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周维民从艺50周年歌唱专辑有感
2017-02-14鞠銮升
鞠銮升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听周维民从艺50周年歌唱专辑有感
鞠銮升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歌唱家周维民的声音特点是,音色明亮、音质刚润、音线宽广、音量宏大,尤其高音铿锵有力,富有穿透性,弱声、假声控制运用自如,声音多变,风格多样。作为男高音歌唱家,他既能唱出抒情男高音的柔润甜美,又能展示戏剧男高音的雄壮岸伟,这些能力渗透着他毕生的心血。
周维民;艺术生涯;歌唱情怀
最近有幸从朋友处得到一份《祖国的画廊》——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维民从艺50周末纪念专辑①深圳音像公司出版,2011年12月。,其中除了一些纪念性的文字以外,主要是他演唱的四张CD唱盘。笔者用了三天时间反反复复聆听了这录有81首中外古今歌曲的唱盘专辑,如醉如痴,凭声乐教学的职业敏感,笔者断言这是我国毫不逊色的一流的歌唱家。在那深情而痴迷歌声的驱使下,笔者情不自禁地提笔命文,记下笔者的听后感言。
祖国情
周维民1942年出生于江苏,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分配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团,1975年调四川省歌舞院,为该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声乐指导,亦为四川音乐学院等多家音乐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他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较早一代的歌唱家,其艺术经历、人生轨迹和共和国的足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正应了罗曼·罗兰在他的名著《母与子》中的那句话:“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品,是用它的时代的本质铸造成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人创造作品。他在作品中记录他的同伴们,整整一辈人的痛苦、热爱和梦想的一切。”我们从周维民一首首用浓烈的感情歌颂祖国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和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母子之情。
歌曲《钟声响了》就是一首深含爱国之情的歌唱,歌词作者是被邓小平称为“中共中央第一支书”、社会舆论公认的“毛泽东五大秘书之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胡乔木同志(1912—1992)。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他应《诗刊》杂志特约而作《钟声响了》这首诗。同年,由作曲家关益金(1940—2013)谱曲。由于作曲家和歌唱家同为中央音乐学院校友,谱曲完成时又同在北京相遇,作曲家就请周维民首唱。同年,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由钢琴伴奏和乐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伴奏的两个歌唱录音,并在1983年和1984年先后播放了两次,其中后一次是以《钟声响了》专题音乐节目形式播出的。广播宣传都很及时,然而这首词、曲、唱都很优秀的歌曲,至今未在国内广泛流传开来,颇有一点遗憾。
歌词借着钟声引发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在革命胜利前后的心情。几十年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一代革命者终老不衰的赤胆忠心都融进了这首歌里。凝重的词句发人深省,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我党的先驱们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吗?不正是他们在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条件下又继续奋斗牺牲的结果吗?歌中唱道:“为幸福的明天要追逐到天边!”这不正是为“改革开放”吹起的号角吗?所以我们说,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饱含爱国精神的歌曲。
