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
2017-02-15王水莲
王水莲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
王水莲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较少关注企业微观层面与行业层面的系统分析,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效的跨层次系统解释工具。基于商业模式理论,总结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类商业模式:产品制造型、技术驱动型和市场满足型,并提出技术-产品-市场交互架构商业模式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最优模式的实现需要企业打破组织边界,建立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形成灵活的立体创新网络,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动力来源、资源基础和合法化构建氛围。
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国工业发展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结构升级的艰巨任务[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的迫切需求,是带动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注较晚。但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空前高涨的发展阶段。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EPMI)显示,2015年每个月份的EPMI都超过50%,充分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经济扩张期。
自2009年开始,国内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的界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总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问题是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商业模式发展的滞后导致技术无法推向市场实现价值创造[2]。因此,借助商业模式解释工具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并探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演进,是破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局的可行路线。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解释工具
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是由政府提出的。其背景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下,中国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内需和外需增长乏力,为突破发展的约束和瓶颈2009年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2010年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各地也在国家政策导向和本地产业调整需求的双重动力下掀起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商业模式
在国外学术文献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的是“新兴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产业”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Porter在熊彼特创新类型的基础上阐释新兴产业出现的原因[3]。Claude界定了新兴产业的四大特征[4]。
世界发达国家是在传统产业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发展新兴产业,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尚未建立起主导产业的优势,因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竞争压力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中国既要培育新兴产业,又要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新兴产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学者多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方面来诠释战略性新兴产业。剧锦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新兴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催生的一批产业,尽管尚未形成市场规模,但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引导能力的产业[5]。可见,从学科属性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归属于新兴产业研究。因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国家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新兴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驱动、产业重构和国家战略的特点[6]。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于企业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而兴起的产业[7],技术是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指标。Chresbrough认为,技术本身没有固有价值,价值是由该项技术推向市场的商业模式决定的[8]。企业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完成模块创新和架构创新,将技术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9]。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完成颠覆性技术与中国市场的有机结合。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成产业重构。受到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起来的标志是核心企业颠覆了原有的价值创造逻辑,通过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条上的一系列互补式商业模式创新完成产业的重构。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完成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最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在多个领域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年[10]。因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激励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集成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在这个路径中,完成资源的集成与产业内利益相关者的整合任务需要商业模式理论的指导。中国广阔的市场资源、领先的集成制造优势和广大企业家对市场需求满足的探索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推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
1.2 商业模式是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工具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是一个跨层次的研究问题,必须整合各个层次才能建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系统。商业模式正是一个解释跨层次问题的分析工具[11]。
从微观层面的研究来看,已成熟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是典型的代表。新的研究更关注商业模式的社会建构。如Aspara研究了企业家认知和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如何协同演化的问题,企业家感知外部环境并集成内外资源促成商业模式的演进[12]。在行业层面,商业模式理论中所构建的价值创造模型是立足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交互的,如Lehoux分析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应对用户和投资者的价值,并解决多重价值间的冲突[1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复杂系统问题也被商业模式研究专家所关注,如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演进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共演的[14]。
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也有少量的文献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商业模式研究。陈志[15]、罗倩[16]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和创新路径。苗立峰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17]。武光[18]、邢相军[19]、杜传忠[20]研究了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多立足外部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交集的系统分析,也较少见到整合微观与行业的系统研究。
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类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驱动的,而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潜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内在逻辑。Chesbrough将商业模式定义将技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一系列流程[2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可以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将新兴技术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并通过某种渠道交给目标市场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依赖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要素——技术;二是技术实现商业价值的载体——产品;三是完成这一转换的所依托的平台——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完成产业重构的过程中,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共同作用。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从技术创造到商业价值实现这一过程中的企业行为,但现实的企业在技术驱动下完成的商业运作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一个万花筒。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都是处于颠覆性技术实现商业化这一过程中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在技术驱动下挖掘市场需求和中国制造特色的系统工程。在全球范围内考量,中国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产业周期环境和技术周期环境中,进入该产业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也有所不同,所以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有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以用技术、产品和市场三个核心要素在商业模式中的地位来衡量。也就是说,缺一不可、共同作用的三要素,在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中地位不同,一般会由某一关键要素作为主角,其他两个充当配角。我们依据商业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不同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分为三类:产品制造型、技术驱动型和市场满足型商业模式。下面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阐明这三种类型商业模式的特色及创新的关注点。
