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研究
——以桑德集团为例

2017-02-15许小艳李华晶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桑德机会主体

许小艳,李华晶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研究
——以桑德集团为例

许小艳,李华晶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本文在创业理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融合的基础上,以复杂适应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为研究框架,通过对环保行业龙头企业桑德集团的案例分析,提炼了复杂多变创业环境中创业型组织不断洞察市场进行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适应过程,提炼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动态和交互适应的内在机理,构建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模型。

复杂适应系统;“刺激-反应”模型;创业机会;机会识别;机会开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创业活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创业活动与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及其所处创业环境有关,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1]。而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2],旨在研究复杂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涌现出的特征、规律及其复杂性,着重揭示系统的演化、混沌、自适应等内在机理,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能力[3]。因此CAS理论为创业活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4]。

然而,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作为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创业活动主要通过机会“识别”与“开发”体现其过程性[5]。目前,并没有学者从CAS理论出发以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为研究脉络展开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CAS理论,以桑德集团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创业型组织在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中如何与环境及环境中其他主体进行协同成长和适应性发展,以及彼此间交互影响的内在机理。

1 理论基础

1.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CAS理论最初由Holland教授提出,认为复杂适应系统是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其规则来适应环境中其他主体[6]。Holland还进一步提出了研究适应和演化过程中通用的7个基本概念,包括4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用于描述个体的基本特征,它们在适应和进化中发挥作用;3个机制是:标识、内部机制和积木块,用于表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进行交流时的机制。同时具有这7个基本点必然构成复杂适应性系统。

CAS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不同主体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一般用“刺激-反应”模型来描述。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探测器集合,IF/THEN规则集合和效应器集合。主体通过探测器感知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分类,并过滤周边大量的涌入信息,探测器代表主体从环境中抽取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主体存在的条件。规则集由一系列的IF/THEN规则组成,它代表主体处理消息的能力。效应器用来描述主体行为,在任何给定时刻,效应器一旦被合适的消息激活,它将对环境产生作用,因此效应器是主体运行结果的表现,代表主体作用于环境的效果。

1.2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

关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不同学术背景的创业机会研究者之间一直存在争议,形成了发现学派和行为学派。以Kirzner为代表的发现学派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的初始状态是非均衡的,创业者凭借警觉性感受经济环境中的变革,创造此前未有的新机会,促使市场状态由非均衡趋向于均衡[7]。该学派认为创业者的知识和信息是重要的,可以帮助创业者识别出创业机会。而以Schumpeter为代表的行动学派认为,市场的初始状态是均衡的,但由于市场处在运动过程中,技术、政策、规则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创业家在不确定性、变化的环境下通过创新,引进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组织、新市场等),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打破市场的均衡。该学派认为创业者的直觉、创造性使创业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或非饱和市场上提供了创新、改善或模仿的产品、服务、原材料或组织方式[8],该情况下的机会属于经济机会[9]。

本文认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一方面是由社会变革导致的利益重新分配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创新所创造的[10]。机会的产生既包括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识别出非均衡信息,又包括创业者通过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提升。且创业机会空间的产生是相关和交织异构的过程[11]。故依据上述理论和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

1.3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空间过程由多“主体”组成。包括创业家、政府、用户、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者等,这些主体行为贯穿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全过程。创业家是主要的适应性主体;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用户需求、偏好变化也会影响创业机会的产生;大学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创业机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还会利用自身在资本市场、原材料和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资金优势及人脉关系为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提供帮助[12]。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是通过不断与环境及环境中其他主体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中实现,是动态、交互影响并不断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具有复杂适应性特征,二者的联系如表1所示。

图1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空间过程示意图

特征复杂适应性系统(Holland,2000)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聚焦较小的主体通过“黏着”形成聚集体创业团队;与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合作非线性个体及属性发生变化时,遵从非线性关系多主体互相影响、复杂适应;存在正、负反馈作用流个体与环境及主体互相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存在着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这些流之间互相协调程度影响着创业活动的效率。多样性个体间差别会发展与扩大,最终形成分化创业者个人知识、警觉性具有较大差异标识主体在标识机制下实现聚集有共同目标、条件互补的创业主体之间实现聚集内部模型每个个体都有复杂的内部机制,对整个系统来说,统称为内部模型创业者、政府、风险投资等主体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机制,构成总系统的内部模型积木块复杂系统是由一些简单的部件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该过程由人员、技术、资金等简单部分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复杂系统

1.4 研究框架

通过上述对CAS理论的回顾,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分析,可以发现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空间过程具有结构复杂、关系复杂、所处环境复杂等特征,是一个复杂、动态演化的适应性系统。故本文以CAS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如图2所示的研究框架,对案例公司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进行探究。