歌曲开始,由乐队演奏八小节的前奏,宽广、嘹亮、激动,以柱式的和弦音响描绘了庄严而浑厚的钟声。然后歌唱家以浑厚的男高音音色,如号角般地连续两次唱出“钟声响了”这一主题。接着歌声饱含着无限深情,以连绵起伏又带有升四级变化的旋律形象唱出了“它由远而近,像伴着电火的雷鸣殷殷”。在这句里,歌唱家用动人的歌声形象地表现了如雷鸣般的钟声由远及近又“殷殷”地越过旷野向远方扩散的意境。表现钟声四起的两小节间奏以后,音乐进入了热情向上、斗志昂扬的进行曲速度,歌唱家用铮铮响的金属般的音色,形象地表达了革命人民在钟声的感召下昂首阔步、奋勇前进的鲜明形象。结尾部分“为幸福的明天,要追逐到天边”,歌声像大海的层层巨浪一样将音乐推向高潮,在辉煌的a2的高音上在ff的音量上延长了九拍,不但表现了人民在新长征中的满怀豪情,也充分展现了歌唱家超常的唱功和辉煌动人的音色。
唱盘中还有一首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深厚情谊的歌曲——《巴蜀抗洪歌》。大家知道,1981年7月,四川盆地遭遇了百年未见的大洪水,洪水波及全省14个地市、119个县,毁坏房屋200多间,当时政府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连同解放军指战员开展了抢险救灾工作。灾情之中,周维民怀着对灾民的深情而创作了这首《巴蜀抗洪歌》的歌词,又由作曲家舒泽池即时作曲而成。当时,在受灾最严重的金堂县,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之时,周维民同志随着省慰问团来到金堂县,不怕苦、不怕累,赤足站在水中向全县的灾民歌唱这首《巴蜀抗洪歌》。歌中唱道:“暴雨恶浪吞云天,一片汪洋无炊烟,同心抗洪灾,携手来抢险。一处有难八方助,千里春光暖心间。……生产自救夺丰收,赢来巴蜀艳阳天。”此情此景被省电视台录制下来并及时播出,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抗灾工作。歌曲具有民间风味,旋律朗朗上口,亲切而自然,歌声温暖、深情,给人以鼓舞和无往不能的力量。
民族情
在我国的音乐爱好者当中,似乎有部分人认为只有民族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才能很好地表现“民族感情”,才具有“民族性”。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当的。其实各种唱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在我国通行的各种唱法,例如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甚至原生态唱法都可以很好地表现“民族感情”。美声唱法民族化,用美声唱法来演唱好各种民族风格的作品,一直是美声歌唱的演员、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事实已经证明,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民族风格作品并不逊色于民族唱法,如果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个方面,周维民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我们从他的演唱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
《太阳出来喜洋洋》和《黄杨扁担》是两首具有鲜明特点的四川民歌。周维民的演唱风格得体而且独具特色。《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表现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歌唱家用乐观爽朗的声音,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趣。歌唱中夹用的衬词“啰儿”、“郎郎采匡采”等,用来模仿呼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十分精彩,流露出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小山哥更加形象生动。《黄杨扁担》是四川东南部秀山花灯的典型传统曲目,据传,常在元宵节进行花灯歌舞表演或在花灯戏中演唱。周维民唱得很有特色,尤其是在唱到“盘龙髻”、“插花柳”、“狮子滚绣球”等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地姑娘的各种美丽的法式。整首歌曲声音的运用得心应手,平中有曲、柔顺自如,贯穿着挑担行走的节奏,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充分显现了秀山花灯音乐特有的风格。
《相亲娘》是一首著名的云南民歌,由作曲家丁善德改编。歌中表现的是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远离家乡的儿子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家乡和母亲,盼望能回到故乡和母亲身边的感情。周维民唱来颇有独到之处,技巧和声音的运用得心应手。第一句“胡桃开(呀)花吊(哦)吊长呀,远离家乡想亲(罗)娘”,歌唱家用缠绵、含蓄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儿子思念母亲和故乡的心情。第二句,歌声通过起伏和音量强弱的对比控制,深情地表现了“娘想儿来想到老,儿想亲娘哭断肠”的母子依恋之情。紧接着钢琴展开了一段远关系转调的间奏,歌声在原调高大二度的远关系调上唱出“山高也有人(呀)行路,水深还有渡船(罗)人。