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新构想
——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
2017-02-14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董 科(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中国民间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新构想
——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
董 科(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是全国各大音乐专业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必修课。同时,也是全国综合类院校大多文科方向的公共选修课。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许多经典的歌曲、器乐或曲种或剧种都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作为一名音乐学院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如何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感兴趣,怎样实现中国民间音乐的不断传承,是当前我们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在这里,笔者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于近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教学的现状,谈谈对该课程怎样进行改革等一系列新构想。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人类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作为当代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西南专业音乐院校之一的四川音乐学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是面对音乐学院本科音乐表演和理论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本科教学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学习的时间设立为一个学年,一共包含72个学时,教学对象是本科大一、大二的学生。设立该课程的初衷是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民间音乐中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找到一些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课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可以这么说,通过一年对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更多的当然是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音乐表演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授课方式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内容60%以上为纯理论讲述内容,其余内容大概包括音频、视频的赏析内容以及少部分的课堂实践,包括学唱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或者名家名段。从目前教学的情况来看,仅仅以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吸收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方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进行,学生对理论课早已乏味,不感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进行得困难重重。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使得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复、机械的教授,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加深教学与吸收的矛盾,这也就与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大相径庭。
1.当代大学生对新音乐的熟悉程度相对要高于民间音乐
我们漫步在川音的校园中,你会发现,不论是校园广播中播放的音乐,还是同学们手机里存储的音乐,听得最多的首先是流行歌曲,其次就是现代的音乐作品,结合了西方作曲手法的一些大型交响音乐,比如说《梁祝》,还有就是近代耳熟能详的器乐作品《二泉映月》等,学生相对比较熟悉。造成这些原因,相信所有的音乐院校教师都很清楚,当下多元化的信息发展渠道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视野非常开阔,他们可接触到的音乐种类非常的多。所以,对于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现代音乐的风格偏好更重,也更能走进大部分学生的内心。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经典的乐曲,例如:《梅花三弄》,或者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例如:京剧的四大名旦,尤其是作为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更何况古琴在我们四川还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了解它们的同学并不占多数。
这里需要重点提到的一点就是对于四川音乐学院这种高等音乐院校来说,每年都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学生,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家乡的民歌掌握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在我每年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都会让同学在课堂上给我们大家演唱一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小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会告诉我不知道自己家乡有什么传统的民歌小调,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同学也只是对家乡或者其他地方知名的民歌小调知道一点点,但并不会唱。当然,每年或多或少会有极个别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少数民族,他们会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这点也算是比较欣慰的。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面对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思维开阔的四川音乐学院的本科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善于表达、注重实际,在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学中,无实例,且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音乐已经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了。同时受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主流音乐媒体影响,流行的音乐自然会占据学生心中的主导地位。由此也导致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也使得他们在价值观上就主观的认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落后的、过时的,在观念和情感上不认同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对民间音乐陌生而疏远。
笔者在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岗位工作近13年,教学对象为本校表演和理论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这是中国音乐类高校里面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以音乐表演与教育为主的专业音乐院校,在校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状况并不乐观,或者说中国民间音乐并没有成为校园的“流行音乐”,反而成为一种古老的,非主流的音乐类型而存在。
2.面对民间音乐的内容选择时,当代大学生更偏好与日常生活相对接近的民歌和器乐曲
在四川音乐学院日常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中,民间音乐会按照分类的五个部分进行讲解。但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对文化气息浓郁,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对接近的民歌小调和器乐曲比较熟悉,这应该是与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能力有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跟我们民歌和民间器乐在群众的根基相对较深有关。毕竟我们当代日常的音乐生活中,民歌和器乐曲其实还是时常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以新民歌或新民乐的出现,还是由当代表演艺术家加以重新诠释和演绎,融入当代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和配器,使得视听效果更加能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但对于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经典作品。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商业化了的主流媒体的剧场表演中,包含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的剧作并不是很多。虽然,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和安排相应的经典剧作的专场演出,但数量上远远不够。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化文化与现代艺术繁荣的时代,可以迅速的接触到更感兴趣、更适合当代审美的舞台艺术。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和曲艺,由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客观存在的问题,他们更愿意走进电影院或者剧院去观看一场电影或者舞台剧,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看一场中国传统的戏曲或曲艺剧目。因此,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民间音乐概论教育也可以根据这一现状寻找更多合适的方式,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和不足之处,更有目的和倾向性的进行教学。
3.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接触民间音乐的又一重要途径
