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白鹤梁石鱼水文档案旅游开发的科技设想

2017-02-14刘军林

兰台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题刻涪陵廊道

刘军林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涪陵 408100)

涪陵白鹤梁石鱼水文档案旅游开发的科技设想

刘军林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涪陵 408100)

白鹤梁石鱼水标以系统精确记录古代长江枯水水文,准确预测、验证农事丰收,3-5年才偶然现身的神秘“人文奇观”三大特性,成为一旦“石鱼出水”便竞相传颂的千年佳话,是北宋以来涪陵最优质的旅游资源之一。白鹤梁题刻经过博物馆修筑和保护后,改变了诸多旅游要素,使其由人文奇观变成人文景观。因此,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对博物馆旅游提档升级,再现“石鱼出水”的预测、验证性,水文题刻文化的生长性和“人文奇观”的神秘性,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需求。

白鹤梁题刻 石鱼 水文档案 虚拟题刻

古代精确的枯水水文资料,文献资料记载极少,能成体系计量化表达的更是世所罕见。涪陵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以江中石梁题刻石鱼为水标,以石鱼出水的水面距离来衡量长江枯落的程度,系统留存了从唐代广德二年(764)1250年以来的72个年份的长江枯水位的宝贵资料[1]99。白鹤梁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文站,并于2009年建起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馆[2]39,2012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但涪陵白鹤梁题刻博物馆保护和展示存在改善空间,需要依据文物保护规定和科技手段,更好地增强旅游互动体验性。

一、石鱼水文档案的旅游独特性

1.石鱼水文题刻堪称一绝。古代人们观察大河水位变动,主要基于农业防洪、灌溉和航运等需求,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均有水文观测记录。在现存古代水文观测遗迹中,涪陵白鹤梁系统地记录了1200年长江枯水水文情况,堪称古代水文奇迹,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3]。涪陵白鹤梁唐代石鱼腹高137.863米,大体相当于现在涪陵水文站历年枯水位平均值,清代康熙重刻石鱼眼高137.941,大体相当于川江航运部门当地的水位零点[4]73,为长江中上游航运提供重要的水文资料,为“三峡大坝”的修筑提供了1200年可靠的水文资料,举世罕见。从唐代石鱼水标开始,到民国石鱼截止,共13尾,石鱼类型包括鲤鱼、青鱼、花鲈、胭脂鱼、鲻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短身白甲鱼等类型,石鱼雕刻以写实为本,雕刻技法涵盖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等类型,石鱼的姿势均属于游鱼状态,其躯体为游动状,口型微张或衔物,鳍、尾舒展[2]39,动态感十足,历传千年,堪称一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石鱼出水预测科学神秘。涪陵白鹤梁题刻石鱼,不仅仅是长江枯水系统的水标,还是古代人民预测农业丰收与否的重要依据,民间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并得到广泛印证,同中国古代“河图”“星象”预测相吻合,更增强了其神秘性。因此,每当“石鱼出水”会有大量文人墨客、州府要员乘坐舟楫登临石梁,见证千百年来“石鱼出水”预测的准确性,并在石梁上篆刻,如“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水去鱼下七尺,是岁夏秋果大稔”、“涪郡石鱼出而有年,验若符契,比岁频见,年示娄丰”等,石鱼报岁、预时、警示的功能十分强大[5]1536,背后气候变化、长江水流等科学依据支撑,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白鹤梁形成了以“石鱼出水”为核心的大量农事预测/验证记录,也留下了如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等300多人的诗词3万多字,形成了极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水下碑林”。

3.石鱼保存条件独特罕见。古代遗址遗迹,受风沙、雨水、高温、人文因素等影响较大,损毁严重,白鹤梁石鱼水标拥有独特罕见的保护条件,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涪陵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南岸大江之中,海拔高度约138—124米,低于长江最高水位30米,高出最低水位2米,常年浸泡于江水之中,外部环境相对恒定,仅在每隔3—5年的冬季枯水期才能露出水面,且与岸边有江水隔断,人们需要乘坐舟楫才能登上这段江中石梁。因石鱼长时间保存于水下石梁上,水流缓和,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受人为破坏因素影响较小,保存完好程度惊人,除唐代较早石鱼有损、形象不完整外,其他11尾石鱼均保存完好。3万多字的历代诗文题刻,同样保存完好程度较高。

4.石鱼档案再保护世界唯一。白鹤梁题刻作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大坝蓄水后将永久沉于江底,如何保护“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6]1,成为重大议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取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先生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通过专门的循环水系统,按需要定期泵入或泵出容器,保持容器内水压与外部的江水压力平衡,使白鹤梁仍处于长江水的保护之中[7]5,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原址水下保护文物[8]103。建成后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成为世界上唯一水下博物馆,实现了白鹤梁题刻的原址、原样、原环境保护和观赏的要求[7]5,成为水下文物原址保护的典范。

