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用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初探①

2017-02-14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产学研艺术设计专业

仇 琛(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产学研用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初探①

仇 琛(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产学研用”是高等院校科研实践和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是一种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学科,具备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技术创新服务性强的特征,当前,如何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等院校“产学研用”发展,已成为衡量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深入的思考,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产学研用”背景下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瓶颈进行探索与剖析,从树立科研意识、健全考评体制、打造合作平台、营造科研氛围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路,为打造具备较强“研用结合”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教师资队伍提出可行性建议。

产学研用;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产学研用”模式作为一种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产”指生产和生产企业、“学”是指教学和高等院校等、“研”是指科研和相关研究机构、“用”则指应用和受众用户;它是在“产学研”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合作模式,其通过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创新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调其合作成果的应用方式与应用对象,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产学研用”合作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近十年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艺术设计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艺术设计属于应用型学科,具备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技术创新服务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同时对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出了考验。教师科研实践能力是指教师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科研实践,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等院校发展,已成为衡量普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重要性分析

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积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设计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学术创新意识和设计施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展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

艺术设计综合性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特点,要求专业教师要研究、找准艺术设计与相关交叉学科的结合点,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科研实践能力直接体现一名专业教师内在的设计修养和外化的设计水平。当今设计的新观念、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则要求专业教师通过“产学研用”的方式,深入设计一线去参与具体设计,及时掌握和了解设计与市场、设计与技术、设计与效益等行业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且通过实践又将提升设计理论与教学水平,完成自我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2.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研用结合”科研实践中,教师能及时了解设计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一线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把握实践与教学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并为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提供可靠信息。设计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的主导者和塑造者,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的反映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科研实践和项目设计,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到当今世界的设计潮流和水平,当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境相契和的知识与能力实,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领悟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观。

3.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整体提升

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学研究水平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而且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合,有利于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能够更加凸显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深化,逐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了人才竞争优势,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4.有利于“产学研用”的有效合作

“产学研用”模式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优势明显,而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也要通过“产学研用”的具体合作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这一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可行性。教师经过科研实践所形成的设计创意与物质产品还要与生产实践联系,为企业生产和用户消费服务。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企业和用户反馈进一步深化研究、改进设计,同时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产品生产引入教学,改进教学观念、内容、模式等。最终形成生产、教学、研究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三、现状与思考

相对于传统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建立较晚,目前多数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特别是在普通地方院校这一比例较高,而大多数专任教师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这是国内普通艺术设计院系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1.师资队伍的先天不足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超过七成的教师是硕士毕业和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专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专业理论知识较好,但普遍缺少科研实践、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锻炼。在校学习期间的和工作后在科研方向上缺乏延续性,而教学经验上,多数教师是进入高校工作后经过岗前短期培训积累起来的。而工作实践经验则是以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来代替,和真正的实践能力要求距离较大,这就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能力工作的流于形式有关。许多教师进校后,两三年还能依靠个人经验完成相应的时间工作任务,但艺术设计专业的前瞻性、时效性使得其观念更新很快,而由于教师队伍先天科研实践能力的缺乏,就无法在“产学研用”之间形成良好合作互动。

2.教师主观上意识淡薄

科研创新也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艺术设计专业不少教师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度不高,认为科研仅仅是和职称评定相关的必要条件,主观学术意识不强,从事科研精力和时间都有欠缺;另外,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晚、基础弱,科研课题选择面较小,加之成功申报课题的机会少、难度大,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社科基金的艺术学专项,但对普通高校的设计类教师而言,从客观条件和主观信心上更具有挑战性,畏难情绪较大;另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科研和教学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认知。

3.政策上要求不够明确

在国家政策指导层面上,对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直到现在还停留在鼓励的阶段,即: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基层搞产学研合作研究、鼓励到一线工作岗位实践锻炼,而实际上由于教师本身大多就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职称评审条例中,大多是提出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数量和级别要求,而没有对实践能力的量化考核指标,即完成多少设计项目,达到多少一线实践工作时间,设计作品获奖与专利数量等。正是这一政策性层面的缺失,是“产学研用”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科研实践能力上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

4.培养管理有待加强

学校在管理层面的诸多问题也是造成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部分普通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检查、教学竞赛使广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虽然部分教师偏重于科研工作,但也只限于论文撰写、主持课题上,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实践,而学校对人才引进又往往看重高学历、高职称,并不考察其科研实践能力,加之对教师引进后科研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产学研用”模式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与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合作才能得以实现,而大多数是单位和部门并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设计实践,一个原因是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只是鼓励教师赴一线实践,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与激励机制,在学校层面就没有构建好合作平台,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种种原因都成为制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

四、对策与建议

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既是普通高校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用”模式下高校所承担职能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1.自我完善,树立教师科研意识

教师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也是“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其科研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生产、教学、科研等各环节的顺利运行,因此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从设计专业教师的个体出发转变观念,明确科研是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其作为设计教师的使命感,如果不从事科研实践,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设计专业教师;培养其学术精神与科研意识,科研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获得直接经验的必经之路,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2.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应逐步制定一些政策性文件,以调动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与“产学研用”合作的积极性,推动其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主动性性。完善教师科研实践的质量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科研实践既要作一些“刚性”的要求,如完成的实践类论文数、横向科研经费数、应用研究项目的数量等,也要有“柔性”的指标,如学生对教师、学校对教师、企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评价,以及学生上岗的实际能力反馈及教师设计服务成果等,对于达到“刚柔并济”的教师可以优先考虑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其科研质量和学术道德的考察与监控,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设计类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发展。

3.互利共赢,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政府、企业、学校要在互相协商、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挥艺术设计教师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作用,特别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搭建合作的平台,增加企业接收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主动性性,使教师真正的参与到设计一线企业的具体岗位和设计工作中,并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能力和经验转化为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的动力;另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建立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和互换机制,对教师本身来说是一种科研实践交流,对“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来说是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通过大学产业园的形式,鼓励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为其服务社会自主创业创收提供平台支撑。

4.明确目标,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从学校层面来看,对艺术设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应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由于部分艺术设计教师的科研基础较弱,要求在科研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在管理和激励制度上也要有相应的调整。由于设计成果转化的特殊性,要有利于横向课题的完成和设计专利的申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设计实践,并提供资金保障;推进设计专业教师“双师制”的激励政策,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科研奖励或优先评聘资格等;积极打造设计学科科研团队建设,要通过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奖惩机制,对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学术活动、外出考察等方面也应给予政策倾斜,发挥老中青教师的积极性,投入到科研实践工作中来,促进团队稳定高效运作,在整体营造好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科研氛围。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应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设计技巧,更要具备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协同创新路径下以用促研,研用结合,这是新时期对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当然,设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产学研用”模式下,不但需要教师个体的认识转变,更需要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由于高等院校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艺术设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朱火第,陈永兴.应用型学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8):31-32.

[2]孙许方.工业设计专业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8):166-168.

[3]吴舒婷.产学研用结合:高职院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2):126—P127.

[4]张景.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97-99.

(责任编辑:梁 田)

J023

A

1008-9675(2017)05-0148-03

2017-06-10

仇 琛(1978-),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和教育管理。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面向江苏产业升级的苏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战略研究”(16GLC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产学研艺术设计专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