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策略与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
——以谢菲尔德文产园后院电影院设计为例①
2017-10-18李逸斐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李逸斐(深圳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城市更新策略与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
——以谢菲尔德文产园后院电影院设计为例①
李逸斐(深圳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本文立足于英国文化政策导引下的城市更新策略,围绕谢菲尔德等地工业遗产建筑的再设计,以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后院电影院设计案例为构想,阐述如何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在尊重原有建筑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城市社会生活的新样态,付诸于工业遗产建筑设计以新的视觉与功能,从而激发旧建筑以新的生命。
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电影院
城市更新策略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带来了原有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效益的策略性改变。由于二次大战以后大规模城市重建与更新活动(urban renewal)全面展开,高强度的城市环境更新,直接改变了旧城市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人文肌理,直接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受到社会学家、建筑师们的高度关注,并受到广泛质疑。“随着国内外宏观形势的转变,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乃至东北老工业城市都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体现于城市建设与规划中的突出问题就是中心城地区面临怎样的更新开发。城市更新发展是所有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国内城市更新的研究多局限于详规阶段,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更新发展必将提升至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1]基于我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学习与研究的经历,我有幸参与了谢菲尔德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的实践,由此体会城市更新策略的应用意义。
一、“城市更新策略”提出的背景和理由
本文围绕城市更新策略背景下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研究,以英国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后院电影院设计为例,实际上也是我留学英国,追随导师参与相关设计工作、出席在葡萄牙举行的“建筑无国界”组织年会所受到的启发,并在设计实践中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追求。
对于工业遗产建筑的开发与利用,在中国大概没有像北京798那么具有影响力了。“urban regeneration”一词最早是指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在经历全球产业链转移后诸如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等旧工业城市衰败的一种城市复兴策略和其他改善内城及人口衰落地区城市环境,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城市再开发活动。回顾发达国家城市更新与城市改造的历史,“城市更新”一词的出现,特别是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城市更新策略的推行,可以追溯到自19世纪中叶到整个20世纪的城市更新运动。但真正形成推动力,则是二次大战以后的城市策略。城市更新促成了城市经济、生活方式、文化政策的新倾向,城市更新作为振兴城市产业经济、复兴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复杂体系和周期性活动,从最初旧工业城市经济复兴的经济、文化需求和特定策略,逐渐演变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再开发的趋向性活动。
有专家说过:“设计问题实则是文化问题。即便是全球化的时代,设计产品的视觉表象下仍然蕴含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话语权的表达。”[2]设计除视觉表象因素外,核心研究内容实际上是社会学、伦理学的解读。世界各国在如何应对工业城市向后工业城市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都将城市改造上升到社会价值认识高度而做出过许多有益的尝试。譬如:纽约、悉尼、波兰,包括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对旧工业遗产建筑的再利用,对已污染“棕地”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对原老工业城市制造业中心低技能产业工人的再安置,直到对新产业类型的规划与再投资活动等等,都需要新的经济、文化政策导引。在促进旧的中心城区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原有社区边缘化弱势人群重返社会主流、吸引他们参与城市文化生活,对衰败的老工业城市形象再塑造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城市更新当然包括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旧城改造、历史遗存保护再利用,以及城市如何提升全球城市网络化过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种更新活动。随着不同地区城市再开发活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差异化,大大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和深度,吸引了不同领域学者对不同城市更新的动因机制、政策导向、方法模式、作用效应、实践设计进行广泛而又多样化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地域化”矛盾的不断加深,城市更新的话题也引起中国同行的关切。