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2017-02-14吴小燕
吴小燕
[摘 要]阅读教学中创新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提升教学效益。教师要摆脱传统模式,激活课堂氛围;在精心设置中巧设问题,促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内容甄别中找准契机,落实思维整合;在多维评价中蓄足动力,保持良性循环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6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方式,在充分激活学生生命意识和内在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在创造中摆脱传统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传统的集体授课制的优势在于利用学生感知文本的不同维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解读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认知。但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更为充足的发言机会,则是不契合教学实际的。因此,小组的合作探究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首选策略。
例如,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篇课文改编为剧本。这对不少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与智慧。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学生兴趣浓厚、趣味盎然,有的模仿课文人物进行对话表演,有的积极动笔,有的冥思苦想设置人物对白……在后来的表演环节中,每个小组的表演都非常精彩。
语文课堂就应该摒弃教师喋喋不休讲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在精心设置中巧设问题,促发深入思考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动笔圈画、批注的学习方式仍旧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学生空想,可通过“问题单”的方式,引领学生边思考、边记载,使原本零散肤浅的思维逐步变得系统而且深刻。
如,在教学《水》一文时,教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缺水的感受?2.这些感受都是快乐、舒服的,与真正缺水的感受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正是在这一“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小组成员中有的忙着圈画关键语句,有的忙着进行批注,有的在分享交流……从中,学生理解了作者 “以苦写乐”的表现手法。
当然,问题“学习单”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中,针对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综合提出,是教师文本解读成果的体现,更是彰显教师教学智慧的平台。
三、在内容甄别中找准契机,落实思维整合
合作探究的高效实施,必须要建立在两个条件上:首先,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选择,要具备相当的探究价值,值得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力量来加以实施;其次,必须要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否则人云亦云,与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无异了。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就将“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一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的主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确分工,选择描写兵马俑的相应语句进行思考,并在交流整合的过程中将内容分享给他人。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这样的体悟:作者紧扣兵马俑的神态、外形,运用合理、大胆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手法运用,凸显了兵马俑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合作探究的话题设置在这篇课文最为经典的写作方法上,从而借助这一问题驱使着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对话作者、体悟写法。而在交流分享之前,教师组织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自我调整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在多维评价中蓄足动力,保持良性循环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这为不同类型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开掘潜力的机会。这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生词自学、课文赛读、练笔实践等学习任务。每结束一个任务,教师都会对小组成员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对小组合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好方法、好策略进行表扬和经验推广。
当然,这种评价的视角也可从小组这个整体转化为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也不是优秀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它属于每个学生,只有真正厘清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强化彼此的交融与融通,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效益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