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标准联盟主导企业标准化能力研究

2017-02-15王道平韦小彦邹思明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化标准

王道平,韦小彦,邹思明,方 放

(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技术标准联盟主导企业标准化能力研究

王道平1,韦小彦1,邹思明1,方 放2

(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本文从技术标准化视角定义了标准化能力内涵,分析了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动因与基础,提出了标准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对闪联标准联盟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标准联盟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是由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源能力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标准化的进程不断动态发展;主导企业应依据标准化阶段特征,合理规划标准化能力,才能有效促进技术标准化实现。这一结论对提升标准化能力,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制定技术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联盟;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标准化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技术企业围绕技术标准制定开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但一项标准的成功制定,并不仅仅止步于标准技术体系的确定,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标准大规模市场应用,成为市场事实标准,才能给标准制定者带来“赢家通吃”的竞争优势[1]。技术标准从研发、专利技术确定到标准采用,产品开发与市场扩散的完整过程称为技术标准化[2]。这是一个复杂、需投入大量资源的过程,单一企业难以独自完成,组建或加入技术标准联盟就成为实现技术标准化的有效途径。技术标准联盟是指以拥有较强R&D实力或关键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以推动技术标准化为目标的企业间的成员组织形式[3-4]。其中掌握标准核心技术的企业称为主导企业,联盟内其他成员企业则围绕核心技术开展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活动,共同推进标准化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标准联盟主导企业需运用其所拥有的标准化能力影响与控制联盟的运行与标准化的发展。

所谓标准化能力是指以技术标准联盟为载体,提供技术标准化不同发展阶段所需各项优势资源,以成功推动技术标准成为市场事实标准的能力。从定义可知,技术标准化能力包括了三方面含义:一是标准化能力的发挥以联盟的稳定运行为基础;二是标准化能力随标准化阶段发展而不断动态变化;三是标准化能力是提供各项资源的子能力集合。目前学者们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研究相对较少,伍燕妩等应用系统理论观点,构建了评价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指标体系[5]。孙耀吾等结合技术标准化过程,提出了企业和产业技术标准化能力链包括四个维度[6]。王珊珊等在分析产业标准化的基础上,认为产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由专利化能力、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构成[7]。Choung等认为后发国家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战略来提高其能力,进而推动标准成功设定[8]。纵览已有文献,现有研究均是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不同层次对技术标准化能力进行研究,忽视了联盟主导企业标准化能力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拟从技术标准化过程视角出发,在分析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构成要素,并以闪联标准联盟为例,对联盟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主导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化能力,推动技术标准联盟发展和加速推进国家自主制定技术标准提供管理建议与实践指导。

1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机理

技术标准化实现通常经过“技术研发—标准产业化—标准市场化”三个阶段[9],主导企业具备的标准化能力推动着标准化阶段的发展。然而,主导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能力不可能凭空出现,也不可能与生俱来,它是伴随标准化实现过程而产生的。揭示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动因与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1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动因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主要动因是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外部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单一企业所拥有的满足实现标准化的资源不足。外部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在标准市场潜在消费需求不确定,主导企业难以掌握潜在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期望。因此,也就难以研发出与消费者期望相匹配的标准技术体系。由于市场发展受技术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主导企业难以精确预测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主导未来市场的技术标准。最后,市场技术竞争环境不确定。某一高技术企业难以完全了解市场上竞争者的数量及其技术发展情况。因此,在技术标准设定过程中,常进行重复或无效研发,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上述不确定性使得技术标准化过程充满了未知与风险,妨碍了技术标准体系的确立与扩散。

此外,技术标准化的实现,需投入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一方面,在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主导企业需不断提升标准产品丰裕度,以提高标准用户消费效用,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标准用户基础规模。另一方面,对标准用户来说,如果转换标准的成本高于转换获得的收益,那么消费者就会放弃使用新技术标准,被旧的技术标准所“锁定”。因此,主导企业需利用各种资源,以保持标准用户基础规模的稳定和消除旧技术标准的锁定。综上,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未知与风险以及企业资源的不足是促使主导企业提升标准化能力的主要动因。