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不断迁徙中的移民,使得城市区域处于极度扩张之中,城市环境一方面是高度亮丽,另一方面是旧城变得越来越混沌无序。而城镇化进程中对城郊区域的盲目开发、对传统农业用地的不断侵蚀,使得一大片旧城市用地和历史建筑被遗弃。城市更新,以及城市更新策略、城市更新设计,成为城市经营者、设计者热切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城市更新与重建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合理地重新利用并开发现存的工业遗产建筑,留住城市发展的基因与肌理已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也是城市规划者与建筑师需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议题。
二、英国文化政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策略
选择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作为该项研究的样本和切入点,恰好对应了英国文化政策导向下城市更新策略的实践。当然,也有我在英国建筑学研究重镇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学习的便利。同时,更有谢菲尔德作为苏格兰第四大城市和老工业城市的优势。
谢菲尔德(Sheffield)位于英格兰南约克郡,距离伦敦170英里,车程约二小时四十分钟,至英国其他地区交通亦相当方便,是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八座城市之一。谢菲尔德的整个中心城市的都会区建在绵延起伏的七座山之间,在山顶鸟瞰全市一览无余、气势恢宏。谢菲尔德城市人口为563,749,都会区人口为1,569,000。谢菲尔德地理位置位于整个英国的中心地带,与利兹、曼彻斯特等中部城市组成了老工业城市群。从18世纪起,这里就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谢菲尔德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这里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许多工业领域的重大革新,包括坩埚钢和不锈钢,都诞生在这座城市。在工业革命期间,该市的人口增加了数十倍,该市在1893年获得地方自治权,正式冠名为谢菲尔德市。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和英国煤炭工业的崩溃,直接导致当地主干工业的衰落,居住人口也随之下降,往日大工业都会城市的辉煌不复存在。目前,谢菲尔德已经从曾经的工业城市转变成综合型经济基础城市,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座体育与科技之城。1991年,世界学生运动会在这里举行时,带动了整个城市的体育风气及运动设施的进步,而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宣布耗资6千万英镑在此地成立英国运动协会。谢菲尔德诞生了世界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Sheffield FC);谢菲尔德也是绅士运动斯诺克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地。谢菲尔德更是欧洲著名的大学城,国际著名的优秀的教学、研究中心谢菲尔德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城市更新策略明面上看是政府法规和经济活动,实则上需要政府文化政策的导引,选择谢菲尔德的样本意义就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文化导向城市更新策略的讨论热潮已经在欧洲和北美国家掀起,这种新的城市介入模式简称“城市文化政策”。三十年来,它推进了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策略的革命性进程。然而,这一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策略虽然引起中国专家的兴趣,也有一些研究文章公之于世,但在中国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非专业因素的影响仍旧比较模糊,相关定义饱受争议,具体的设计导则也在酝酿和探索之中。
利兹城市大学文化政策与规划教授弗兰克•比安基尼博士(Franco Bianchini)1993年,曾在他的《文化策略与城市更新:西欧经验》一书中提到:“在欧洲国家的一些城市,这个极其重要的结合了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城市更新策略组成部分——‘文化政策’,似乎是受三十年前美国发展原型的影响而来。”[3]换句话说,“对于西方城市的政府权力机构或城市发展媒介来说,运用与艺术或文化相关的发展动机作为城市复兴的手段已经较为常见。我会探寻过去几十年来出现的作为城市介入新模式的表现形式——文化发展动机。”[4]通过分析欧洲城市更新与重塑自我形象方面的工作,有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些成功案例主要是通过一些与艺术文化相关的活动或项目来实现的。在成功经验探索的基础上,关于城市更新策略的文化研究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成效的见解,来解决近阶段城市复兴与活力再生的许多难题。我的研究借助于分析整合城市更新策略的可能性与潜力的相关理论,在文化政策导向的原则下,结合英国老工业城市谢菲尔德现存工业遗产建筑改建的文化创意厂区,特别是经过对英国一些工业城市的文化项目调查研究,诸如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谢菲尔德纪录片节,根据其活动议程、规模和潜在场地提出一个临时电影院的设计构想,对场地更新设计做出一些探索性回应。
其一,文化政策的产生。在当今的一些欧洲和北美城市,相关文化政策或其它艺术形式在城市更新策略制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解释这种革新性的概念转变,我列出了一些能够阐明文化策略与城市更新之间关系的主要问题。