渡船哥哥先渡我,渡我回家看亲娘”。这时,歌唱家使用了较强的戏剧性声音,表现了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迫切要见亲娘的激动心情,把歌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再现部分调性还原,歌声虽弱情意更浓,使人感到儿子思念母亲之情更加内在深沉,仿佛完全沉浸在母亲怀抱的冥想之中。这首歌曲,歌唱家运用了熟练的歌声技巧,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感人至深。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音乐创造纯粹是一种抒情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中的自白。”听了这首歌曲的演唱,我们好像真的听到了母子间灵魂交融的声音。
战士情
唱盘中有部分是表现战士生活和情感的歌曲。从歌声中真切、浓郁的“战士情”中,我们不难理解歌唱家是有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歌唱家在广西歌舞团工作的初期,就曾随慰问团赴援越抗美前线演唱。曾在越南前线的丛林中,面对美机的狂轰滥炸,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用歌声慰问和声援了战斗中的中越军民。1985年,周维民又曾随慰问团为云南前线防御作战部队演出,曾经深入老山、者阴山主峰阵地用歌声慰问指战员们。为此,前线防御作战部队曾授予他三等军功奖章。
《再见吧,妈妈》是歌唱家在1983年录制的反映战士生活的抒情歌曲。他用深切的情感表达了儿子告别母亲,毅然走向战场的动人情景,展示了战士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赤子之心,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歌曲开始,在乐队奏出表现部队出征时的宏伟壮观的前奏以后,歌唱家以深情而缠绵的情绪唱出了“再见吧,妈妈!”接着“军号已吹响”,用刚健有力的歌声,表现了昂扬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从“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开始,歌唱异峰突起,情绪盎然而豪放,完全冲淡了歌曲开始时和妈妈告别时的似乎忧伤的情调。此后,用“啊”的浓烈歌声,逐渐把歌曲引向了高潮,歌声的性格也更宽宏、更明朗,并一步步地更加浓烈。歌唱进入歌曲第三部分以后,再现“军号已吹响”,表现了战士出征时矫健的雄姿,然后深情地唱出歌曲的第一主题“再见吧,妈妈!”表现战士对妈妈的留恋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贞之情。结尾时,在高音区不断地呼唤“妈妈!”表现部队已远去,战士仍然不舍地回眸,融情至深、回味无穷。这首歌曲音域跨越十二度,不仅旋律的起伏大,而且在“高潮区”长时间运行。对男高音来讲,这是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歌曲。然后周维民使用他得天独厚的漂亮的男高音音色和高超的歌唱技巧,把这首歌曲演唱得得心应手,形象地塑造了解放军战士在生离死别面前,毅然告别母亲,为了祖国疆土的完整、为广大人民生活的安宁,不惜奉献自己的英雄气概。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一首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家运用了接近民族唱法的漂亮的男高音音色,形象地塑造了一个驻守在风雪边防线上,保卫桃花盛开的家乡的钢铁战士的形象。歌曲为三段体结构。开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声饱含热情,从高声区切入,唱出了战士对自己家乡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战士那种“身在边疆,心怀家乡”的深情厚谊。第二句“有我可爱的故乡”中有一个七度大跳,他唱得轻巧、灵活又稳定。第二段,从“啊,故乡”开始情感一下子抒发出来,声音既圆润、集中,又明亮。在“生我养的地方”唱得十分干净、利落,同时吐字亦很轻巧。在第三段中歌声进入全曲的高潮,并在此浓意中结束全曲。
《十五的月亮》仍是一首反映我国战士生活的军旅歌曲。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这也是周维民作为保留曲目经常演出、并且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歌曲。在唱盘中,此曲由乐队伴奏,录制于1986年。此时,歌唱家正当壮年,是歌唱的黄金时代。从歌声中我们不难听出其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情感表达分寸和深度老到而恰当,关键的地方能深入人的灵魂,使人激动不已。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每当此时夜色宁静皓月当空的时候,最易唤起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歌声着力刻画了边防军人和他们的妻子,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在此歌唱中,周维民准确地把握了歌中浓郁的民歌色彩和优美的抒情风格。为了表现柔和宁静的夜色气氛,他的气息使用均匀适当,表现从容。在中强度的音量控制中,音色柔美,声音连贯流畅,充分表达了军人和妻子虽生活在两地,却充满了柔情和思念,以及光荣自豪、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时代情