1.2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基础

由于技术标准化能力是以技术标准联盟为载体,在技术标准化不同阶段为其提供各项资源并推动其成为市场事实标准的能力。因此,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基础为:

(1)联盟内异质/互补性资源企业间协同合作。资源基础理论(RBV)假设指出企业的稀缺资源是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源泉[10]。Lambe等认为互补性资源是商业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11]。技术标准化是一个涉及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资源的过程。为此,拥有标准核心技术的主导企业寻求掌握相应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由于某一技术环节不能同步应用与升级,则创新链其他技术也无法得到应用与升级[12]。因此,为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异质/互补资源的企业围绕技术标准开展协同合作。

(2)技术标准市场扩散。技术标准扩散本质上是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进行的产品生产和销售[13]。斯通曼曾认为如果一项新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它将不以任何物质的形式影响经济[14]。在技术标准化中,标准扩散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标准的产业间扩散。在完成标准技术体系构建后,通过产业间标准相关配套设施产品的共同开发,实现标准在产业内企业间的扩散,推动联盟标准上升为产业标准。第二个层次是标准的市场扩散。标准的市场扩散是指将种类丰富的标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扩大标准的市场基础,提升标准影响力,进一步将产业标准发展成为市场事实标准。因此,联盟内异质/互补性资源企业间协同合作和技术标准市场扩散是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基础。

2 技术标准化能力构成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方面,主导企业需要通过技术研发与提供资源完成技术标准扩散。另一方面,需通过管理帮助联盟内异质/互补资源企业间协同合作的有效进行。因此,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主要由研发、管理和资源能力构成。

2.1 研发能力

高技术企业通过研发,提供实现标准化所需的技术。高技术企业首先对标准核心技术进行预见与选择,即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把握技术研发方向。同时,依据企业制定的标准战略目标和自身条件,选择标准技术开发方式。接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实现技术专利化。主导企业开展的技术研发,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联盟内其他成员的研发活动。因为只有具备研发与新技术兼容/互补技术的成员企业才能在联盟组织内获得发展,否则就会被联盟组织淘汰。

此外,技术标准市场扩散的重要基础是标准产品的市场扩散。作为掌握基础专利的主导企业,为获取更高收益,除对专利进行许可外,还应对基础专利进一步开发,为联盟内其他成员提供产品开发方向,刺激加速标准产品的研发,从而实现技术标准的市场快速扩散。因此,研发能力是主导企业标准化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2.2 管理能力

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创新过程,不仅仅在企业内部展开,同时还需与外部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因此,主导企业的管理能力包括内部管理能力与围绕标准形成的标准联盟管理能力。内部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对内部标准技术知识的管理、标准产品市场开拓与标准化配套项目建设等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技术知识管理保证了标准技术知识在企业内的流动与共享;标准产品市场开拓有助于技术标准市场扩散的实现;而标准化配套项目建设则可以减少标准化过程中的阻碍。

标准联盟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选择匹配的合作伙伴、促进联盟内成员间知识的流动与合理分配成员间收益等。合作伙伴的选择保证了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所需资源的有效投入;联盟内成员的知识流动保证了标准联盟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运行效率;标准带来收益的合理分配则保证联盟内成员协作的积极性。

2.3 资源能力

技术标准化实现所需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与制度资源。市场资源指存在于市场环境中,可被企业开发利用以发挥资源效用、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要素,包括产品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等[15]。在技术标准化中,主导企业的市场资源能力表现在:利用企业现有的产品、品牌和渠道更快地将标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利用市场信息资源,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数据,增强对市场的了解。主导企业的市场资源能力越强,技术标准市场化过程遇到的阻力越小,市场扩散时间越短。

制度资源是指产业政策的制定,行业规制等技术标准化实现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关键性资源通常掌握在政府手中。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符合政府经济发展要求。那么,主导企业在技术标准化中将拥有更多主动权,技术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

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源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标准研发阶段,主导企业集合企业内部研发资源进行标准核心技术研发。同时依据标准技术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联盟合作伙伴,开展协同合作以确定标准构成技术体系。在确定标准技术体系后,进入到标准产业化阶段,市场需求逐渐清晰。主导企业依据市场信息,不断调整技术研发的方向,构建标准产业链,推动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到了标准市场化阶段,主导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企业间资源,丰富标准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将生产的标准产品推向市场,满足消费者对标准产品的需求。因此,标准化能力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标准化发展。但技术标准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一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对应的标准化能力变化并不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而是伴随着标准化发展不断螺旋上升。