其二,文化政策导向在城市更新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在制定城市复兴的规划政策时,战后大规模城市营建,“文化”往往成为被忽略的方面。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政治发展与变迁,社会运动发展与经济结构的重组,文化政策逐渐出现并成为城市更新策略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替代了战后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功能主义政策,尤其是英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所说的山崎实设计的、在美国圣路易城四幢建筑被爆破的那一刻起,现代主义已经死亡了。文化政策成为了当地政府用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工具。
许多文献当中都提到,文化策略在实现城市与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当中扮演了文化润滑剂的重要角色。很多成功的城市复兴案例——利物浦、布里斯托和格拉斯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都对城市更新的催化剂“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近几十年的,市政府机构一直在努力发展艺术与文化产业,期望能够为其他领域带来一些联动的积极效应,例如经济结构多样化、城市形象的提升和社会凝聚力的加强。在新一代政策制定者的引导控制下,文化策略被用来鼓励个人与社会团体的自我表达,并且使得民众能够更加广泛便利地接触到文化设施。除了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生活,与文化和休闲娱乐相关的政策也用于促进公众参加和社区重建,来应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总而言之,文化政策不仅仅只是一种用来推动休闲娱乐活动的与文化相关的策略,而是一项处理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重叠之下的综合性城市更新策略。
其三,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策略其原理是什么?通常,“衰落的城市中心区域被视为缺乏美感和文化的,而文化政策的目的就是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创造”场所。”①Chen, Hsin-Yi (200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Hua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entre,Taipei, Taiwan, in comparison with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 Sheffield, UK.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关于城市更新策略似乎横扫欧美,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一些艺术团体组织提出了文化产业园的意向,而后被采用并作为城市更新的政策机制。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向开始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内的一种概念而出现,并且自1987年开始传入到英国的一些后工业城市而被广泛尝试。”[5]当下中国内地各个工业城市,对于老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利用,正汲取欧美的经验,期望重新焕发城市的活力,而文化创意园通常被视为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策略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艺术与文化因素被鼓励带入到复兴与重组城市公共区域的活动当中。许多的英国城市都有自我特点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其中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是一个早期较为成功的案例。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简称谢菲文产园)是第一批政府规划并实施的由文化政策引导的城市更新案例,目的是激发文化产业在当地的活力。②http://www.cipartnerships.co.uk/project-ciq.html它是本地政府指导的文化驱动城市更新发展战略的优秀案例。
三、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对于“城市更新策略”的标本意义
就“城市更新策略”研究而论,正如《地理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所言:“旧的制造业中心伴随全球产业链转移引起原第二产业衰退而逐渐成为城市衰败地区,出现人口衰减、失业率上升等经济、社会问题;而在网络中担任重要经济节点的城市,由于经济重组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导致城市内部社会结构出现极化加剧等二元性特征,进而在城市内部空间出现了低收入人群或弱势群体、少数族裔集聚的边缘化衰退地区。”[6]文章对于老工业城市发展衰退相关特征所做的描述可以说切中时弊,所以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对于“城市更新策略”的标本意义就凸显其中。
首先,选择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作为实践设计研究的实际案例,是基于当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的认识。在展开设计研究之前,仍然有必要再就有关关键词与定义做一些阐述。在我查询到的相关概念中,下面的一些表述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定义大有裨益:“‘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干的产业,并通过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开发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文化产业这个词是近年来创造出来的,用以涵盖广泛的以技术性为基础的艺术活动,如音乐录制,视频制作,广播。‘更新’被定义为‘一个呈现出环境症状(物理性的)、社会或经济下滑的地方(住宅,商业或开放空间)的转型过程’。