唱盘中,许多歌唱表现出浓郁的时代特色,其中,虽然歌曲的风格各异,但歌声中的时代精神、时代情感却十分鲜明。从某种角度讲,周维民亦可被称为“时代的歌唱者”。
首先,《祝酒歌》,这是作曲家施光南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满怀激情创作的一首欢庆胜利的歌曲,同时又是一首鼓舞斗志的出征歌。歌曲以“酒”开始,以“酒”结束,全曲充满着欢乐的酒会气氛。此歌正是带着这样鲜明的时代风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风靡于我国的音乐舞台。从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歌唱家以其特有的敏感,深刻地观察、感受生活,用自己带有炽热感情的声音,准确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庆祝胜利的精神和面貌,并给人以无限的鼓舞和振奋的力量。歌声的第一段,曲调和缓,曲风酣畅,虽然在中低声区回绕,但形象地表达了欢乐中带有的几分沉思,这是人们经历过劫难之后,爱憎更加分明的表现。从第34小节开始,随着不断“唻唻唻唻”的歌词,歌声骤然紧凑,铮铮有声,形象地表达了激昂的情绪,体现了胜利后人们无比兴奋的心情。从“今天啊畅饮胜利酒”(第50小节)开始,歌声进入全曲的第三段,旋律异峰突起,声音带有鲜亮铮铮金属之声,音域亦随之扩展、提高,乃至到g2,再至b2,歌声的情绪进入了不断延续的高潮,表明了全国人民实现“四化”的必胜信念,最后以及其热情而充满阳光的声音结束全曲。
周维民演唱的《金梭和银梭》是广泛流行于60、70年代的一首歌曲,李幼容作词、金凤浩作曲。歌词中用金梭和银梭比喻太阳和月亮“日夜穿梭”,用此简洁、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新时代的人们对“阳光”的感悟和对青春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歌颂了人们朴实的劳动和勤奋的精神。曲作者是一位被称之为“长白山飞出的金凤凰”的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作曲家,音乐吸收了长白山区的音乐素材,以朝鲜族长鼓舞特有的切分为基本节奏,生动活动、载歌载舞是其基本风格。从周维民的歌声中我们可以听到他对歌曲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十分准确,他用充满青春活力的声音形象和热情活泼的唱风,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一代青年人的形象。同时,在音乐处理上又含蓄、细腻、惟妙惟肖,体现了潇洒、自如、轻松、活泼的形象,还表现出了歌唱内在旋律上的舞蹈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船工号子》是周维民在该唱盘中最具时代特色、生活特色和劳动形象的著名歌唱之一。大家知道,“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它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之间,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合长达90公里,悬崖绝壁、急流险滩很多,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比喻。三峡地区由于受崇山峻岭阻隔,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在这滩多水急的劳动生活中,如“背纤”或“摇撸”,都需要通过“号工”领唱“号子”来协调船工的劳动节奏。《船工号子》这首歌,就是采用了船工们有唱有合的峡江船工号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周维民歌唱中的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首先一声宏亮的“领好船工”的吆喝,将我们带入到船工们劳动的场面当中。一句“顶水号子”的歌声,形象地歌唱了船行顶水时船工们勤奋向前划船的劳动风貌和乐观、坚强的性格。在第二段中,我们从铮铮作响“拼命号子”的格调中,听到了描绘船行险滩时船工们与激流搏斗的情景,领号人一声声不间断的高腔激励着船工们奋力向前,同时也表现了船工们与激流险滩不断搏斗的勇敢精神。随后是与前面歌声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三段“平北号子”节奏减慢、渐缓的歌唱,抒情、宽广、悠扬,荡漾着船工们经过激烈搏斗后船到水平坦途的胜利喜悦情绪,也深含了船工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进入了这首歌曲的结尾阶段。