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以载道:黄宏小品喜剧策略与价值诉求的辨证思考
2017-02-14刘长宇
刘长宇
艺以载道:黄宏小品喜剧策略与价值诉求的辨证思考
刘长宇
黄宏喜剧小品作为中国喜剧小品的典型代表之一,一方面制造出个性鲜明的喜剧“包袱”,另一方面弘扬社会职业道德的价值诉求。黄宏喜剧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通过表现内容来制造幽默效果,同时借助表现内容来表达价值诉求,因此黄宏喜剧小品渗透着“艺以载道”的思想,将艺术性和价值观巧妙连接与融合,从而逐渐形成喜剧小品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宏小品;喜剧策略;价值诉求;职业认同;职业情怀
喜剧小品的本质是给观众制造出高级的笑料。但我们喜剧小品创作者要清楚高级笑料其实可以理解为“引人思考的笑声”,它源于“幽默”而非“滑稽”。“幽默”在《辞海》中被解释为“美学的名词,利用含沙射影、暗语、一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在普通的笑声中,揭示出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的现象。”这里的“普通的笑声”是一种人生态度外化的方式,通过接受者发出笑声来引导接受者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靠近。“滑稽”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在自嘲和插科打诨中,揭露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达到批评和讽刺的效果。”“自嘲”和“插科打诨”都来自于简单的表象,不需要表现者含有言外之意。由此分析,幽默的产生需要巧妙掌握修辞手法等知识作为基础,而滑稽却不一定需要知识作为基础。一般通过简单重复的无意识动作的呈现就可以产生滑稽的效果。[1]比如一举手,一抬腿,提裤子,傻笑等等。黄宏在喜剧小品中制造的是幽默而非滑稽,他的每一个艺术作品不单单追求让观众笑,更为主要的目的是让观众在欢笑过后,能够潜移默化的引人思考。在黄宏喜剧小品中,顺口溜语用形式成为他喜剧的主要载体,让喜剧小品显得不单薄,具有艺术的厚度。顺口溜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对现实社会真实的民意反馈,是老百姓讨论时政、抨击弊端、表情抒怀、托物言志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由于自身朗朗上口、凝炼犀利的语言特点,使得顺口溜受到黄宏的青睐。
一、喜剧策略:顺口溜语用形式强化个性标签
首先,顺口溜可以凝炼喜剧小品的叙事过程。一个喜剧小品和电影、电视剧相比,时间是很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将故事片段表现清楚、明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顺口溜具有凝炼和简洁的特点,黄宏喜剧小品中合理运用顺口溜,有效缩短了喜剧小品的叙事过程,巧妙地突出了主题,并且还适度的为小品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引起观众的好奇。[2]
例1 黄宏:腰包揣的溜鼓,有钱就得摆谱。你别管我是干啥的,我家能请的起保姆,你信不,不信我给你喊下来看看,保姆,保姆,保姆......
——1993年央视春晚小品《擦皮鞋》
例2 黄宏:哎呀,祖国首都今胜昔,北京变化数第一,站在马路放眼看,刺溜刺溜尽面的。老伴儿,赶紧扛着机器,给我横着哗啦哗啦。
——1995年央视春晚小品《找焦点》
例3 黄宏:你说现在这城里人吧越来越没谱了,我干好事还给人家添堵了,这下把我给害苦了,我自己是谁都做不了主啦,掰嘴抽血加化验,我他妈成了萨达姆了我呀。
——2004年央视春晚小品《兄弟》
以上的例1、例2和例3都是在喜剧小品的开头部分,演员就通过两三句顺口溜把主要内容点了出来,例1中黄宏扮演了一位擦鞋匠,由于勤劳能干挣了钱,在家里也请了一个保姆,顺口溜一来点明主题,二来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例2中黄宏扮演一位从农村来的农民,为了参加村里新闻比赛,和老伴儿来到北京拍摄素材,运用两三句顺口溜把时间、地点、人物、目的等信息介绍的非常详细具体,开门见山的让观众了解了喜剧小品的背景。例3中黄宏扮演的一位农民,由于做好事被别人怀疑小时候和另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抱错了,需要抽血验亲,这样两句简短的顺口溜一方面点明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买下了一个伏笔,引起观众的兴趣。
其次,塑造贴近生活而亲切的艺术典型。喜剧小品属于“说”与“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说”是对小品语言上的要求,而这个“演”就是对喜剧小品中人物的塑造。要达到喜剧小品的幽默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喜剧小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3]在黄宏的喜剧小品中,顺口溜的使用总是紧密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贴近,强化每个人物的主体意识,尽力让观众减少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差别。极力让观众感受到喜剧小品贴近生活,典型人物塑造的亲切而真实。
例4 黄宏: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啦 坐车的多啦 修鞋的少啦 我这个饭碗也快算是拉倒啦。
——1997年央视春晚小品《鞋钉》
例5 黄宏:我这下岗之后没啥事,想摆个小摊修车打气儿。街道办事处三天没找着人签字。敝得我浑身上下不得劲儿。正好有辆自行车。打两下,痛快一会儿是一会。
——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打气儿》
例6 沈畅:一人一只我们确实没洗过。
黄宏:没洗过你们可以尝试嘛,我问你一个盆里几只脚?