2.1 产品制造型商业模式
产品制造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均由产品的特质所决定,产品制造的替代技术和销售产品的不同市场是企业追寻的目标。产品制造型的企业在产品制造系统中完成集成,提高技术能力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这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比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公司:上汽、一汽、奇瑞、比亚迪等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跟随者的位置。从全球范围来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已经是相对较成熟的产业。中国企业可以借助我们的集成制造优势有选择的加入领先企业的“合纵连横”中,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完成核心技术的突破。
技术和市场需求都是该类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所在。在国内市场上,产品系统架构技术领先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获得优胜。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企业选择此类商业模式的前提是技术价值低于产品价值。随着技术的升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的融合发展,技术成为超越该行业领域的技术时,就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时的创新往往是颠覆行业主导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对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而言,把握新一轮的科技脉搏,将新一代技术融合入企业系统集成制造优势中,等待机会成熟时的绝地反击是可以期待的。
2.2 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
技术驱动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一般围绕核心技术,开发不同的产品,并销售到不同的市场。凭借企业在某行业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生产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对于战略性新兴企业而言,具有驱动效应的技术是该行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由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周期较长,起步较晚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中少有技术驱动型的代表。在新能源产业中,受益于集中国力发展国防工业的前期背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拥有该行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以技术驱动的基础条件,适合完善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入研发资源,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技术驱动型。
该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国际上技术驱动型企业的竞争。该类企业商业模式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有效集成国内外的技术供应方跟上技术演进的步伐,不仅要利用国内传统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万众创新的力量,而且要善于收购集成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有效结合技术与市场以设计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由于该类企业的顾客并不是直接的消费群体,所以需要更广阔的规划视野,与供应链条前端的组织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2.3 市场满足型商业模式
市场满足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通过市场的特质选择产品组合、生产制造技艺以及技术的类型。该类企业多为跟进者,或者是刚进入该行业需要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或者是一直处于跟随位置的企业。无论从企业家精神还是小企业优势来看,中国市场为战略型新兴企业提供的机会更能被此类企业所把握。受居民消费市场和制造业装备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中国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了起来。该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较之以上两类企业而言,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多属于此种类型。究其失败的原因多是无法形成异质性的、难以模仿的商业模式。市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集成制造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下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实践的探索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传统的创新理论研究了企业将某颠覆性技术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指导企业穿越了从技术创造到第一次商业价值的实现。然而,企业必须在后续的商业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的生存和发展。借助产品-技术-市场分析思路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理清了战略性新兴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持续探索,同时也关注了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现阶段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可能的商业模式类型转换。
3 “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
现在的企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剧烈变换的环境中,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战略性新兴企业所处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不断变换,固守某一类型商业模式将不能高效的与环境完成互动,将带来企业的组织混乱和战略模糊,甚至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能够适应快速变换环境的企业必然是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受环境的影响,都会向其他类型的商业模式转换。如当先进的技术颠覆传统的集成制造产品时,企业从产品制造型商业模式向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转换……站在某个时点上,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上述某一类型的商业模式,但从纵向发展过程来看,成功的企业是随着环境变换不断转换商业模式类型的。我们可以将企业在纵向发展中所拥有的整体商业模式定义为交互架构商业模式。拥有交互架构商业模式的企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条件的变化,灵活地选择商业模式。拥有交互架构商业模式的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封闭的企业无法随环境而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必须打开边界,构建持续发展的开放系统,以灵活转换适应环境。战略性新兴企业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并能灵活应对需要对外部组织进行管理,这些外部组织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群等。我们构建“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外部组织实施商业模式创新。
图1 “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
战略性新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主导核。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创新协作核。处于不断运行的创新主导核能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通过管理协作核推动产业向着高端发展。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机制称为创新键。创新键的活动形式包括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供货商网络、政府资助、直接投资、众包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工作是从某一创新核开始的向其他创新核传导。创新核和创新键交替连接形成的序列称为创新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各条创新链的互动关系或邻接吸聚方式形成整体网络创新结构称为创新网。当创新主导核和协作核有了分工的异化,合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具备了系统自组织属性时,形成立体创新网络。
这一模型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较多见。世界知名的硅谷模式的核心就是企业内部协作、企业间的纵向集成网络以及社会创新网络。这里的“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也是基于相同的前提:企业必须打破边界与外界交互才能实施有效的创新;企业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网状关系。
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的模型不同,“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立足于企业向外管理,解释企业通过开放创新商业模式。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导核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而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任何企业都是自身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核。任何企业都是创新主导核的理念符合中国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导向。战略性新兴企业以本企业为核心集成外部资源、管理外部组织,实现兼顾利己的利他主义。
