术忽略了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就是需要启示理性这种整体阐释的维度时,往往会对作品形成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单纯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来分析鲁迅的思想,抓住鲁迅心理性格中的一面,将之放大到心理疾病的程度,进而依此来分析其作品,显然会偏见迭出。类似的例子在用社会学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分析艺术作品时,体现出的偏颇在当代艺术研究中比比皆是。虽然这些研究或许会在学院化的体制内“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空白从而具有知识论层面的意义,但这对于整个艺术和人文学科发展的意义究竟如何似乎并不难考量。

回到问题的根本,对于属于人文学科的艺术而言,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属于扩展和加深我们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是建立在知识之上,而是建立在由启示理性开辟的超越性智慧层面。在这方面,虽然强大的分析理性有其重要价值,但如果它无法融入整体性的启示理性所开启的解释学视域中发挥作用,往往只会生产支离破碎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人生存的意义何在?虽然尼采断言知识为人类打开了美妙的穷途末路未免偏激,一个人不懂得灭火器如何使用的知识,在一个着火的房间里就有可能被烧死,可见知识的用途并不能否认,但在对艺术的研究中,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能融入体验和理解之中,显然意义不大。而在这方面,具备整合人的感知、体验、想象和思维诸能力的启示理性,无疑是我们通向艺术的真理,从而获得对艺术的阐释和理解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在大学科融合的当代,反对区分性思维、倡导学科融合的思维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诚如德国思想家韦尔施指出的:“今天我们正在意识到,不同的领域与学科取决于相互之间缠绕不清的关系,这与现代的区分理论和分隔教条所想象的方法是截然对立的。这需要思维由分隔的形式转变为相互缠绕的形式”[5]66。而基于艺术认知经验的启示理性正是这一缠绕性思维的最佳体现。

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视域来理解,按照伊夫·米肖对当代艺术危机根源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源于康德将艺术存在的理由归结为情感相通的交往信仰,从而为当代人提供一种不取决于宗教、民族、亲缘、利益等因素的信仰依托的观念。由于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审美排斥了理性和意志,从而在当代艺术变成了偏于形式感知或情感体验的单一维度,这也必然带来这种信仰依托在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衰落。重新为当代艺术注入活力,就需要把安·兰德所阐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也即包蕴了整体性的启示理性的精神重新注入当代艺术的发展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希望艺术成为当代人信仰的基础。正如哈贝马斯相信的,这种艺术还可以为社会系统重新注入动力,“艺术仍然被说成是合法性与动力的源泉之一,可以重燃社会生活的火焰”[6]197。

[1] 罗伯特·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M].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M].黄宗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埃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M].王柏华,马晓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 沃尔夫冈·韦尔斯.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 伊夫·米肖,等.当代艺术的危机.[M].王名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FromAnalysistoEnlightenment——Reaffirming theUnderstandingDimensionofContemporary ArtsResearch

Liu Zhi

Traditionalanalytical rationality in the study ofarts contributes to the tension between thinking and poetry,criticismand creation.In fact,there is a holistic and enlightening app roach to arts study,both in the artist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 tives,which can no ton ly avoid the d rawbacks of the rationalanalysis in arts research,butalso ag reeswith the interp 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of arts in the contextof contemporary sub ject integration.At the same time,it is beneficialto revitalization ofcontemporary arts in the human society.

AnalyticalRationality,Enlightening Rationality,Contemporary Arts,Understand ing

J5

A

1003-3653(2017)01-0038-05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2.006

2016-10-13

刘志(1975~),男,山东滕州人,山东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理性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