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根本任务的丰富内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02-14

大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理解,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根本问题”,是由“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样的本质性规定所决定的。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材”。这就告诉我们,“大学之大”,不仅不在于“大楼之大”,也不只在于“大师之大”,更在于“大道之大”。尽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高校不少新的使命和功能,但其根本任务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可以说,“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换句话说,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归根到底是要抓住抓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我国高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

一、解读与明确 “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大家可能知道有一首叫做《为了谁》的很有名的歌曲,里面有这样几句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这就是说,“你是谁”固然重要,而“你为了谁”则更为重要。大家可能也都记得,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他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还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由此可见,能否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直接决定着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要求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的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比如,他在对文艺工作者谈到“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特别是要“深入生活”时,明确要求他们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他在同新闻舆论工作者座谈时,也明确要求他们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他还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愿正视“四风”问题、不动真格解决问题的种种思想表现,深入开展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主题的大讨论,努力把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灵魂深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对于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为了谁”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跟谁走”的问题又成了一个带有关键性、要害性的重大问题。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好广大青年“跟谁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结束语部分不仅肯定“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而且希望“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这段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让广大青年真正做到“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在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时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内涵却很丰富。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所说的“跟着走”,就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毫不动摇地跟着革命队伍走、跟着革命理想走、跟着革命信仰走。这意味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高度信任、对革命前途的充分信心、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定信仰。这样一种“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毫无疑问是值得当代中国青年学习和效仿的。

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能够确保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首先是因为,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逐步走进高校校园。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还代表党中央对当代高校学生给予“充分信任”的高度肯定和“寄予厚望”的殷切期待。这同时也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从来都把青年视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的重视、关怀、信任和期望,不仅可以从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发表的三次“七一”重要讲话,都把对青年的肯定、期望和关怀作为整个讲话的压轴之作中可见一斑;也可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每次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全国广大青少年和教师们的关心中可见一斑。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这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还鲜明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重要论述中:第一段重要论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另一段重要论述是:“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把这两段重要论述归结起来,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在当代中国,热爱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同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致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一致的。如果说在五四运动期间,当时的进步青年主要是以抗议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学潮”方式来表达自己爱国的赤子之心;那么,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历程中,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的:“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为此,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要求。他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对于高校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人们应当很好理解:既然“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自然要为党和人民服务;既然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自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两个本”的思想:如果说“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那么“四个服务”就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之本。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就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一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三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各种错误思潮,要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要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的管理,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校园传教,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确保高校和谐稳定”。四是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重大问题。五是强调“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要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课堂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六是强调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而决“不能信口开河,不负责任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人生态度上的消极”;同时,还要“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对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等等。把上述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正确引导,确保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二、诠释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大家知道,所谓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或者说“以文化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教育”直接叫做“教化”。因此,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坚持以人为本。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所以,我们所要教的“书”、所要授的“文”,理所当然地都要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灵魂;我们所要立的“人”,理所当然地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的要求和规定,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就是:我国高校所要培养的人,为什么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呢?

首先,这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包括在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大家都觉得共产主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事实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实践。”他还由此出发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而接续推进这个完整事业,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之不懈奋斗。广大青年在这个接续奋斗过程中,都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人生信念,都应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这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数量极其庞大的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很快就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2500多所,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已达2800多万人,这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我们要把这么多青年人培养成优秀人才,就既要抓好对他们的知识教育,更要抓好对他们的道德人品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形象地把大学时期比作小麦的“灌浆期”,强调指出:“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更何况,“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往往影响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上看做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为此,他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德,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只有这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不断推进向前。