从动机上来看,兼顾利己的利他主义更能开启创新之门,企业创新的动机可以通过创新键来源于网络中的其他任何组织,借助网络的力量战略性新兴企业能够克服封闭系统中的商业模式刚性,借助与外部连接的创新链更快地完成商业模式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从形式上来看,这一框架将利益相关者引入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构建起立体创新网络,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获得新灵感、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从创新实施来看,立体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文化与信任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完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化,当实施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与前面的产品-技术-市场分析维度构成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交互集合,体现了企业微观视角和行业视角的融合。战略性新兴企业以产品、技术或市场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灵活的向外管理其他组织,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影响外部组织的企业控制力。从企业内到行业内的集成体现了系统整体观:产品-技术-市场的交互涌现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涌现出交互架构商业模式,不同企业系统架构的交互涌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核-键-链-网”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反映了商业模式的本质。从战略视角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商业模式是跨越企业边界的、与其他组织交易与交互的活动体系。战略的钟摆在企业内与企业外之间摆动了几十年,商业模式整合了企业内与企业外而倍受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互联网作为工具深化了组织间的分工,建立起了利于协作的链接,帮助企业实施整合内外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本质并不是互联网等新技术,而是由此而生的新的分工组织方式。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更优化的链接关系和交互关系,战略性新兴企业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4 结论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只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相关支持产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如果只关注这些表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无法真正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企业而言,应当看到国内广阔的市场和国内产品集成制造体系是企业发展的两大优势。企业应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以及能够集成的外部资源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对于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来考虑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是一个内部企业和产业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系统。系统中的成员都是有目的的系统要素,他们之间的互动有目的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个管理挑战。
我们从系统要素视角和系统整体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理清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现状,为其进行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参考模型。然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在一个共同的愿景指引下,借助设计思维来构建立体创新网络。这一过程没有按部就班的计划,只有通过设计寻求选择,并不断提升选择能力。
针对中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后续的研究需要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①从一般的模型到企业具体的系统框架设计。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设计,包括设计何种交互模式、关键的设计元素有哪些、分析如何跨越障碍、从成功的典型中总结逐次逼近是如何完成的等。②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政府的影响特别大,从技术到市场都有政府主导的痕迹。中国战略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到制度环境变化的驱动。从系统框架中可以看出,政府并非高高在上凌驾于系统之上,它本身也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企业向上管理的对象。企业如何在政府营造的制度环境中创新商业模式是另一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1]金碚.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
[2]万丛颖.我国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4):76-82.
[3]PORTER M.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Free Press,1980:120-125.
[4]CLAUDE G V.Dynamic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mpetencies[M].Charlotte: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3:175-186.
[5]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2(3):31-37.
[6]姜江.促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4(8):31-36.
[7]邓龙安,刘文军.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适应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7-11.
[8]CHESBROUGH H W.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4-363.
[9]ROBERT J K,AJAY K.Mapping the multi-tiered impacts on the growth of IT industries in India:a combined scale-and-scope externalities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08,14(3):225-252.
[10]吴传清,董旭.基于文献计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可视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50-54.
[11]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nal of management,2011(5):1-23.
[12]ASPARA J.Corporate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nization:the case of Nokia[J].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59-474.
[13]LEHOUX P.How do business model and health technology design influence each other?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three academic spin-offs[J].Research policy,2014,43(6):1025-1038.
[14]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12-116.
[15]罗倩,蔡玫.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特征、成型原因与构建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55-61.
[16]苗立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中的商业模式[J].决策,2013(8):16-29.
[17]武光,欧阳桃花,姚唐.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动态转换[J].管理评论,2015(11):218-230.
[18]邢相军.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机会与障碍[J].中国流通经济,2014(8):93-99.
[19]杜传忠,李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3(3):60-66.
[20]CHESBROUGH H.Open business model: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责任编辑 刘传忠)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ang Shuilia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esearch is less concerned with system analysis of micro level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level.The business model is an effective explanation tool of the cross-level system.Based on the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three business model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product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driven and market satisfaction.The interactive fram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s the optimal model of the new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The realization of the optimal model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break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and establish the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open system.Throug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design,enterprises and stakeholders are promo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The innovation network can provide motive power,sources,and atmosphere of structuring legalizat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ystem frame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5GQ002)。
2016-05-12
王水莲(1982-),女,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创新。
F06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