沈畅:两只呀
黄宏:这不完了吗?这叫加人不加脚,数量也正好,和我们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道理,一个人也是拉,两个人也是跑。我们是看表,你们是算脚嘛。
——2003年央视春晚小品《足疗》
演员的最高境界就是“双人合一”,即演员和所塑造的角色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喜剧小品属于戏剧的一个类型,需要满足戏剧表演的要求,黄宏在喜剧小品中所塑造的人物职业有所差异,性格也不相同,比如黄宏在例4中扮演一位修鞋匠,例5中扮演一位修车匠,例6中扮演一位出租车司机,但是在不同的喜剧小品中,他总是能够反复将自己的职业融入到自己的台词当中,使人物塑造更加亲切自然,人物职业更具典型化。
最后,巧妙讽刺社会负面现象和揭示喜剧小品主题。喜剧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和电视剧、电影等姊妹影视艺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感。喜剧小品是“笑”的艺术,黄宏的喜剧小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会巧妙地制造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包袱”,前面分析了这些“包袱”并不是浅层的滑稽,而是透过社会表面现象折射现实的幽默,讽刺了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从中揭示相应的人生哲理,让观众发笑过后引起思考。[4]黄宏在喜剧小品中的幽默正是追求的这种效果,通过事物的表征制造出幽默,这也形成了黄宏自身的喜剧小品特色。
例7 句号:我一参加工作,就调到了市文联。
黄宏:好哇,文联工作很清闲,动动笔杆就赚钱,轻快。
句号:好什么好嘛,没有多久,我就从市文联调到了区妇联。
黄宏:好,妇女工作很高尚,顺便可以搞对象,方便。
句号:搞什么搞嘛,区妇联干了一年半,又把我调到了街道办。
黄宏:好,好,好,工作越干越具体,老头、老太太都归你了,热闹。
——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打气儿》
例8 黄宏:这一年,城里人净整新名词,给我们农村人出难题儿:我大姐名叫苏丹红,想开饭店没开成;我大舅,姓秦名叫秦流感,整的养鸡场破了产;最可气,我们装修工头叫贾全,给谁装修谁都烦。你说这年头,人们不怕假货怕甲醛!