图1 技术标准化能力构成要素关系

3 案例分析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人类步入了3C融合时代。2002年11月,联想、康佳、TCL、海信、长城五家企业成立了“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以推动闪联标准实现市场化,带动产业全面发展。

3.1 闪联标准联盟组建背景

为了制定属于中国的3C协同领域标准,在推动闪联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联想、康佳等企业需克服市场不确定与资源不足带来的压力。

市场方面,首先,主导企业初期并不了解潜在消费者对闪联标准的期望。因此,研发标准技术缺乏针对性。其次,由于受技术、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发展方向不确定。最后,为抢夺市场更大份额的蛋糕,国内外企业围绕3C融合技术展开了激烈竞争。不确定性意味着可能性,企业可利用联盟组织形式,运用标准化能力,开展技术创新,培养标准用户,提升自身技术标准影响力与竞争力。

资源方面,要实现闪联标准大规模市场应用,企业需集合大量资源。仅依靠联想等几家企业,难以达成这一目标。异质/互补资源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成为闪联标准实现的关键。因此,联想、海信等主导企业发起成立了闪联标准联盟,通过集成标准化能力,推动闪联标准成功实现市场化。

3.2 闪联联盟主导企业标准化能力分析

(1)研发能力。作为闪联标准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在研发能力方面,联想等企业首先从微软联合中国企业推出的维纳斯计划中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并选择沿着这一方向不断前进。为确保闪联标准技术的先进性与完善性,联想、康佳、TCL等企业首先加强对闪联标准相关技术的研发。相关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4年,联想、康佳等企业的闪联专利申请总数如图2所示[16]。

图2 主导企业闪联技术专利申请数

由图2可知,在闪联标准技术研发方面,TCL、康佳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于2004年正式确立了闪联标准1.0版本。但联想等主导企业并没有停止在标准技术方面的创新。到2009年的2.0版本,2010年的物联网,2011年的闪联开源社区。联想、海信等主导企业与联盟成员共同推进闪联标准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闪联标准要实现大规模市场扩散,除完成标准技术方面的创新外,还要以产品为载体,让更多消费者接受技术标准。因此,主导企业围绕闪联标准研发出闪联电脑、闪联电视、闪联手机等一系列标准产品,以满足市场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主导企业对闪联标准产品的研发制造,同时也为闪联联盟内其他成员企业进行标准产品开发指明了方向。长虹闪联电视、海尔闪联物联路由器、美的智能家居等标准产品的相继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闪联标准产品,为闪联标准成为市场事实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方面,联想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的知识管理项目与海信集团内部的创新提案活动等,保证了创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有效传播。在新产业拓展方面,海信采用了技术孵化产业模式。在配套项目建设方面,海信研制开发了逆工程等项目,TCL集团则推出了“数字窗”概念。这些举措为闪联标准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充分条件。

在闪联联盟管理能力方面,主导企业首先依据闪联标准化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一系列匹配的合作伙伴。这其中包括了研发机构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等,设备供应商华为、中兴等,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骅讯等,运营商中国电信等。截至2012年底,闪联联盟成员数达179家,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对加入闪联联盟的企业,主导企业采取了相应措施来保障联盟内成员企业协同合作的开展。如联盟成员仍可持有自己的专利,但为了方便成员间的技术交流,这些专利必须披露;而研发的成果会优先向成员许可,以提升联盟整体的竞争力。闪联联盟内成员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不仅完成了闪联标准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完善了闪联标准的相关配套产品与服务。

(3)资源能力。闪联标准化实现所需的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与制度资源。市场资源是闪联标准产品快速进行市场扩散,扩大标准用户市场基础规模,成为市场事实标准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企业市场份额越高,其对市场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就越强。借助主导企业拥有的市场基础,标准产品在市场扩散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越小。