我们从歌唱节奏的再次加快,歌声的再次加强,又鲜明地感受到船工们与激流险滩又一次紧张的拼搏开始了。随后,歌声的节奏逐渐拉开,速度亦减慢,旋律在高声区逐渐上行至最高音(b2),在渐慢、渐弱中结束全曲,寓意着行船已渐渐远去,号子声已渐渐地消失在峡谷和云雾叠嶂的崇山峻岭之中……。这是一首在歌唱技术上有相当难度的声乐作品,它的音域宽广,声区转换频繁,旋律起伏大,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的幅度特别大,但歌唱家应对起来却毫无吃力之感,十分得心应手,自然而顺畅。从歌声表现船工“背纤”、“摇撸”等劳动形象中,我们感到歌唱家对船工们劳动生活的体验是深刻的。歌中无数次的“吆喝”声多处于男高音的高声区音域,声音高亢而明亮,需要强有力的气息支持,此处显示了歌唱家高超的歌唱技巧。
唱盘中还有一首充满时代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人歌曲——《长江漂流智愿者之歌》,这首歌曲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史实依据的。大家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上流水流湍急,总落差达5400米。1985年美国坎沃伦急流探险公司获准首漂长江。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中国青年尧茂书于1985年6月只身进行长江第一漂,不幸遇难。同年10月,四川省地理学会发起和组织“长江科学考察探险指挥部”,并同时成立了包括漂流队员、科学工作者、记者、安保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的多达54人的长江科考漂流队,其中科考人员11人、主漂队员15人。1986年6月16日该队从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出发,正式开始了长江全程的科考漂流。长江全程6000多公里,漂流中,勇士们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闯过了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250多个险滩,完成了长江源区干流沿岸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及保护利用的16个项目的科考任务。为此,在漂过程中有孔志敏、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和记者万明五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86年11月25日,勇士们驾着两艘橡皮艇,完成了历时五个多月的长江科考漂流重任。在此事迹的感召下,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戴信珍女士会同曲作家舒泽池、词作者王持久创作了大型舞蹈《长漂之歌》,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伟大壮举。此舞蹈自1987年3月,多次在省内外进行了演出,受到各地观众热烈欢迎。《长江漂流智愿者之歌》就是该舞蹈中的伴唱、插曲。这首歌曲的开始,首先由乐队演奏出描绘不停翻滚的波涛巨浪声,又加进合唱,共同渲染了此种气氛。此后,有周维民以漂亮的男高音深情地唱出:“如果我消失在大江波涛里,请你不要忧伤不要哭泣,我的生命会化作浪花,穿山越岭向大海飘去。”再后,由罗丽岷的女独接唱:“如果你不能回来和我团聚,我会伴随长江永远寻你,我的爱恋将会化做流水,日日夜夜向未来飘去。”歌声婉转而其意无穷。随后是男、女声卡农式的二重唱,就好似两个美丽的身影在波涛汹涌的浪涛中不停地遥相呼唤,此后,乐队再掀起高潮。合唱的再次加入,增添了音乐的戏剧性、交响性,音乐在再次翻腾中的浪涛声中结束全曲。
国际情
唱盘中,周维民还演唱了许多外国歌曲,共有19首,这其中,有外国民歌、创作歌曲、通俗名曲以及著名歌剧咏叹调等等,真可谓是琳琅满目。曲目中从欧洲作曲家的古典艺术歌曲,到歌剧咏叹调以及意大利、俄罗斯、日本、朝鲜、缅甸等国的歌曲,曲目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流行的歌曲居多。至于著名的歌剧咏叹调,数量虽少,但是高水平的,是歌唱家充分显示其高超技艺和水平的地方。
