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17-02-14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办学特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中小学校越来越认识到内涵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成长的教育等发展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于是,一所所中小学校纷纷走出了适合本校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力求通过特色办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多样化,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认真研究特色建设“背后的故事”,却又发现有着“相似的经历”,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会对学校特色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认识特色学校概念的内涵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需要明确的办学目标,需要与学校文化相融合,需要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一些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将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混为一谈。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两者是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局部与整体、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学校特色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而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如果不是基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历史传统的整体思考,只是搞几次活动、建几个社团、获几项奖励,只能称之为特色项目、特色活动或者学校特色,而不能称为特色学校。如果在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等相结合,进而设计出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那么学校特色就可以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也就发展成为特色学校。二是认为特色学校等于特长培养。特长培养更多着重于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发展,而特色学校更多是着重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在开展特色建设之初,学校要进行特色理论的学习,厘清特色学校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其本质。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这里提出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标志性元素,就是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而获得优秀的办学成果则是特色建设的结果性目标。只有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特色学校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找到基于本校发展基础、适合师生发展方向的特色之路。

二、准确定位研究,找准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

在特色定位中容易出现下列问题:学校对特色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对校情分析不透,特色选项定位不准,创建方向模糊不清,仓促上马,急于求成,只是提出一个笼统的特色表述。其实,特色的定位并非信手拈来,特色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拿来主义,不能盲目跟风,而需要综合分析、科学定位。一般来说,特色的定位可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校的文化积淀。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根本的标志,可以从学校发展历史或办学传统中提取特有的文化基因,进行提炼,形成特色。二是来自学校传统的优势项目。特色项目是特色理念的具体化,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是特色创建成功的基础。因此,可以分析、聚焦学校已有的优势项目,并将其提升、拓展为学校的创建特色。三是来自于学校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可以从发展前景的研究中寻求突破,进而形成特色。当然,特色定位选择并不局限于何种方式,只要是从学校环境、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校本资源等情况出发,扬长避短,认真筛选,发掘亮点,选择具有延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即可作为特色建设的切入点。

从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典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科学定位的重要性。广州市的耀华小学,地处具有三百年玉石文化资源的社区,从明代开始就有玉石制作、交易的历史,是东南亚最大的玉石交易集散地,学校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从事和玉石有关的工作。学校深入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将“玉成器”的过程与“人成才”的培养联系起来,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出“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的学校精神,引领特色学校建设。太原市晋源区五府营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生源来自五府营、周家庄和北河下三个自然村,三个自然村分别受到造纸厂污水横流、采矿区耕地破坏、化工厂废气排放等环境问题的困扰,针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学校将绿色环保教育作为特色,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将环境意识渗透家庭,用环保行动影响社会。太原市小店区北格一中地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学校依托传统文化,开发出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建立兴趣课程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充分说明,只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现状,对学校的文化积淀、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等进行综合分析,坚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价值取向,就能找准特色发展的生长点,进而渗透到学校管理、日常教学、师生精神等方方面面,学校的特色创建就会卓有成效。

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可行的整体建设方案

学校要根据其文化传统、发展优势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与长期规划,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建设、后勤服务建设等,以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特色学校建设不仅需要务实精神、科学态度,更需要行动纲领。必要时,可以引进专家团队进行引领和指导,让专家团队直接参与特色项目的调研、诊断、提炼与确立,在特色文化构建、特色课程开发、特色管理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创建方案。特色创建没有与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相结合,没有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没有形成新的评价机制等,特色创建游离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之外。二是没有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缺少将特色内化的手段和途径。三是仅仅依靠创建团队的力量,没有获得广大教师与学生理念和文化的认同。

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会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校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拟订不同的教育方案。学校在国内中学首推“100%导师制”,教师100%担任导师,学生100%都有导师,个性化教育全员参与。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由个性化的管理机制、育人模式、课程设置、育人环境等构成完备的个性化教育体系,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以“感悟教育”为特色,课堂教学上,形成了以“自主构图”为载体的“六二六”策略;活动设计上,提出“营造氛围→感悟过程→感悟共生→感悟引领→感悟延伸”的策略;家庭教育指导上,提出“营造家风→感悟生活→感悟家规→感悟践行→感悟扩展”的环节,特色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开展特色学校建设,要有整体的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师生在创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特色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并逐步积淀成为一种广泛的、稳定的文化模式,这样,特色学校建设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从师生的共同发展出发,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学校将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综合外显和整体优化的过程。但是,一些学校在创建中却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建过程中将教育外在的、具有展示表演性质的内容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没有把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总结成果时,用项目获奖、培养了一批特长生等作为取得效果的依据,而缺少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具体案例、实证材料和数据支撑。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平台,需要将特色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获得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让每位教师在实现职业理想、获得专业发展上拥有锻炼、交流、展示的机会,要将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需要将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操作展示、成果呈现相结合。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如何将形式和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寻求答案。南京市汉江路小学坐落在长江边上、秦淮河旁,学校打造“水文化”特色,把水与科学联系起来,不仅落实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上,而且落实在教育品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上,从水之境校园到水文化校本节日,从水文化讲坛到水文化校本教材以及水滴系列课程的开发,并研发出了适合全体师生生活学习的大课程——“文学的水、科学的水、艺术的水、生命的水”,以水文化教育贯穿、统领学校的全局、全员、全程。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枣元头小学所处的农村地区,在过节或家中有喜事的时候,都会剪喜庆的窗花,学生耳濡目染,跃跃欲试,在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围在一起剪剪、折折。学校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将剪纸作为校本课程,提出了“剪品教育”,并由此开发了多元课程体系,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带进了现代课堂,也将特色项目转化为学校特色。太原市清徐县文源小学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学生为本、传统养正的特色建设之路。学校秉持书香特色,从课程架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努力建构具有自身特质及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思乐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校建构了“智慧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两个抓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目标(夯实基础、积淀素养、培养习惯)、四个要素(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并通过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和个性化的社团活动深入推进,不断创新形式、挖掘内涵,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只有将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让形式展现出内容,让内容渗透于形式,才能凸显育人成果。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变革行动,需要经历学习、实践、总结、提升等过程,需要在明确特色学校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现实优势和发展目标,科学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近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只有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制定科学的发展路径,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独特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即使在办学特色形成以后,也不意味着已到特色建设的终点,还需要在稳定、巩固已有特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实现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办学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