图2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研究框架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本文采用单一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问题创业活动与环境有密切关系,采用该方法能够通过深入剖析案例,掌握企业发展历程与环境脉络之间的关系,获得较全面的观点[13]。第二,需要具体探究案例企业为什么能成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以及如何与环境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影响,属于解决“Why”和“How”类型的问题,故案例研究法是最适用的方法。第三,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具有复杂、动态性等特征,采用单一案例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案例的观察、整理和分析,找到一些未被发现的新变量或关系。第四,本文试图将创业研究与复杂科学理论相融合,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案例研究方法在发现新理论与丰富现有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4]。

为满足本研究案例选择要求,最终选择环保行业龙头企业桑德集团为研究对象,依据在于:其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保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环境问题、治污技术等行业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故该行业具有动态、复杂性等特征,可以保证研究结果对当前的现实意义。其二,桑德集团创立于1993年,距今已有23年历史,在时间维度上可以保证纵向研究的需求。其三,桑德集团是一家创业型企业,多次进行创业活动,能帮助本研究更好地探究和提炼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普遍规律。其四,桑德集团从最初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环保企业中的标杆,具有典型性和行业代表性。

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文研究问题属于一种探索性、现象性的研究,故采用分析性概括而不是统计性结果分析。所获取的资料以二手为主,筛选和比较公开出版的资料。但为保证案例分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借鉴了学者霍慧智[15]内容分析法的思路。

第一阶段:资料收集。将资料选择范围界定为环保行业政府政策和桑德集团重大事件两类;将时间范围界定为1990年1月—2016年1月。分别通过五个渠道获取所需资料,一是从政府网站获取环保行业政策,了解环保行业发展动态。二是从桑德集团官方网站获取公司简介、要点新闻以及历史沿革等公开信息,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三是从网易财经、凤凰财经、新浪财经以及北极星节能环保网等媒体网站获取桑德集团和环保行业的新闻报道。四是从CNKI、百度学术等学术网站上获取有关桑德集团和环保行业的研究文献,深入了解桑德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环保行业背景。五是观看多档对桑德集团创业团队和核心员工的访谈节目,保证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提高研究的信度。访谈节目的资料来源如表2所示。

表2 访谈节目的资料来源

第二阶段:归类整理。首先,将各渠道获取的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降序排列,并进行编号,行业环境用IE(y,m)表示,桑德集团用SD(y,m)表示,其中(y,m)表示时间,如IE(1990,1)记录1990年1月所发生的环保行业的相关政策。其次,将相同编号的资料进行互相补充和交叉验证,确保资料的统一性。若相同编号记录的为同一个事件,则进行合并,若为不同事件,则用IE(y,m)-i表示,即为y年m月环保行业的第i件政策。再次,将相同时间的环保行业环境动态(IE)与桑德集团重要事件和数据(SD)进行标记和匹配,并依据创业活动过程中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内涵,最终整理出桑德集团在行业兴起、行业瓶颈以及行业变革环境下三次完整的创业活动。最后,以刺激-反应模型为逻辑指引,对每个创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基于行业兴起的刺激与反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在波士堂访谈节目中说道,“我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较为落后,好多国内大型企业在废水处理时选用国外技术,价格高昂,且由于国情不同也依然解决不了国内环境问题”。该公司创业团队意识到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凭借市场“警觉性”、几项专利技术以及40万元资金于1993年创立桑德集团,最初主要涉足的是工业废水市场。

桑德集团创立之后遇到环保市场多年来形成的市政垄断体系、地方保护等阻碍。该公司首先对自身市场竞争力进行判断。作为初入环保市场的桑德在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几乎没有优势,因此,最初选择绕过市场竞争激烈的北京,将其他省市作为企业初期目标市场。其次,面对地方环保市场上政府垄断、地方保护等问题,桑德一方面通过提供免费技术和方案,赢得用户信任,与当地政府、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逐步打开市场。于1994年拿下第一个项目,锦州啤酒厂废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和技术支持。正如文一波在波士堂中所说,“刚开始地方保护壁垒比较多,我们就无偿贡献智慧,通过免费做方案、画图纸,赢得用户信任,开始给点小项目做,逐渐与用户发展为平起平坐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桑德选择如煤气废水、合成药废水、精细化工废水等公认的高难度废水治理项目。随着高难度项目的不断突破,桑德在用户心中逐渐树立了“技术领先型”企业形象,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1996年,获得第一个大项目,处理难度较大的天津化工厂分废水项目,价值1648万元。

此外,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桑德集团研发技术以经济适用型为主。在技术研发方面,不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1998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设立“桑德环保奖学金”,鼓励大学生投入环保事业。经过6年发展,桑德集团在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开发了十几项技术专利,完成了超过200个工业污染源,积累了丰富的治污经验。