——2006年央视春晚小品《邻居》
顺口溜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许多的特点,这些特点巧妙地运用到喜剧小品中,制造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笑果”。在例7中,黄宏运用顺口溜的方式将市文联、区妇联以及街道办三个行政部门的工作特点进行了概括,简明扼要而饶有趣味。在例8中,黄宏运用顺口溜的方式将2006年苏丹红、禽流感和甲醛三样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提出来。
顺口溜作为中国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具有许多特质。它通俗易懂、韵律鲜明、富含哲理、生动有趣。黄宏作为一名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演员,充分分析了喜剧小品的主要特征,巧妙地将顺口溜运用于喜剧小品中,一方面从内容上渲染主题、凝炼内容、升华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塑造了形象鲜明的典型,表现幽默的形式更加个性化,成功的确立了黄宏式的喜剧小品风格。文学与艺术是两种关系密切的学科,相互之间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地方,就像黄宏喜剧小品一样,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保持着价值观和幽默性的融合发展,这才是喜剧小品创作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二、价值诉求:由“职业认同”升华为“职业情怀”
黄宏的表演不局限于固定类型化人物,在不同喜剧小品中塑造了各个领域不同职业的人,从擦鞋匠到修鞋匠、从下岗工人到装修工人,黄宏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出了他们的典型特征。[5]在黄宏喜剧小品中,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能够让观众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从外界客观的“职业道德”约束逐渐变为人物自身“职业情怀”的表达,喜剧小品艺术地表现了价值诉求。
(一)职业认同:引导职业规范,宣扬职业道德
黄宏喜剧小品中价值诉求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来源于心理学概念,是指社会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关系到一个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职业适应与否的问题。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叶,不同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有多种不同表述。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个体,明确了各自的职业特点,在每天具体的职业工作积极体验后,逐渐将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相融合,个体与职业间慢慢形成了一个“心理契约”,让个体对职业投入程度更深,工作稳定程度更佳,职业熟练程度更好。黄宏喜剧小品的选题主要结合当下社会职业选择多样化和自由化,社会中出现职业稳定性差、职业自信心低、职业自尊心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黄宏在喜剧小品中往往塑造底层劳动者,往往通过戏剧矛盾刻画出一个认真履行职业规范、宣扬职业道德的典范形象。从而积极引导广大电视观众增强对自身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为消减职业倦怠现象和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黄宏不仅参演喜剧小品,还积极主动参与喜剧小品的创作,因此对喜剧小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微型戏剧,时长是比较短的,一般在15到2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观众真正的完成理解、发笑、思考三个环节,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首先值得思考的就是表演者自己将人物表现清晰,否则三个环节都不能实现。因此职业认同的研究显得格外的重要。在黄宏喜剧小品中,典型职业劳动者会采用顺口溜、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将自己的职业进行阐释,并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坚定自身职业规范,肯定自身的职业道德,努力地争取和赢得社会的积极认同,从而提升职业的自信心。
例9 黄宏:打扮的一个比一个,都穿着鞋来的吧?我发现目前穿鞋有几大特点,老年人讲究古板,青年人追求新款,干部穿鞋注意检点,农民穿鞋喜欢咋眼,女同志要穿高跟儿鞋,为的是把线条显,男人要穿高跟儿鞋,肯定是对自己个头不满。
——1997年央视春晚小品《鞋钉》
例10 黄宏:我这下岗之后没啥事,想摆个小摊修车打气。街道办事处三天没找着人签字。敝得我浑身上下不得劲儿。正好有辆自行车。打两下,痛快一会儿是一会。
——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打气儿》
例11 巩汉林 :哎呀,现在这个防盗门,质量真不赖,自己家的钥匙都捅不开呀!(喊)黄大锤!
黄宏:哎,我来咯!东风吹,战鼓擂,装修离不开黄大锤。砸了这家砸那家,让我砸谁我砸谁。
——2005年央视春晚小品《装修》
从以上几个事例中不难发现,黄宏在喜剧小品的开头部分往往会采用顺口溜、歌词等口头语言巧妙地点出主人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特点,一般情况职业都是处于社会较底层的。但是在喜剧小品的开篇对于这一两句主人公的简要话语,能够明显感觉到人物对现在职业的喜爱、认同,拥有一份自豪感,并从中感觉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中拥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职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展现在舞台上,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比如例9中的《鞋钉》修鞋师傅,是在弘扬传统职业中的职业道德;例10中的《打气儿》修车师傅,是在1999年下岗浪潮中再就业的一个很好的榜样;例11中的《装修》装修工人,表现出对待任何一份职业都要自信和热爱。