或者,‘带着呼吸着的新生命和活力进入一个病态的社区或工业区,为其带来可持续的、当地的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③Evans, G. and Shaw, P. (2004)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e to Regeneration in the UK: A Review of Evidence 2004, 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ited in: Chen, Hsin-Yi (200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Hua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entre, Taipei, Taiwan, in comparison with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 Sheffield, UK.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围绕“城市更新策略背景下工业遗产建筑再设计”这一主题,选择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作为实际案例,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谢菲尔德不仅具有强大的工业历史背景,更体现了老工业化城市衰落过程中所具备的样本要素。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位于谢菲尔德的Sheaf Valley西边,从北侧山坡起沿着Sheaf河向东侧延伸,坐落于谢菲尔德火车站和城市中心都会区域之间,覆盖了整个衰落的工业区。18至19世纪时,谢菲尔德文产园最初是作为工业区而发展的,一直到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发展至全盛时期。这片区域在谢菲尔德作为工业核心城市发展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支撑起一个以钢铁、餐具生产为主要产业的活力社区,促使熟练的钢铁技术工人把更适应生产的模式——住家与车间结合模式引进社区。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开展的房屋清理计划导致许多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工业建筑包括谢菲文产园区内的建筑被拆除,很多清理的场地已空置多年而且大量历史建筑被废弃在恶劣的环境中。
其二,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目前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区范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城市更新策略”早期,Leadmill艺术中心和约克郡艺术空间社团就已首先在此建立。市议会直到1988年才通过议案,改造这片半废弃待利用场地为“文化产业园”。随着红丝带工作室在Shoreham街的开设,“文化产业园”保护区概念逐渐生成。从那时起,文化产业园的运作才真正开始为这片古老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商机。[7]
图1 谢菲尔德文产院场地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下的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正处于又一个更新与转型的巨变当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传统工业开始衰退,许多文化创意复兴计划项目在此实施,当政者旨在把这片区域建设成谢菲尔德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基地,并且将其重新融入到城市都会中心区。[8]考虑到谢菲文创园的特殊历史地位与建筑价值,谢菲尔德市议会在2001年又进一步把谢菲文产园指定为文物保护区。在可持续再生策略的介入下,“文化产业园”改变了那片区域的社会生活,为城市平民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在历史的转换中,文创园也帮助提升了谢菲尔德的城市形象与声誉。随之而来的是,这项城市文化复兴计划,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图1)
其三,与后院相邻的优秀更新项目是所谓“屠夫工厂”。该“工厂”位于谢菲文创园区域内,该建筑被公认为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并且被列为二级保护建筑。“屠夫工厂”的重建工作带动了谢菲尔德市中心边缘地带停滞发展已久的阿伦德尔街的改造。重建后的“屠夫工厂”包含了一个有机烘焙工坊、一个咖啡馆和RMET运营的工作坊与画廊。RMET向金属工艺艺术家免费轮流出租工作坊,用来给艺术家指导学生训练。同时,某些场合下,屠夫工厂也可作为一个电影放映的场地。
其中,“Showroom”电影院建于1936年,这里曾作为肯宁汽车修理厂和展销店的Showroom, 是谢菲尔德一座精致的Art Deco风格建筑,现在已改造为Showroom电影院、酒吧、咖啡馆、艺术工作站与办公为一体的创意空间。据称Showroom电影院是欧洲最有特点的配有四个豪华观众厅、教育空间和咖啡吧的独立电影院。它举办了从当代电影到经典电影的许多放映全球大片的生动观影活动,而且它定期举办节庆和创意活动,给不同传媒领域的人和电影专业人士见面交流的机会,同时提供了相互学习新技能、畅谈新思路的公共空间。
“Shoreham街19号”,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红砖工业建筑,位于文化产业园保护区的南部边缘。它并没有被列为保护建筑,但它受到本地社区的高度重视。这座建筑的改造是由Orang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的,设计师一直试图通过将新的扩建体与现有的建筑以一种活力相生的方式结合,以期重新利用这座废弃的工厂。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新的扩建体与主体工厂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带有理想双高度的餐厅酒吧空间与上层办公单元空间。鉴于设计师的出色设计,以及为公众带来的美好享受,这座建筑在201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区域奖,为这片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区域的过去和未来带来了美好愿望和象征符号。