3.2 基于行业瓶颈的刺激与反应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不断加大对环保的宣传和投资力度,大量的污染需要被治理。而国内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触目惊心。截至1997年,中国城镇日排放污水总量为1.37亿吨,污水治理量却仅为0.08亿吨/日,近94%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各种水体。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丰富治污经验的桑德认为此时的市政污水市场更为广阔,于是将眼光投向市政污水领域。

当时,市政污水领域几乎被政府垄断,民营企业进入门槛非常高。桑德在进入市场时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第一,为了进入市政污水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提高,研发出“三低技术”,获得了市场关注。第二,文一波凭借自己在环保行业的发展经验,意识到市政市场做不开,是因传统环境治理模式所至。为解决中国环保市场目前面临的困境,于1999年率先提出将BOT模式引入到污水治理中,受到政府的认可,政府先后出台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确保BOT模式的执行。这种新模式使市政污水厂建设与运营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运作的市场行为。

桑德于2000年用该模式成功承接北京肖家河等城市污水项目(样板工程)。之后正式启动“中华碧水计划”,该计划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受到业界关注,并吸引了银行及金融巨头纷纷加入中国环保事业的行列。“中华碧水计划”成功实施,之后许多环保企业也纷纷自筹资金,采用BOT模式建设污染治理项目,推动了环保行业的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正如文一波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用BOT模式解决城市污水,2002年,五部委推荐城市污水的文件出台,启动了行业发展,行业规模变大,也促进了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

3.3 基于行业变革的刺激与反应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均试图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文一波认为,“传统环保企业不‘触网’就意味着等死”。他根据“人们对环境卫生越来越重视”判断出环卫产业正在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他预计2016年中国环保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4900亿元。于是文一波决定进入环卫领域,将环卫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桑德集团首先扩大环卫领域市场,从2014年以来,陆续签约湖北宜昌市、河北宁晋县、湖南永兴县、安徽蚌埠市等环卫项目,在全国成立近30家项目公司,清扫保洁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超过300万人。其次,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到环卫领域中,建立桑德智能环卫云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通过智能设备连接环卫工作所涉及的人员、车辆、设施等,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管以及数据共享,为环卫管理提供成本分析、盈利预测、智能决策等功能。通过“互联网+环卫”,形成基层环卫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城乡最后一公里物流,依托环卫运营的广告、环境大数据服务及其互联网增值服务融为一体的互联网环卫产业群。

智能环卫云平台是企业与政府环保管理部门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的信息互动平台,实现环卫及环卫业务处理计算机化、业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共享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桑德集团创新性运用互联网+理念,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服务应用到环卫产业中,巨大地推动和引领环卫产业的发展。

3.4 案例小结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桑德集团三个阶段的创业活动均始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创业者首先凭借“警觉性”感知环境的变化并识别创业机会,然后结合自身因素,与环境中的政府、高校、风险投资等主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并且随着环境的动态复杂,创业活动不断发生。这恰好反映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具有复杂适应性特征。为此,可以概括出桑德集团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适应性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桑德集团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适应性过程

4 研究发现

通过对案例企业三次完整创业活动的深入分析,构建出如图4所示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模型。企业首先通过探测器感受环境中不均衡状态的刺激,识别出创业机会;其次在反应机制下,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力分析,并与环境中其他主体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各主体间的利益共享、协同成长;最后是效应器的对外输出,企业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后输出新的产品、模式或市场,效应器的输出将再次引发环境的变化,创业者可再次通过探测器感知环境变化。

图4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适应性模型

(1)基于探测器的机会识别。创业活动的机会识别均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探测和感知。不管是世界环保市场的迅速崛起,环保市场发展遇到瓶颈,还是互联网+对整个时代的变革,案例企业都能迅速探测到变化,做出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决策。因此,当环境存在重大变革或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创业者可以凭借“警觉性”、知识以及先前经验识别出创业机会,选择进入新的市场或者发展新的产品;当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依然可以通过创新发掘新的模式,实现快速增长。如第二次创业活动中,案例企业创新性的提出BOT模式,解决当前市场上面临的巨大冲突,推动了行业发展。

(2)基于反应机制的机会开发。在机会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分析和评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密切关注环境中其他主体。桑德在机会开发过程中与环境及其他主体的影响机制体现在五个环节:一是与行业环境的交互影响。行业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企业发展也能推动行业发展,如当环保行业开始迅速发展时,为案例企业提供机会;桑德将BOT模式应用到污水处理行业后,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行业得到突破性发展。二是与政府的交互影响。企业密切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引导性政策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企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当政府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企业为政府提出新模式或解决方案时,获得政府支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保证新模式实施。三是与风险投资的交互影响。企业好的创新或商业模式会吸引风险投资,同时风险投资对行业的投资倾向也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如当BOT模式应用到污水处理行业时,吸引了大量银行和融资机构加入环保市场。四是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交互影响。当企业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或组织方式时,行业中其他企业通过模仿机制对先进企业进行效仿,进而推动行业发展。如桑德集团成功将BOT模式应用到环保领域中时,其他环保企业也开始纷纷使用该模式。五是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成长。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企业的科研技术。桑德通过高校设立奖学金、精心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强化公司科研和技术的集成与引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并不是独立产生影响,各主体之间的影响都是交互异构的。例如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影响也会对风险机构、行业中其他企业产生影响作用。