周维民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奇妙的和谐”是唱盘中的亮点之一,该歌剧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作曲。普契尼是19世纪末期现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意大利歌剧史上唯一能与威尔第齐名的作曲家。他是创造旋律的大师,其和声与配器生动感人。《托斯卡》是三幕歌剧,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的斯科坦齐剧院首演。剧情大意是:青年画家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逃犯逃跑而被捕入狱,他的恋人歌唱家托斯卡为他向警察总监求情,警察总监却乘机威胁托斯卡嫁给他。在应付当中,托斯卡乘其不备杀死了他。这时警察遇刺已被发现,在绝望中,托斯卡从塔顶跳下而自杀身亡。“奇妙的和谐”是歌剧第一幕中男主角卡瓦拉多西的一段咏叹调。当时,作为画家的男主角正在教堂里为圣女画神像,由于脑子里尽是他热恋中的女友托斯卡的倩影,结果他惊奇的发现,他画出来的竟是托斯卡的肖像。这时,激动不已的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咏叹调。我们从周维民歌声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男主角对其女友的赞美和深爱。咏叹调是一个简单的三段体曲式。歌声的第一句就从高音域中切入,但平稳、和谐,表现了他对女友美丽容貌的赞叹激情。此后,歌唱中那些连续大跳音程,形象地表达了卡瓦拉多西对画布上的托斯卡更进一步的赞美和自己心中的爱情。歌唱的第二段,旋律多在同一音阶上重复,歌唱家却形象地刻画了男主角在自言自语中赞美艺术“把不同的美丽合在一起”的神奇。第三段虽然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但歌声中蕴育着更大的激情,进一步展开音程,在高音域(b2)上将浓郁的感情推向高潮,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卡瓦拉多西烈火般的燃烧的爱情。在这首咏叹调中,歌唱家以他那奔放而辉煌的男高音音色和熟练的歌唱技巧,形象地刻画了被爱情燃烧的年轻画家的形象,尤其在结尾处歌唱家用坚定宽阔的面罩共鸣和饱满的音量唱出那辉煌的高音时,他那建立在坚实的歌唱基本功基础上的气息支持是多么有力、多么坚强。
“星光灿烂”亦是歌剧《托斯卡》第三幕里男主角卡瓦拉多西去刑场之前,在死囚牢房给托斯卡写诀别信时唱的咏叹调。此曲的前一部分是宣叙调。开始,我们从那些音量不大、不断地进行同音反复的歌声中感受到男主角在死亡即将来临之时,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的爱人而思绪万千的情景。当歌声自然地进入到咏叹调部分时,歌中唱到“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以及其后的“她面纱下面美丽的容貌和身影”时,虽然是较小的音量,但是在高音域中运行。这里,我们听到了歌唱家似乎用灵魂渗透出的声音形象。其后,“时间已来到,我将要绝望地死去!”歌声用铮铮强音和保持音,深刻地刻画了画家悲愤、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最后,歌唱家以极富戏剧性的声音唱“我从来没有这样热爱我的生命”这一句,出色地唱出了男主角在临刑前的思想情感。此后的结束句“热爱着生命”,歌声虽然在较低音区上进行,但并不减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气氛。然后,钢琴中两小节多的烘托,预示出了悲剧的结果。这首咏叹调是该唱盘中一首十分感人肺腑的唱段。
《我的太阳》几乎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歌曲。它那浓郁的那不勒斯风味,明朗的情绪,深为众人喜爱,也是全世界著名男高音最喜欢演唱的歌曲之一。作曲家是那不勒斯人卡普阿(Eduordo di Capua,1864—1917)。关于“太阳”的寓意,据传是因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诗句“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作曲家就是以此为立意,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阳”,同时又以太阳来象征青年人真挚的爱。关于这首歌,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战后第一次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时,规定要在开幕式上演奏各国国歌。但当时意大利驻芬兰大使馆没有向大会提供意大利国歌的乐谱,而运动会有关负责人由于厌恶墨索里尼法西斯,也不愿去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乐谱。在开幕式上,指挥才发现少了意大利国歌的乐谱。到了意大利队员入场时,指挥急中生智,让乐队演奏《我的太阳》代替意大利国歌。当乐声响起,全场观众先是愕然,继而大哗、大笑,然后随着节拍鼓掌,并一起高唱《我的太阳》。周维民演唱这首歌是很动人的,在歌曲的前半部分中,他从明亮的中音区的音色,以浓郁的威尼斯味道,赞美着意大利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开始,歌唱家用他那动人的充满金属性的高音,热情奔放地向他心目中的爱人倾诉着爱慕之情。在其后的“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中出现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时,音乐的色彩顿时一转,歌声虽暗了一点,但情更浓、意更深。结尾时那一声在a2上的漂亮高音真像歌词中唱道的那样“灿烂辉煌”!