传统的民间音乐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也是我们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们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最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在报刊杂志,出版的音响制品中查阅、欣赏民间音乐资料也成为专业音乐院校了解民间音乐的重要渠道。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忽然发现,互联网的如此迅猛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和学习最新的资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开始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和学习中国民间音乐。每年在我们学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会有适当的课后作业和预习的内容。这些学生在课后一般都是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理论知识、音响和视频资料,这也可以快捷的让大部分不能身临其境感受民间音乐的大学生很迅速的通过互联网搜索到资料,通过音频和视频最直接的去了解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个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由最早的传统教学方式,到今天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普及和发扬和中国的民间音乐,应该是我们当代民间音乐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我们要把握住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改革新构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这种方法适合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讲解,但并不完全适合音乐这一可听、可感、可唱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过度依赖这一教学方式,势必引起教学的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普通百姓的劳动、生产、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仅靠理论性单边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需要。因此,改变音乐专业院校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作为音乐院校教学的一份子,笔者认为改革的重心应该突出高校教育自主和灵活运用的特点,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初略的构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在我们四川音乐学院日常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摆脱单一课本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与快捷,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视频的视觉、音频的听觉,文字的笔记,作品的内容分析以及现场对民间音乐的再现演唱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开始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吸收,可以对课程进一步深入探讨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础的作用。
其实相比起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将艺术实践纳入考核方案,将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考核分为基础理论和背唱经典名作两大部分,按一定的分数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突破传统的纯理论考核的方式,使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相适应,对学生的考评应该说更加综合全面。
但以上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到“音乐本体”,我们可以利用民族音乐本身的娱乐性和治愈性,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民族音乐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并且做到会听、会说、会唱、会跳,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从而也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另外,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各种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四川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本校音乐表演和理论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在声乐、民族或西洋乐器等技能方面也各有专攻。民族民间音乐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与歌唱、器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实践活动分不开。在教学过程中其实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尽可能的互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说,在民歌课程教学中,我每年都会鼓励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学生以自己家乡的方言演唱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民歌,以更好地体现地方民歌的风格韵味;在曲艺、戏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在地区的代表性曲种、剧种课下搜集资料做好准备,上课时讲述其所在地区代表性剧种曲种的概况以及发展传承现状,并选择经典唱段视频进行观看欣赏;器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民间器乐》部分充分展示特长,在民族民间各类乐器的讲解中,可以让不同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演奏示范,包括现场讲解乐器的形制、定弦、音色特点,演示乐器的常用演奏技法,演奏经典代表曲目等。
总之,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应使声乐、器乐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尽显其能,广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才能体现出高校教育自主和灵活性。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同时通过理论课上的技能展示反过来促进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专业技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2.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课堂
在信息、交通、文化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音乐艺术院校应该争取各种机会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走进校园。每年,四川音乐学院都会邀请部分技艺精湛的名家、艺人或民间音乐艺术团体到校内举行演出或者讲座,让学生现场聆听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及演奏,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
笔者认为,今后再进行的演出或者讲座,学生可以适当的参与进去。比如说可以和艺人或者团体进行对歌、合奏、歌舞表演等各方面的互动;演出结束后,单独留出学生与民间艺人交流对话的时间,学生可就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唱奏方法及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民间艺人或专家的讲座是他们长期演唱、教学、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积累的精华,聆听这些讲座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就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民间艺人或专家请教,通过民间艺人的现场答疑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明晰。
除了请民间艺人及专家进校园演出或讲座外,音乐院校还应尽量争取以外聘的方式将当地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或专家请进课堂,就某种民间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民间艺人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即使有乐谱,往往只作为“纲要”用于教学参照。这一传授方式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民间音乐的传承特点,也能更好地把握民间音乐独特的声韵与润腔装饰特点。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聘请多名专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分别教授。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地方民歌的风格演唱或戏曲、曲艺的唱腔;器乐的学生主要学习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或器乐乐种的合奏等。民间艺人深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地道的民间音乐,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3.学生参与课后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接受者和传播者,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意识。田野调查是挖掘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教学单位应争取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活动。对象可以是一般的音乐活动事物,不要求达到多细致深入的考察程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体验整个过程。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些同学对某一民间音乐种类特别感兴趣,所以就安排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考察他们家乡附近的民歌、民间器乐演奏组织等,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将考察以后整理的资料作为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
对于民族音乐来说,课外实践非常重要。定期带学生参加户外音乐采风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接触课本中所描述的文化遗产,并亲身体验、学习及整理研究,从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并为今后的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户外音乐采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定内容进行资源情况调查,对现存状态的保存状况、承载主体、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等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和判断;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开展特定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建议的大讨论,引导学生从认识事物、调查事物、分析事物、总结和评论事物的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亲身体验,无论是对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还是对学生自身的体验实践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体现高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前提下,应以当代的特征为指导,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建设与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互助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寻找课堂的教学特色,从而最大程度的做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当代音乐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态度,最终能实现双赢的音乐类高校现代化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1]卞小艺.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音乐研究,2004(2)
[2]黄春玲、宋文静、霍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改革与建设初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2)
[3]刘志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