以2005年为例,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如表1所示。联想、康佳等企业在不同产品市场上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这一事实说明主导企业在产品资源、市场渠道与品牌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借助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闪联产品销量从2006年的200万台增加到了2009年的1000万台。

在制度资源方面,闪联标准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C标准,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7月,由国家信产部牵头,联想等五家企业发起组建了“闪联”标准工作组。同年10月,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领导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了闪联标准国际化发展。年底,国家发改委给予了闪联标准一定的资金支持。2005年6月,闪联标准1.0版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推荐的行业标准。2007年,在建设部采纳闪联标准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国家标准。201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7项闪联国家标准。市场与政策的共同作用,使闪联标准成功实现市场化。

表1 主导企业市场份额

上述案例分析表明,组建闪联标准联盟,集成了标准化能力。通过构成标准化能力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源能力的共同作用,主导企业有效推进了闪联标准发展。闪联技术标准化的进程如图3所示。首先,在闪联标准研发阶段,主导企业在集成管理能力与资源能力的基础上,运用研发能力,确定闪联标准技术体系。接着,通过产业链构建,相关标准产品的研发生产及政策支持,使之成为行业标准。最后,经过标准产品的丰富完善与大规模市场扩散,不断推动闪联标准成为市场事实标准。

4 结论

(1)主导企业作为标准联盟内的核心企业,通过运用其所具备的标准化能力,促进联盟成员企业间协同合作,维持标准联盟稳定运行,把握标准发展方向,推动标准的自主制定。

(2)技术标准化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在不同阶段,技术标准特征与资源需求各不相同。为能有效推进我国自主标准制定,需依据标准化不同阶段特征与需求,合理规划标准化能力。

图3 闪联标准联盟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发展与标准化进程

(3)技术标准化的实现不仅是标准技术体系的完善,还包括标准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标准联盟主导企业在对技术与市场进行系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联盟成员间资源的整合,通过联盟内资源的解构与重组,使标准化能力发挥最大效用。

[1]许月恒,朱振中,董传金.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5):12-128.

[2]孙耀吾,赵雅,曾科.技术标准化三螺旋结构模型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5):733-742.

[3]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5(7):43-49.

[4]严清清,胡建绩.技术标准联盟及其支撑理论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100-104.

[5]伍燕妩,陈道珍,曾德明,龙承祥.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指标设定与测度[J].科技与管理,2005,7(3):51-53.

[6]孙耀吾,胡林辉,胡志勇.技术标准化能力链:高技术产业技术能力研究新维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6):95-99.

[7]王珊珊,武建龙,王宏起.产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结构维度与评价指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112-118.

[8]CHOUNGJ Y,JI I Y,HAMEED T.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ies of latecomers:the cases of Korean TPEG,T-DMB,and binary CDMA[J].World development,2011,39(5):824-838.

[9]张雯婧,张越.技术标准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以我国TD-SCDMA标准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4,34(4):15-17.

[10]BARNEY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1]LAMBE C,SPEKMAN R,HNUT S.Alliance competence,resources,and alliance success: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2,30(2):141-158.

[12]张利飞.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13]李薇,邱有梅.纵向伙伴关系维度的技术标准扩散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20-26.

[14]斯通曼.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97-101.

[15]苗锡哲,程浩.市场资源定义及价值分析[J].管理观察,2009(10):249-250.

[16]于雷,王宏雨.闪联技术企业专利分析[J].电视技术,2014,38(z2):336,353.

(责任编辑 沈蓉)

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y of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echnology Standard Alliance

Wang Daoping1,Wei Xiaoyan1,Zou Siming1,Fang Fang2

(1.Business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2.School of Law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y,the forming motivation and basis of capabil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apability are also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s process.In the meantime,a case study of IGRS standard alliance i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y consists of R&D capability,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resource capability which influence on each other,and change along with the standardization’s process.The alliance leading enterprises should adjust the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ization stages in order to realize standardization efficiently.The conclusion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s for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technology standard set.

Technology standard alliance;Leading enterprise;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主创新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标准化战略与政策研究”(71233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培育机理与政策研究”(71173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R&D驱动的低碳产业发展路径机理与政策研究”(71203061)。

2016-05-12

王道平(1953-),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F276.2

A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标准化标准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