《三套车》是周维民在其唱盘所唱外国民歌中最出色的一首。全曲充溢着冬日俄罗斯所惯用的三匹马车拉雪橇,雪撬是俄罗斯农村冬季的重要交通工具。歌曲由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听到歌唱家用那含蓄而深情的歌声向人们叙述:在冰封的伏尔加河上跑着一辆“三套车”,赶车的人在唱着忧郁的歌,真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反复以后,歌声在十分亲切、婉转而又温暖情调中,问赶车的小伙子:“你为什么低头?为什么忧愁?谁叫你这样伤心?”歌声中渗透着对苦难中的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第二部分一开始,歌声就翻向了高音区的a2,唱出“我这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可恨那财主要把它买了去,今后苦难在等着它”。这里歌声极富戏剧性,在全曲的高潮中以铮铮作响、愤愤不平的声音形象,淋漓尽致地倾吐了赶车人心中的不平。整首歌曲,歌唱家还有效地向我们揭示了歌词中深刻、质朴的气质,具有俄罗斯民歌中常见的悠长、深沉的抒情意味。
跋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曾说:“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我们从周维民的歌唱中,从爱国情、民族情、战士情、时代情以及外国歌曲中,不难感觉到都是他心灵的歌唱,每一首歌曲都饱含着他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激情,这一切都是歌唱中最最珍贵的品质。
周维民是典型的学习欧洲传统唱法的美声(Bel canto)歌唱家。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以后,50年来主要在广西、四川工作。在基层的艺术实践中他很快认识到学院派不能抱残守缺,决不能固守欧洲传统,而应热爱民族民间音乐,要认真地研究人民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他还曾认真地研究和学习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甚至努力在高雅艺术和通俗歌唱之间寻找“契合点”,努力使自己的歌唱做到文雅而不深奥、通俗而不浅陋,所以他在自己的美声传统上,又增添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甚至民间唱法的许多技法与风格。因此,在该唱盘中我们听到他还首唱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并具有汉、藏、彝、壮等多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创歌曲,均受到普遍欢迎。除去他曾工作过的广西、四川以外,他的足迹还遍及上海宝钢、南海岛屿、西藏高原、大庆油田、新疆,以及国内外的其他许多地方。他的演出中曾出现过观众叫幕返场10余次,返场歌唱累计时间长达40、50分钟的盛况并传为佳话。20世纪90年代,周维民又创办了“四川周维民声乐培训中心”,培养了廖昌永(启蒙教师)、郁钧剑等许多著名歌唱家,所办“童声合唱团”亦获多项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
歌唱家动人的歌唱是有其坚实的基本功做基础的。演艺界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周维民自1960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五年学习中,先后接受了我国著名声乐教授郭淑珍、沈湘、喻宜萱的指教,期间又在保加利亚专家勃伦巴罗夫班上学习过。此后的歌唱生涯中,他又不停地追求、学习、钻研,使歌唱技术得以炉火纯青。他声音的特点和优势是很明显的,音色明亮、音质刚润、音域宽广、音量宏大,尤其高音铿锵有力而富于穿透性,弱声、假声的运用控制自如,声音音色多样,作品风格多种。作为男高音,他既能唱出抒情男高音的柔润甜美,又能展示戏剧男高音的雄壮宏伟,这些能力之中都渗透着他毕生的心血。
歌德曾说:“痛苦、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愿周维民以此为精神,歌声不息,事业不止,继续为我国的声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郑铁民)
2017-02-11
鞠銮升,男,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2.004
J616
A
1002-2236(2017)02-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