其四,关于谢菲尔德纪录片节。谢菲文创园不仅仅是国家流行音乐中心、Showroom电影院、场地画廊、夜店和许多创意商业的孵化地与所在地,也是大批类似“谢菲尔德纪录片节”(简称谢菲纪录片节)等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各方面的合作共赢使得谢菲文创园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创意产业集群。自1994年起,谢菲纪录片节就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展示世界各地最新纪录片的平台。这里可以称得上是英国最好的首映纪录片的地方,是从电影看世界、结识新朋友并与制片人交流的绝佳场合。在过去的数年里,谢菲纪录片节大幅扩大了市场活动,包括跨平台合作、数字互动项目。谢菲纪录片节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家族集结在一起,在每年6月的五天内紧凑热闹地庆祝纪录片制作的艺术与商业最新成果。除了每年6月的五天节庆活动外,谢菲纪录片节同时还在英国本地和国际范围内建立了全年工作坊、荧幕放映、纪录片实验室以及和导师交流的机会。譬如:2012年,来自67个国家的2657名代表参加了纪录片节,它吸引了超过20000名电影爱好者,在Showroom电影院连续呈现了一系列优秀纪录片,随后与电影制作人的讨论环节也将纪录片节推向了高潮。(图2)鉴于谢菲纪录片节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专业节庆活动,同时还是任何对于数字电影与现实题材感兴趣的人才的交流平台。为了探索多样的电影放映方式来支持这一每年重要的事件,我参与相关构想的同时提出了设计一个“后院电影院”的设想,为电影放映活动提供一个多功能、多场地的选择。这个“后院电影院”是我构想的一个临时性出现的电影放映场所,重新利用了谢菲文产园里的一片废弃工业建筑作为场地,其目的是关注城市弱势群体,鼓励不同领域行业的民众参加这项活动并促进相互之间交流,为大众创造一个平等的、特殊的观影体验,为大众展示一些经过遴选的优秀纪实电影作品,扩大文化活动的受益面和参与面。
图2 谢菲尔德纪律片节社区网络
四、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后院临时电影院的设计实践
从城市文化策略到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再到具体的临时影院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落脚点是城市更新策略影响下的关注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的设计实践。以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案例,来阐述文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改造工业遗产建筑,从而激活老建筑的生命体,吸引城市平民参与城市文化生活,让城市焕发出活力。
所谓“临时电影院”是目前欧美国家比较流行或者说是一种复古回潮式的户外电影放映活动,这类似于国内以前的城市广场和农村露天电影。与传统的固定的观影方式不同,临时电影院为观影者提供了更激情的氛围和令人兴奋的不同体验。随着公共观影活动的回归,临时电影院的兴起使得公共电影放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公众娱乐活动。①http://www.1883magazine.com/lifestyle/lifestyle/pop-upcinema由于临时电影院建造快捷、移动灵活且放映方式多变,它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更加具有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人们可以一起欢笑,一起喝彩,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使得放映活动更具民主性和大众性。
无论是著名的“秘密电影院”还是“温泉电影院”或其它形式的临时电影院,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选择了现存在的意料之外的城市空间作为他们放映活动的举办场地。这不仅显示了活动组织者(建造者)的对城市空间探索的创造性发挥,而且也反映了观众对与电影观看环境的好奇需求。
其实“临时影院”一直以来都有,而上升到城市更新策略和设计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其中的设计意义,却是近十年来的探索。真正的“临时影院”样板工程,是2010年集合了一群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共同完成了把伦敦Clerkenwell路上了一个废弃加油站改造成为临时电影院的项目。这个经典项目反映了一种在不太可能的(意料之外的)场所观影的流行趋势。“临时影院”的所有建材都来自捐赠或是回收材料,使一个原本废弃衰败的城市空间获得新生的活力,造福于周围普通平民社区。所有的一些影院元素——幕帘、电影票、折叠椅和指示牌的设计都是为了营造那种观影复古且熟悉的感觉,犹如回到了老式电影院的黄金年代。
构思确立以后,我将这一影院定性为“实验性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场地选择了谢菲文产园内的Matilda街上,Sidney工厂和Matilda街102号之间,这里有许多废弃工业建筑。正如官方文件“文化产业园保护区评估和指南”中所述,“这座Sidney工厂对面的三层沿街建筑可追溯至19世纪初。建筑由毛石敷料、山墙斜屋顶和石板瓦建造而成,还有木质檐槽和支架,与石头门槛和门楣。该工业遗产建筑现在的两家产权所有者是一家三明治店和Matilda酒馆,他们都保留了原有店面木框架。临街的小店与酒吧入口之间有一个宽拱通向内部庭院。这个拱廊仍保留原有的石板路面。”②“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CONSERVATION AREA APPRAISAL AND GUIDELINES”——Sheffield City Council,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 Agency这幢沿街老建筑的后院,在我看来是一个有趣的可建立临时电影院的理想场所。根据现场调查与测绘,我希望设计的这个临时电影院与河对面的Sidney工厂建立某种关联与呼应,在这个空间里包括一个电影放映空间和一个休息厅,给人们观影之后社交娱乐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可能性。(图3)
在设计中尊重原有的结构装配,运用普通的廉价材料,采用由脚手架、木屑板、木材板和外部遮盖的防水面料建造而成。特别是采用脚手架结构的构思客观上受到了奇切斯特在节庆日上设计的一个名曰“飞行影院”的临时剧院启发而来。这个“飞行影院”临时剧院项目建造使用的几乎都是回收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有限的预算,这个项目在建造实验与参与精神的实践方面为同类设计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案例。考虑到“后院临时影院”常常会举办一系列开放式活动,我在设计中选择了建造灵活度高的脚手架作为主要建筑结构,在节点部分加以钢管横杆与斜撑杆并用扣件固定。观众席是由厚实的木屑板组装而成,铺在脚手架搭建的阶梯状构架上,同时建筑顶部铺设厚木材板与防水薄膜。当电影放映开始时,脚手架外围的红色幕帘会下降,可以给观影者一种置身电影黄金年代电影院的怀旧气氛。不同于常规的观众席设置方向,我对它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这是出于声学效应对周围建筑的影响而考虑的。
图3 后院电影院原场地
