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项目”平台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02-14张兄武董兴法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企过程企业

文 欧 扬 张兄武 董兴法

近几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形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挑战。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虽然这些文献提到了实训基地、联合举办大赛等方式,但更多集中于可行性、策略以及思路分析。根据已有经验,校企合作育人的关键在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一项新任务,更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从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功能定位与需求出发,用全新的视角去寻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会。

校企合作的新视角、新机会

1.企业“微项目”寻求技术支持

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性和长久性必须基于合作双方的共赢。在走访了诸多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了两大全新的市场缝隙:

(1)大企业的科研力量大多集中于大中型的重点项目,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时效性强、技术含量不高的微小项目。这些微小项目如果成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从人员配置的角度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而外包又由于标的太小而出现无人愿意承接的尴尬境地。

(2)国内存在众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竞争加剧,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成向创新型企业的转型。但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研发设备落后,创新人才缺乏,再加上金融和行政体制的束缚,必然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小微企业纷纷寻求合作伙伴,希望通过合作来开展技术创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由于规模所限,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小型技术项目。

我们把这两项市场缝隙并称为企业技术研发的“微项目”。对企业而言,这种“微项目”数量众多,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希望用小标的经费解决这些问题,困难诸多。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中大型研究项目,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微项目”是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寻求实践机会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大创”)训练项目的实施质量,许多高校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建立激励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高校本身的教学环境相对生产一线而言始终是封闭的,“大创”项目主要来自于高校内部,以学生的自主选题申报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主,受限于学校和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很多大学生在选题时要么过于空泛,要么选择了与本专业相距甚远的课题,因此无法用原有的专业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

“微项目”来源于企业的中小技术需求,既有一定的行业、专业背景,又有着明确的应用目标与应用价值,适合大学生选用作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业训练抓手。“微项目”定位于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置身企业环境实施项目,既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研究内容、研究技术、研究方法等与行业、企业接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微项目”平台的培养模式

高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去进行沟通、协调和安排等工作,对接效率普遍低下。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微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自身中短期利益,他们对企业市场扩张表现积极,而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有些企业甚至把和学校的合作当成是“额外的负担”,认为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这方面不会形成任何效益。基于现实情况,无论是考虑对接效率,还是考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育人都应该在对接途径和对接内容方面探求新的模式、寻找新的突破。

1.校企对接新途径

当今社会互联网连接一切,各类购物网站、订票网站、订餐网、B2B等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承担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重要使命的前沿阵地,更应该积极发挥互联网的连接作用,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思考,本文以“微项目”这个市场缝隙作为着手点,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提出了基于“微项目”平台的校企合作对接模式。

“微项目”平台由学校、企业、师生三方组成,企业将生产、研发过程中需要寻求技术解决的“微项目”以招标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发布;师生自组团队作为竞标方为企业提供“微项目”解决方案;学校作为平台方组织、管理“微项目”平台的运行,审核“微项目”并为企业匹配“微项目”实施团队。

企业方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求,借助“微项目”平台可以及时发布项目需求,并对项目内容、技术要求、时间进度、项目验收以及项目的标的金额给出明确说明。平台方对平台上的“微项目”进行基本审核以及竞标团队匹配,并负责与企业方、师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竞标团队与企业匹配之后,中标团队根据项目说明开展“微项目”的实施直到最后完成交付。

“微项目”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为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提供了快速的对接途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技术需求,会及时主动地在平台上寻找支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聚众与辐射效应,高校可以与更多的企业实现对接。相比传统对接方式,“微项目”平台既提高了对接速度,又扩展了对接范围,为大量中小微企业进入高校提供了对接新途径。

2.“微项目”培养模式

“微项目”是企业的小型技术需求,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对接内容是围绕“微项目”进行的。根据“微项目”平台上发布的“微项目”信息,学校动员学生根据兴趣与能力组建团队参加项目竞标。平台方为项目匹配师生团队之后,就开始了项目的实施过程。

在“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自主与企业沟通,进一步明确项目具体的工作背景、功能需求、技术参数、时间进度等要求。部分项目除了一般技术参数要求外,可能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环境要求,此时为满足这些要求,通常企业工程师会给出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与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讨论交流外,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协作。团队成员在相互协作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实施。

平台运行机制

1.健全组织

“微项目”平台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一种新模式,其在运行与管理方面提出了全新的内容。高校作为平台的管理方,应成立校“微项目”平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微项目”平台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度制定、管理和决策;成立校“微项目”平台工作小组,提出论证意见,负责平台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下属学院“微项目”平台工作小组,负责本院师生参加“微项目”培养的组织实施,用制度保障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创业实践基地以及科研基地向参与“微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和相关仪器设备,保障“微项目”的有序进展。

2.内容管理

为满足不同企业项目的发布需求,平台方应考虑提供多种服务模式供用户选择,例如自助发布提供自助服务通道、顾问协助提供人工服务通道等。每种服务通道都应建立起对应的服务流程。平台方在为企业匹配接标团队之后,需要与企业、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双方责任、项目资金支付等都需要制定管理细则。

为维护“微项目”平台正常运行,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平台方需要在企业项目的发布招募、过程的管理沟通、资金的托管流转、双方信用体系的建立、交付验收等环节逐步建立相对规范的服务流程和管理细则。

3.监控与评价

为了保障“微项目”的顺利验收交付,在“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过程管理,及时获得项目进展信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发现项目难以预期完成,督促团队及时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达成问题解决方案,避免将项目拖到最后而无法交付的结果。

参与“微项目”指导的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因此同样应该考虑建立起相应的对教师与导师的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指标以及酬金分配细则,保障教师和导师的指导效果。

“微项目”实践过程既是创新创业育人的过程,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过程,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可以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项目验收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来。学校应该联合企业,透过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建立起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激励机制

1.利益激励

利益是双方产生合作驱动力的根源,校企合作同样如此。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满足双方利益诉求,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性。正如前文所述,企业在自身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技术小型需求,由于运营成本的限制,企业希望用小标的经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市场上工程师一方面因为标的太低不愿承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无暇承接,企业的这种需求在传统市场上获得解决的途径有限。高校有众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以及各种层次的实训设备,同时高校在校生经过两到三年的专业训练,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微项目”为企业与高校提供了可以对接双方需求的合作机会,它在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机会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悬赏金,这些悬赏金既解决了项目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报酬。

2.学分管理

参与“微项目”的学生在项目验收交付之后,可以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对项目组成员认定创新实践学分,或者纳入某些实践课程考核,给予一定的学分。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由学生(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学院审查,应可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获得相应学分。

3.教师激励

高校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项目”的指导工作,制定相关细则将教师参与学生“微项目”指导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或者按照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的标准给指导教师计算教学工作量,并在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指导教师时,将是否参与“微项目”指导作为一项评选指标。

猜你喜欢

校企过程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