此外,还是因为,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和成熟的过程,正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我理解,这种“全过程参与”的历史性契机,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能够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还充满信心地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而要让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就必须强化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和效能,积极引导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个层面就是:我国高校所要培养的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合格”的标准和“可靠”的依据是什么呢?总的看,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可以加上“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早在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蔡元培、蒋梦麟等19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育调查会”,就提出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并规定“健全人格”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二是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是强健活泼之体格;四是优美和乐之感情。此后,接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更高层面上积极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此都有过明确要求。比如,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领导者。”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学校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8月,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无疑就是我们所要培养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中,习近平总书记最注重的是“德”的养成。这是因为,立德是树人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内涵。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德”在育人中首要的地位、方向和作用。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并强调指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既要培育科学精神,又要培育人文情怀;既要有一方面或多方面‘专’的要求,又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既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又要懂得怎么做人等等。”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反之,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这些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之所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和企业家所栽的跟头,往往不是栽在才干上,而是栽在德行上;不是栽在做事上,而是栽在做人上。我们的先人说得好:“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天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己”。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崇德修身、立德树人重要思想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正是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高校师生要坚持把做人视为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高校工作必须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展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呢?关键是要花大气力抓好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养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注意到,现在很多家长都在说:“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般地说,这个想法是对的,关键是对“起跑线”应当如何理解和把握?如果只是用从小就会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数来界定这个“起跑线”,那就偏离了正确方向;反之,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所说的从小就抓好价值观养成,也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理解为每个孩子都输不起的人生“起跑线”,那就跑上正道了。

而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则“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家庭和家长来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和第一个老师,“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切实践行3个层面、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则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现在,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高层面上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而且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质。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在校园里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公民道德上的要求,更是一种社会公德、国家品德上的要求;既是一种同个人生活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小节”,更是一种与道统和政统密切相关的“大德”。我们教育战线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把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合起来,既用“大德”来引领“小节”,又通过“小节”的日积月累来不断涵养和增进“大德”。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真正做到:“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由此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如果对青少年放任不管,他们就容易受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的影响,有的甚至会走上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道路。”我们教育战线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都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这是月亮和星星的关系。这件事一定要大张旗鼓做起来,持之以恒做下去。”同样道理,党的革命传统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在广大青少年包括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在他们中凝魂聚气、固本强基和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过程。

说到这里,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开一些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凝魂聚气、固本强基和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方面所做的工作,不仅是针对广大在校师生的,更是针对全党全社会的。他既强调,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通过坚持不懈反“四风”、雷同万钧反腐败,不断净化和修复党内政治生态;又强调,要建立以“亲”和“清”为核心内涵的新型政商关系,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不断净化和修复经济生态;同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净化和修复自然生态;还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不断净化和修复网络生态。

我理解,净化和修复上述这“四大生态”,说到底不都是为了“立德树人”而采取的有效举措吗?不都是为了实现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伟大斗争中能够行稳致远、本固邦宁吗?回过头来看,坚持立德树人这项工作从在校学生包括在校大学生抓起、教起和严起,不正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净化和修复上述这“四大生态”而积极谋划和推出的前瞻之举、治本之策吗?可以说,无论是国民教育,还是党校教育,以及在党内开展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无一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社会所推进的立德树人这项“利在当代、功在长远”的基础性工程的具体体现。我相信,随着这项基础性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必将迎来一个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又将为我们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有利外部条件。

当然,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并不意味着对全面发展其他要求的忽视。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观摩小学生足球训练课时,就期待同学们继续“把足球爱好保持和发展下去,在足球运动中感受集体力量、体验运动乐趣、强健身体素质,希望通过发展校园足球成长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2014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也曾勉励少青少年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强健体魄,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体育和劳动在青少年强身健体和磨练意志品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理解与把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同样道理,在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我理解,这首先是一个涉及不同层级、各个主体的责任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办好教育包括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党委和政府的事情,也迫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其中,“党委要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同时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而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则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包括支持学校抓好“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

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界定:党委应当承担的是“领导责任”,学校应当承担的是“主体责任”,家长应当承担的是“配合”与“示范引导”的责任,各相关单位和社会应当承担的则是“齐抓共管”和“重视支持”的责任。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进一步明确和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各级纪检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责任,在反“四风”、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态势和阶段性胜利。同样道理,我们在狠抓教育改革发展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也要根据不同教育类型、教育层级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十分明确地界定党委、高校、学生家长和各有关单位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各自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向各个方面、不同层级传导下去,从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里我想着重从教师、教学和教材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关于发挥教师在“培养人”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我国51.3万所学校中有1,543万名专任教师,其中高校专任教师有150多万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高校的广大教师,既是学校培养造就的人才,又是继续在学校里教书育人,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实现更多“颠覆性创新”、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包括“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第一责任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在引用梅贻琦先生关于“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后强调指出:“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因此,“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都“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曾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他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在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而教师之所以重要,关键就在于“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还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使大学中的大师,既成为“学问之师”,又成为“品行之师”,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好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既要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要当好‘人师’”,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潭水。一名好老师,必须能够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力求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而不是每天都拿着一张教案的“旧船票”,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同时,“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此外,教育作为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一名好老师也应该是一位仁师。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一定会“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当然,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总之,一名好老师,一定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热爱之心。