(二)职业情怀:稳定职业态度,宣扬职业精神
职业情怀是一种将职业认同升华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职业的实践体验后,个体主观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应,这种感应促使个体热爱和向往职业带来的荣誉,从而持续不消退的表现出外在的激动化情绪。[6]黄宏在喜剧小品中塑造了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在喜剧小品中因为社会发展或者企业改革等原因而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岗位,而他们却通过戏剧矛盾将深藏于内心的、对原来美好职业的追忆挖了出来,引起个体丰富的情感联想,让典型人物的身体表现出一系列生理现象。职业情怀是一种外在化的情绪表现。比如人物的讲话语音突然变化、语调突然拔高、语速突然加快、停顿时间突然加长等语言变化或者面部表情凝重、手足表现无措、身体不协调等体态变化,通过外化的一系列表演动作将职业情怀表现了出来,让职业情怀看得见、摸得着。
例12 黄宏:“德”不敢说,讲的是这个“道”。小伙子,要想守好你的摊,首先守住你的“道”。
——1997年央视春晚小品《鞋钉》
例13 黄宏 :没事,人呐,有时候就跟这车带似的,气太足了,撒撒气。气不足了,打打气,这样才能有个好心气儿,对吧。
——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打气儿》
黄宏喜剧小品的“道”往往不单单是在结尾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升华,而是前后呼应、由职业认同向职业情怀过渡,从“我要干好这份工作”到“我热爱这份职业”。从这个典型人物的对话语言和肢体动作能够引导观众朝着国家意识形态正确的方向思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趋势。
三、艺以载道:喜剧小品的思想意识在于“悟”而非“传”
在当下快餐文化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待喜剧小品追求平面化娱乐和视听觉狂欢,主题思想逐渐淡化。[7]针对观众的欣赏诉求,喜剧小品的创作者走向了两条创作道路:第一条就是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创作的喜剧作品没有深刻的思想意识,通过相对低俗的语言和装傻似的肢体动作制造出低级的滑稽,虽然能够博得部分观众一笑,但是喜剧小品的艺术价值并不高,这样的喜剧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娱乐。”可见,一个经典的喜剧小品也应该是有情怀、有个性、有思考的艺术作品,能够彰显出时代的良知和追求。第二条创作道路就是切实结合当前国家的宏观政策,在喜剧小品中,将人物的话语政治化和口号化,弱化喜剧小品的艺术特点,过分强化政治导向,两者出现严重的偏颇,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这样的喜剧小品缺乏艺术审美性。因此喜剧小品中的“艺”与“道”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热议讨论的话题之一,喜剧小品承载着“制造幽默,传递欢乐”的基本使命,但是需要杜绝制造低俗、庸俗、媚俗的滑稽,而需要创作出“艺以载道”的经典喜剧小品。
黄宏的喜剧小品能够成为经典,作品创作给当下的喜剧小品创作者很好的借鉴和启事。一方面他将职业情怀深深的注入到喜剧小品的典型人物身上,并通过巧妙地方式表现出对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让整个作品显现得有温度、有情怀、有筋骨。
例14 黄宏: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谁都能一帆风顺呢,谁这辈子还不遇上点事呀,你就拿我来说吧,十八岁毕业,我就到了自行车厂,我是先入团后入党,我上过三次光荣榜,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打气儿》
另一方面黄宏喜剧小品中的价值诉求和幽默语言巧妙的融合,没有高而空的口号宣传,更多的是让观众看后自己联想和思考,一个经典的喜剧小品,内容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不是呼吁式的传递给各位观众,而是自我的一种感悟分享给大众,观众看后潜移默化的产生自我感悟,这个过程不是强制的、也不是必须的。
喜剧小品的喜剧策略和价值诉求其实就是“艺”和“道”的关系,“艺” 是载体,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道”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联想和思考,隐藏于“艺”中,它是核心,也是重点,但是却不能直接使用空洞的语言进行口号式的呼吁。喜剧小品中的“道”恰恰需要“艺”的反面案例教育式的表现,从而让观众从内心里更加肯定并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1] 胡鹏林.幽默与滑稽的词源学探源和审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5):24-27.
[2] 闫伟.谈春晚小品台词中押韵语言的使用[J].中国电视,2014(2):72-75.
[3] 谢旭慧.“上口段子”:一种独具特色的喜剧小品的语用形式[J].语文天地,2009(12):36-38.
[4] 曹正波.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10-17.
[5] 叶沁芳.试析黄宏小品语言艺术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0):102-104.
[6] 王天勇.论黄宏小品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及其表现手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9-141.
[7] 秦良杰.喜剧小品的意识形态分析——以黄宏、赵本山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32-35.
J824
A
2017-6-9
刘长宇,四川文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四川文理学院一般课题“春晚喜剧小品幽默语言表达策略研究”(2016KR00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