图4 后院电影院效果图
由于影院场地沿街建筑的东面,是一座用于办公的三层楼建筑。关于这个临时影院的声学设计,考虑到放映时的声学效果,观众席被设置为坐西朝东,而屏幕和音响设备则是坐东朝西。这样声音就可以直接传达到观众席而不会影响到场地东面的办公空间。同时,因为放映空间和休息厅之间仅有幕帘相隔,声音也可以被传递到临时影院后面的休息室而没有太多的阻力和反射。通过脚手架顶部木材板的设置,声音也可能直接传播至天花板然后反射投向观众席,因反射声在提高音量方面也有着关键作用。(图4)
由于临时影院的休息区是由Sidney工厂空间改造的,工厂原始的屋顶结构会保留下来。因此这里变成一个非常开阔且灵活的空间,产生使人聚集于此分享交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提出使用可移动箱子的装置来填充这个空间。每一个可移动箱子都是有木框架组成的立方体,可以拆卸拼装以适应不同空间的需求例如休息、交谈、展览、信息共享或迷你投影。为了活跃观众,可移动箱子目的是鼓励观众去探索不同箱子的功能与趣味,而不仅仅是站在吧台旁边和一小群固定的人聊天。
按照设计的预先构想,后院电影院的社区效应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这个设计项目的核心旨在建立一个普通民众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响应文化更新策略。每年六月的五天里谢菲纪录片节都会有很多开放项目跟社会活动,例如跨界实验室、见面会和一些培训课程,上千名参与者将会聚集于此来庆祝世界纪录片制作的艺术和商业成就。因此,我视它为既可以支持纪录片节活动,又能发展一个设计项目的绝佳机会。除了固定的Showroom电影院,增设的此多功能临时放映场地也可以成为提升交流平台、鼓励社区参与的催化剂。它会吸引到所有对电影产业感兴趣的人来参与,给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群众一个分享观点的开放空间。
所以,这个后院电影院的设计构想是结合了临时观影空间和休息厅的综合体。我构思这一设计项目的重点是希望利用工业遗产原有建筑空间的再设计,以政策介入的方式,提升本地社区民众和电影从业者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这项电影放映活动中来。通过这项活动,他们可以尝试体验在非传统空间里观影,事实上这个临时后院既可以是电影院也可以在需要时变身一个表演舞台。放映活动结束后,观众还可以在休息厅享受一晚的各种后续活动。由于这个后院电影院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路人随时沿街路过都可以看到后院有活动在进行并且能随时进来,充分激发公众参与的可能性。并且,与谢菲文产园中心区的Showroom电影院联合运作,后院电影院可以加入到谢菲纪录片节的活动网络,有效加强议程与活动参与者的互动。在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策略指引下,类似这样公众活动能够逐渐把衰落工业区变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图5)
图5 后院电影院——活跃的观众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策略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带来了原有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效益的策略性改变。围绕谢菲尔德等地工业遗产建筑的再设计,以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后院电影院设计为案例,阐述如何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在尊重原有建筑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城市社会生活的新样态,赋予工业遗产建筑设计以新的视觉与功能,从而激发那一大批旧建筑以新的生命。
[1]关烨. 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研究—以大伦敦规划为例[G]∥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文集. 2013.
[2]李超德, 等. 设计的文化立场[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13.
[3]Bianchini F, Parkinson M.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ern European experience[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3.
[4]Griffthns R.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new modes of urban intervention[J].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1995.
[5]Montgomery J.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 1: 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3, 18(4):293-306.
[6]严若谷, 等. 城市更新之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7]Sheffield City Council : Sheffield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Townscape Heritage Initiative 2002 to 2007[EB/OL]. (2012). https://www.sheffield.gov.uk/planningand-city-development/urban-design--conservation/conservation/conservationareas/cultural-industriesquarter.html.
[8]Sheffield City Council.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plan[EB/OL]. (2004). http://sccplugins.sheffield.gov.uk/urban_design/quarters_cultural.htm.
(责任编辑:王 璇)
J59
A
1008-9675(2017)05-0164-07
2017-07-08
李逸斐(1988-),女,江苏苏州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建筑设计师,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扶持项目(8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