如果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那么,学校就要以教师为本。早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在复出后主动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时,旗帜鲜明地表态说自己愿意当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比如,2014年6月9日,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治上关怀院士、工作上支持院士、生活上关心院士,当好‘后勤部长’。”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甘当服务广大教师的“后勤部长”。要通过改革完善对教师的评价、管理、职称、收入、荣誉等相关制度,逐步实行对机关干部、专任教师、思政人员、后勤职工和校办企业高管等的分类管理,让他们都能各尽其能而又各得其所。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当然,对于教师队伍中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则要依法惩处,坚决清除出这支光荣的队伍,对侵害学生的行为也要零容忍。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同时也是知识分子。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分子高度集聚的地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也就是做好教师工作。在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一定要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他还强调,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也要多包容、多宽容,认真研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发扬担当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损知识分子良知的事。

第二,关于发挥教学在“培养人”中的积极作用。俗话说得好:“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如果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那么,广大教师和他们的三尺讲台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和主场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基础性和系统性。”他还强调:“高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首先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人”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特别是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还可以通过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建立特聘教授资源库,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定期到高校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规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要求都很及时,而要落实好这样的要求绝非易事。这既是对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考验,也是提升其政治素养的抓手。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人”中的作用,其次必须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体现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此提出,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要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人”中的作用,同时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去经风雨、受磨练。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时的情景,他表示这“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自己受益匪浅。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广大高校在校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人”中的作用,还必须注重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语言和活动方式,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现在,不少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一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就是自说自话,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够强。其结果只能是:老师讲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想听;而学生想听的,教师却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弄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确实,我们作为高校战线的同志,在讲理论时一定要牢记“天边不如身边,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既要注意上接天线,与中央要求和部署对对口径;又要下接地气,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真正发挥好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人”中的作用,此外还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泛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现在,我国拥有的网民已超过7亿,年轻人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强调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我们要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把我们要讲的道理、情理和现实、事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

第三,关于发挥教材在“培养人”中的积极作用。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经过10多年来持续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推动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比如,在是否要和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一些教材中“失踪”,在一些论坛上“失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强调,要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努力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之相配,要“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进行国家层面规划,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所以,对于国家统编教材,我们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推动使用;而对于那些水平不高、导向有问题的教材就不能在课堂上使用。事实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台独”和“港独”问题,就同这两个地区不少学校教材中写入的错误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明观对青少年潜移默化式的误导有关。我们要记取和避免重犯这样的错误。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教材体系建设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之,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没有后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的:“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而贯穿其中的关键则是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果连编教材的人都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够信服,又怎么能够把道理讲透彻、让学生接受呢?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材毫无疑问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生动体现,直接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反复强调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治理乱象丛生、政党争斗对政治执行力形成严重掣肘,国际社会对中国治理能力越来越认同,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数明显增多,对中国治国理政理念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希望同我们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培养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还把这种变化上升为“一种风向”。他指出:“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眼睛向西的,热衷于西天取经,现在纷纷提出要向东看,向我们学习,寻找东方宝典。这说明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对他们产生了强大吸引力。从国家战略态势上看,这对我们有利。”他还说:“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下,如何写好新剧本、当好新角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于我们这些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来说,破解和回答这个“写好新剧本、当好新角色”的“全新课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短板。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防止学术研究和教学中“两种照搬”的情形。他不仅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照搬现成结论,更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强调:“现在,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材中,直接搬用西方理论方法和名词术语的现象比较普遍。”他说,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一方面,“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把评价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避免用别人的尺度裁量自己。”我们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都要牢记:只有紧紧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并使之转化为我们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才能够真正使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孕育创造的各种创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文化成果深入课堂、深入头脑、深入人心。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雄心:不仅要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全国全世界都更加深入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更加深入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不断增强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对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它在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则是为学生们科学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那么,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回答,必将不断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猜你喜欢

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时局图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