(3)基于效应器的对外输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结果通过效应器对外输出,一般表现为新的产品、新模式或新的市场。通过效应器的发生,使得原本处于非均衡状态的环境逐渐远离非均衡态,趋于平衡态。在环保行业遇到瓶颈时,桑德集团通过分析该行业原有的政府包办模式的缺陷,提出将BOT模式引入市政污水处理领域,使得环保产业走向市场化,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应用该模式承包污水处理项目,推动了环保行业的大幅发展,使行业逐渐趋于平衡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引入互联网+理念,建立智能环卫云平台,提高了环保市场的工作效率。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刺激-反应模型框架为逻辑指引,通过对桑德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揭示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普遍规律和交互影响机制,最终构建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模型。对创业型组织的持续成长具有实践启示。第一,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不断发生变化,创业者应该保持思想意识的开放性,不断洞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凭借“警觉性”探测出合适的创业机会。第二,在识别出创业机会后,需要将其发展成为清晰的商业概念,即进行机会的开发,在该过程中,由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企业需要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和短板,充分考虑环境中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的发展情况,与其他主体合作共赢、协同成长,最终做出合适的策略。第三,创业机会经开发形成的新产品或组织模式等,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使处于不均衡状态的环境远离不平衡态,逐渐达到一个更优的平衡态。在平衡状态下,企业依然可通过创新,识别经济机会,通过资源重组等手段创造新的产品或组织,促使市场远离平衡态,此时,创业者可再次凭借“警觉性”识别创业机会,进行开发。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CAS理论研究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为创业机会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本研究验证了创业者凭借“警觉性”发掘出创业机会的内在机理,解析了创业型组织创业活动中复杂要素的结构和动态阶段的特征,扩展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基于“刺激-反应”的研究框架,为揭示创业机会这一创业研究核心命题的理论本质提出了新观点。第二,通过将CAS理论应用到创业机会的分析过程中,推动了复杂科学与创业研究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本研究发现,即使市场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企业依然可凭借创新识别经济机会,通过资源重组等手段创造新的产品或组织,促使市场远离平衡状态。这恰好与复杂适应过程具有一致性,为创业团队如何延续创业之初的企业家精神、持久的重视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是对一家企业进行了个案分析,涉及的行业主要是环保领域。为此,后续研究可以加入行业因素,运用跨案例分析探究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也可以进行大样本、规范性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和补充完善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推动复杂科学与创业研究的理论融合。

[1]蔡莉,彭秀青,SATISH,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5-16.

[2]李秋迪,左美云,周军杰.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电子商务企业IT能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9):1352-1361.

[3]孟涛.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我国创业资本系统特性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6):15-20.

[4]刘霞,章仁俊.基于CAS理论的区域创业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49-52.

[5]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ru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 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6]约翰·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0-40.

[7]KIRZNER I M.Creativity and/or alertness: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 [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9,11:5-17.

[8]SMITH B R,MATTHEWS C H,SCHENKEL M T.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the role of tacitness and codification in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47(1):38-57.

[9]贾劝宝.经济机会论[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0.

[10]方世建,秦正云.创业过程中的企业家机会发现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2):18-24.

[11]MINET,SCHINDEHUTTE,MORRIS,MICHAEL H.Advancing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the role of complexity science in shifting the paradigm[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1):241-276.

[12]蒋伟,顾汶杰.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作用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54-67.

[13]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EISENHARDT K M,GRAEBNE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15]霍慧智.京鄂皖苏等地创新驱动政策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114-118.

(责任编辑 刘传忠)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from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Case Analysis Based on Sound Group

Xu Xiaoyan,Li Hua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The paper chose the“stimulus-response”model of complex adaptive theory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Sound Group which is a leading enterpris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explored that entrepreneurial organization how to identify and exploit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through continuous insight into market in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extracted the inner mechanisms of the complex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adap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and constructed complex adaptive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timulus-response” model;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2016;71202144;71532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GB062)。

2015-05-06

许小艳(1992-),女,陕西延安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F272

A

猜你喜欢

桑德机会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究竟谁在说谎
河北桑德再生塑料园区绿色发展研讨会举办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蝴蝶翅膀上的26个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