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三门峡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7-02-14刘小强
刘小强
摘 要:三门峡市位于豫西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辖2县(渑池县、卢氏县)、2市(义马市、灵宝市)、2区(湖滨区、陕州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3万,其中农业人口155万,农村劳动力61.6万人,耕地面积16.2万公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加快;农业;发展
一、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8.47亿元,农业总产值205.46亿元。果品总产23亿公斤,实现产值69.85亿元;收购烟叶57.5万担,规模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食用菌突破1.7亿袋,实现产值23.03亿元。完成农产品出口163165吨,货值28115万美元。其中鲜苹果出口103441.8吨,货值9978.4万美元,食用菌干品出口6400吨,货值12000万美元。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39个,其中省级产业化集群6家,市级产业化集群3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101家;農民专业合作社255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9家,市级示范社131家;家庭农场310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64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13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全市涉农网店总数达到2067家,其中村级网店1326个;新型经营主体网店243个;个体涉农网店498个。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8.3亿元。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丰富。我市属丘陵山区,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地貌特征大体是“五山四陵一分川”,耕地面积375.6万亩,荒山荒坡面积308万亩。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劳动力充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155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98.4万人,由于我市乡镇企业基础相对较弱,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农民外出打工的空间也较小,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3)交通通讯便利。我市交通发达,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公路、310、209国道境内纵横交汇,县(市)区之间公路相连,为我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制约因素
气象因素。三门峡市雨量偏少,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至800毫米,历年平均580毫米至680毫米。由于雨量偏少,制约着光温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环流交替影响,除具有光照多、气温变化大、旱涝不均、四季分明等气候特征外,还造成一定的灾害,农业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干热风、冰雹、冻害、大风、暴雨、大雾等。
三、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1.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改革全面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40亿元,年均增长3.8%,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万元,年均增长9%,为2010年的2.9倍;果、畜、菜、菌、药等特色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继续保持全省果品第一大市地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总产5亿公斤;果园面积(含干果)发展到370万亩,总产突破35亿公斤;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40万亩,产量14亿公斤,产值15亿元;菌类总规模2亿袋,产值20亿元;中药材栽培面积达到33万亩,年产各类药材5600万公斤,产值达到5.6亿元;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6万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产值3亿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以上。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创新科研推广体系,认真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先进技术培训。改革完善县、乡两级从事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建设村级服务站点和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十三五”末,完成53个乡站或区域站、14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60个村级服务站点建设。以实施良种补贴和测土施肥项目为契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测土施肥、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产品保鲜加工、生物肥、生物农药及新型药械等农业先进技术;积极推广树型改造、果实套袋、壁蜂授粉、老果园更新再造、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瘦肉型良种猪及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肉牛、肉羊及集约化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良种蛋禽规模化养殖技术、良种肉禽规模化养殖技术、奶牛高产饲养技术、秸秆青贮氨化、种草养畜配套技术、重大畜禽疫病防治等技术,全市良种覆盖率、先进技术入户率均达到90%以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