二、石鱼水文档案博物馆保护比对分析

以石鱼水文档案博物馆化为典型案例,借助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简单的比对分析。

1.石鱼水标受到严苛的保护。白鹤梁题刻在保护前后,均浸入长江江水之中,关键外部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博物馆保护前后,水流对白鹤梁题刻岩石冲刷的影响发生显著的变化,博物馆保护后,水流对岩石的冲刷可以忽略不计。空气阳光等弱腐蚀指标对白鹤梁题刻影响发生变化,保护前受到一定时间长度的空气、阳光腐蚀,博物馆保护后仅受到人工冷光的照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人为潜在破坏影响变化最大,其中最大威胁来自船舶撞击,其次是游人踩踏,保护前在冬季会有万人登临游玩,踩踏、抚摸及其他潜在风险对白鹤梁题刻构成一定威胁,博物馆保护后,大部分游客仅能通过水下参观廊道观察窗口参观,极少数游客允许潜水进入保护体内参观,影响因素可忽略不计。

2.博物馆对白鹤梁价值影响。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给白鹤梁题刻提供极为安全的外部环境保护。但文物的生长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得白鹤梁题刻内容不再具有新增的可能,当代和后代人们只能观赏,不能创造未来的水文遗产内容。如白鹤梁题刻最后封笔是1963年2月15日,涪陵县文化馆镌刻“红日艳艳映碧空,白鹤翩翩舞东风,舰湖泛舟歌盛世,石鱼衔花庆丰收”,不仅记录了涪陵八景中“白鹤时鸣”“石鱼出水”“鉴湖渔笛”的三大景观,还记录了1963年的长江枯水水文,以及预测农事丰收的情况。但这种“石鱼出水”的景观和祥瑞预测将无法再现,当代和未来白鹤梁镌刻再难继续。

3.文物保护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对旅游影响亦是明显,有利影响表现如下。首先,改变旅游季节性,保护前只能3—5年才能见到一次,且在冬季露出水面时参观,现在开馆即可参观;其次,游览内容增多,保护前仅能看到水面以上的露出部分,保护后不受水面高低的影响;再次,旅游到达方式发生变化,之前是乘坐舟楫登临白鹤梁上参观,现在是乘坐90多米长电梯下降40余米,进入保护体内,在水下参观廊道观察窗口参观。不利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白鹤时鸣”“石鱼出水”“鉴湖渔笛”的三大景观无法再现;二是体验环境彻底改观,人们无法在江面上进行直接接触体验,只能通过岸上陈列馆参观、水下参观廊道观察窗口参观或者穿上潜水服潜水进入保护体内参观,互动体验感受迥异。

表1 白鹤梁题刻博物馆保护前后比照表

三、白鹤梁水下博物旅游体验及限制

白鹤梁题刻经过博物馆修筑和保护后,由自然人文奇观变成人文景观,参观时间、参观内容、便捷程度等获得了大幅提升,水下参观场景也别具一格,成为可供人们随时参观的水下博物馆保护文物,为常态化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但受制于博物馆外部及自身条件,旅游参观受到一定的限制。

1.馆墙堤岸陈列展示。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面墙壁设置九块棕色巨型展示墙,主要展示石鱼、仙鹤(白鹤)和代表性诗词。在长江大堤堤岸汉白玉展示墙,以图案的形式表述了白鹤梁的传奇故事。在博物馆外墙大屏,滚动播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施工建设等诸多信息。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让居民、路人及游客能直观感受白鹤梁“水文文化”的魅力,又能凸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旅游魅力,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动力。但由于博物馆紧邻涪陵滨江路主干道,游客驻足细品的活动空间受交通因素限制严重。

2.地上馆内陈列展示。地面陈列馆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功能空间,设置石鱼序厅(大厅)、尾厅、水下参观等候区、纪念品售卖区。二层为陈列展示空间,设置分为“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观测”、“尺——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诗——白鹤梁题刻的人文价值”、“馆——世界首座水下题刻博物馆”四个陈列展示单元。通过导游讲解,电子屏幕、互动影像、光电科技等多种手段,完整地讲述了古达水文观测情况,石鱼水标的枯水水文价值,白鹤梁传奇故事和题刻的人文历史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设计、建筑施工及工程情况。但由于地面博物馆面积受限和廊道式设计,游客难以驻足深度了解。

