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预设,让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2017-02-15张文娟
张文娟
语文教学应基于生命、回归本真,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多元对话中交融心灵、碰撞思维,形成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充满朝气。教师要解除预设的束缚,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予以引导、点化,将教学引向精彩。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铺垫基石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内在需求、个体差异、知识建构等,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互学中共生,在探究中生成精彩。预设要力求精简,少一些“以逸待劳”的随意,多一些“有备无患”的应急。教师要设计弹性的预设、开展多向的交流,适当“留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动态生成铺垫基石。
1.弹性预设,不囿于本
教师若“坚守”预设,势必会封闭创新的空间,使教学变得僵化。课前预设只为教学提供可参照的结构框架,而不是僵化的固定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调整。
2.丰富手段,因需施教
预设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富有生趣、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有教师以“境”导入,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让学生由题生疑:“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有教师以“情”导入:“每逢中秋佳节,一轮明月悬于浩瀚星空,我们仰望明月的那一刻,会有怎样的情感要表达?”
二、捕捉契机,让生成演绎精彩
1.再现生活,“诗”“歌”串联一体
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使静态的知识与多彩的生活彼此融合,才会让学生把握内涵,引导出有价值的资源,促进教学的生成。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师生交流如下:
师:歌词中的“无眠”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一俗一雅,表达得明明白白。“无眠”有很多近义词。
生:不眠、难眠、未眠、愁眠……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谁在敲打着作者的无眠?
生:钟声。
教者继续引导,钟声从哪里传来?(寒山寺,呈现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钟声为何有如此魅力?(呈现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教者以歌词为引子,联系众多诗词,让学生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导出张继的《枫桥夜泊》。
2.捕捉意外,化尴尬为精彩
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意外会产生消极效果,一味采用“堵截”的方法,将突发事件“扼杀”于萌芽之中。我们要冷静思考、机智处理、合理转化,发掘教学中意外生成的资源,让枯燥无味的课堂焕发生机。
如在教学《山行》一课时,教者无意中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写成“深”,有位细心的女生纠正了错误,教者冷静之余产生思考:何不辨析“生”与“深”?有学生指出,“白云生处”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也有学生认为“是白云生活的地方”,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云是动的,是不断翻腾、不断变化的,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意外不可避免,教师要正确看待错误,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理解,让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充满活力。
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捕捉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因势利导,达成“不期而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