3.水下参观廊道。水下参观廊道分为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和参观廊道三个部分。斜坡廊道有90米长的电梯和单边陈设画框构成,辅以光电科技,营造探测神秘世界的氛围,游客通过4分钟左右的电梯下降30余米,能够产生很强的仪式感,对存在长江水面38米以下(长江水位175米,白鹤梁石鱼137.86,参观廊道略低于石鱼)的白鹤梁题刻产生敬畏。水平廊道同样布设单边画框,辅以光电科技,介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设计、施工建设、标志性题刻拓片等,历史感油然而生,让人赞叹。参观廊道通过高通透舷窗、电子互动显示屏和水下照明系统,让游客目睹白鹤梁“水下碑林”的壮观,清代石鱼水标的真容。但受到廊道承载力限制,游客需分批次,按照一定的节奏参观水下盛况,难以驻足停留。

四、再现“石鱼”出水功能的科技设想

由于三峡大坝蓄水,造成了三峡库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倒置,原本冬季的枯水期变成了“高峡出平湖”的丰水期,白鹤梁“水鱼出水”的千年奇观不可逆转地消失,“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农事预测再难重现。世界第一水下博物馆的修筑,使得白鹤梁失去了文化生长的机会,神秘性也大打折扣,人们可以随时、便捷地参观游览。因此,设想用科技手段弥补当下不足,促使白鹤梁“水文文化”的再生长。

1.预测功能的再现与转向。预测/验证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同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温/暑旱”预测更能成为中老年人长期性话题。建议通过科技手段、大型数据模型再现“石鱼出水”的预测/验证功能。预测/验证内容由区域生产生活的“丰年”预测,转向人们休闲生活的“高温/暑旱”等,同中央气象台联手,以石鱼预测的形式共同推出冬季发布的夏季高温/暑旱信息,不仅覆盖成渝地区,牵动1亿人口的神经,还可以覆盖长江流域,形成牵动数亿人的公共事件。通过水文、气象、环境等因素模型分析,在冬季以石鱼的形式准确预测来年高温走势,协助人们做好工作与避暑安排,让人们对生活充满话题与见证期待,并延续千百年来石鱼的预测/验证功能。

2.转变水下碑林生长方式。随意刻画“到此一游”是我们的旅游陋习,既不文明,也不美观。能否将陋习与国家文物保护有机结合,成为时代永存的人类印记呢?白鹤梁题刻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从1963年开始再无新内容,水下碑林的历史性生长就此完结,三峡大坝蓄水、水下博物馆的修筑进一步消除了这种可能性。但借助科技手段,让题刻载体由“石头”变成“显示屏”,人人可以进行虚拟题刻,通过技术优化、分类处理、分层建档的方式,可以根据游客要求将其虚拟刻画留存1—5年或更久,对精品建立永久档案,永久性地留存时代精品和历史印记,让白鹤梁水下碑林获得新生长机会。

3.人文奇观的虚拟再现。时空穿越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白鹤梁题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时空穿越再现胜景。通过VR技术及全息影像技术等科技手段,再现“白鹤时鸣”“石鱼出水”“鉴湖渔笛”等胜景,让游客穿越时空虚拟进入历史场景,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感受。如游客可以感受踏上冬季枯水的白鹤梁,亲自触摸白鹤梁,与古人穿越互动;感受夜晚泛舟江上,凭栏远眺鉴湖皓月,静心倾听江中渔笛;感受与鹤鸣之士共享钟鸣鼎食的盛况,为自己送上龟龄鹤算的祝愿。

总之,三峡大坝蓄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修筑,给“石鱼出水”的千年佳话、人文奇观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博物馆保护和展示也为白鹤梁题刻旅游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如果能用科技手段,将古代奇观和博物馆旅游有机结合,将为涪陵“水文文化”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让“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获得新生。

[1]张瑞瑾.我国水利建设中的水文工作[J].中国科学,1975(1).

[2]武仙竹,邹后曦,黄海.白鹤梁石鱼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0).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4]葛修润.国宝“白鹤梁”[J].中国三峡建设,2006(2).

[5]谭荣志,王春振.白鹤梁题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

[6]高远.白鹤梁题刻博物馆修建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吴建军,韩建成,章荣发.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设计[J].人民长江,2011(4).

[8]章荣发,张凡凯.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工程文物保护施工[J].山西建筑,2012(6).

教育部规划基金青年项目(12XJCZH001)。

刘军林,副教授,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休闲旅游等研究。

G273.5

A

2016-09-08

猜你喜欢

题刻涪陵廊道
涪陵榨菜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造化钟神秀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涪陵页岩气层构造变形量化研究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