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识人 琴襄助
——解析梅诺蒂歌剧《灵媒》中莫妮卡咏叹调“Monica’s Waltz”钢琴伴奏与现代歌剧人物情感发展的深层次配合
2017-02-14万芊芊
万芊芊
闻声识人 琴襄助
——解析梅诺蒂歌剧《灵媒》中莫妮卡咏叹调“Monica’s Waltz”钢琴伴奏与现代歌剧人物情感发展的深层次配合
万芊芊[1]
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选自梅诺蒂的歌剧《灵媒》,是一首由同一位唱者在一首咏叹调唱出两个人物角色的经典佳作。为了更加充分表现这两个人内心的变化,钢琴伴奏部分通过对和弦性质的分析,从音色处理,演奏语气的模拟,音响效果的烘托等方面,细致的解析钢琴伴奏部分与现代歌剧人物情感发展的深层次配合。
钢琴伴奏/《灵媒》/音色/演奏语气/渲染情绪
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1911-2007)出生于意大利卡德里亚诺(Cadegliano),是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电影歌剧剧作家,导演,指挥家。梅诺蒂因创立了“Spoleto Festival of Two Worlds”而名声大噪,善于创作短小而精致的歌剧,多数由钢琴伴奏取代管弦乐伴奏而演出,并且他一人承揽了编剧,作曲,作词及导演等工作。在音乐创作方面,梅诺蒂尽可能的保留了意大利传统歌剧优美而令人难忘的旋律,且注重声乐表现力的创作特点。他所创作的歌剧作品成功打破了美国歌剧在战后沉寂的局面,对于美国现代歌剧振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歌剧《灵媒》(The Medium)首演于1946年5月的哥伦比亚大学大礼堂,梅诺蒂亲自作曲作词并指挥,由于作品的短小与精湛,兼具了艺术歌曲的清新又有着并不复杂的剧情,因此由钢琴担任整场歌剧的伴奏。之后于1947年在纽约百老汇进行首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该部歌剧创造了百老汇歌剧史上上座率最高的记录。
《灵媒》的背景发生在现代美国,剧中人物分别是:
1.从事灵媒事业的芭芭;
2.芭芭的女儿莫妮卡;
3.芭芭收养的仆人哑巴少年托比;
4.芭芭的顾客比诺夫妇。
剧情:比诺夫妇来到了芭芭的客厅,希望借助芭芭今天的降灵会可以与自己逝去的女儿杜德莉通灵。灯光熄灭,芭芭开始振振有词,之后,莫妮卡与托比开始配合诡异“演出”;突然,芭芭感到有人抓住了她的喉咙,她异常惊恐,不得不提前结束了降灵会。极度恐惧的芭芭把藏在桌子下面的托比拽出来,声嘶力竭的质问是不是他在搞鬼,莫妮卡上前抱住芭芭并哼唱着摇篮曲将芭芭安抚了下来。第二幕,莫妮卡拉起在降灵台上进行木偶演出的托比一起快乐的跳起了华尔兹,当两个年轻人相互拥抱的时候,芭芭突然出现并气愤的质问托比为什么要害她,失控的芭芭开始鞭打可怜的托比。比诺夫妇再次造访,他们的执念加剧了芭芭的恐惧,于是芭芭不顾一切的把托比赶出了家门。深夜,托比思念莫妮卡偷偷回到家中,喝醉的芭芭在恐惧中以为幽灵来找她,托比不得不跳进降灵台的幕布之后,听到声响的莫妮卡在慌乱中开了枪,可怜的哑巴托比无法在幕布后面发出声音而悲惨死去。
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发生在这部歌剧的第二幕开始之时。这首咏叹调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同一首咏叹调中女高音要分演出两个人,这对演唱者的声音,音乐表现力,语气的处理,以及表演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于演唱者而言,需要从音色上与表情处理方面将两个人物区分开来,与此同时,钢琴伴奏方面的音色、和声、与演奏效果等方面也是帮助女高音成功将一人同饰二角的重要保证。
一、莫妮卡本人角色的分析
(一)在莫妮卡本人角色的演唱中,情绪变化是比较丰富的。在作品中,莫妮卡本人角色的出场,就是一副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样子,看着托比在木台上表演者木偶剧,之后欢愉地跳起华尔兹。从节奏方面看,在这个乐段之中,钢琴伴奏部分的节拍为12/8拍,每个小节中有四组三个八分音符所组成,速度为Allegretto小快板,这些最基本地音乐要素为体现出莫妮卡本人角色欢乐的情绪做好了铺垫。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在每一组八分音符的头音,都是以附点的形式出现,并且作为两条旋律线与后两个八分音符相区分;与此同时,左手的部分都是以八度音的形式,并且全部都是附点音型,由此,华尔兹的韵律便可轻松地应运而生。
尽管作曲家梅诺蒂不是一个追赶时髦的人,但是他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不失时宜地运用一些半音列与完整的全音列,为作品中情绪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13小节到第14小节中,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出现了D-#C-B-A,这一音列在这个段落中被多次应用。又如在作品中第21小节到第22小节中,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再次出现E-#D-#C-B;再如在第23小节中,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F-E-bE-D半音列,从音乐效果方面,会使得整体音乐突然在向下模进之时加快进程,因此这样的创作手法更加推动了莫妮卡本人角色在这个乐段之中的欢快情绪。在华尔兹的节奏中,为之后出现托比的角色埋下了伏笔,也为这首华尔兹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全音列的使用出现在在第15小节到第16小节中,与第21小节到22小节中,歌词不断的重复“Monica, Monica, dance the waltz, Monica, Monica dance the waltz”。这两个地方是整个乐段中核心部分,也是莫妮卡的主题。钢琴伴奏中的左手八度音为E-A-D-G和#F-A-B-E而右手的部分分别是bE-D-bD-C,和 E-#D-#C-B,尽管作曲家梅诺蒂在此乐段,仅仅使用部分全音音列,但是通过莫妮卡不断重复而情绪高昂的演唱,使得作品中尽可能的宣扬出20世纪现代音乐中序列主义的风格。
从钢琴伴奏的音乐效果方面,整个乐段由于是欢快的小快板,又有不完整的半音阶旋律线,首先踏板在每一组八分音符的头音使用,但是不能延长,否则音色就会显得混沌并且破坏了整体轻快的氛围。在触键方面,左手的八度双音要在踏板的配合下有力量的弹出,并且在附点时值范围内保持,不可蛮力砸出,左手的小指应多倾注力量,使得最低音饱满而集中。在音色处理方面,应明亮而透彻,欢愉而有活力,要与之后演绎托比忧郁、无奈的情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莫妮卡的情绪产生第一次变化是在第27小节至第34小节,这是一个过渡乐段。莫妮卡停止了欢乐的华尔兹舞,惊讶的看到本应开心却忧郁的托比,张嘴想要说话,于是她关切的问道:“what is the matter, Toby? What is it you want to tell me? Kneel down before me, and now tell me.”作品中出现了Adagio molto espressivo即为尽可能的富有表现力的柔板,钢琴伴奏部分的演奏速度也慢下来,为之后托比角色倒出心声的演唱而做好铺垫。
钢琴伴奏部分与莫妮卡本人角色的演唱部分基本相互呼应,莫妮卡的此段演唱部分是如一种近乎宣叙调的方式。钢琴伴奏部分尽可能使用rubato演奏技术,使得作品从之前欢快的情景,逐渐的平静下来,为进入托比的角色而做好准备。这个乐段中钢琴伴奏部分是氛围渲染的重要段落,作曲家梅诺蒂在此处大量的使用忧伤小三和弦和极不协和的减小七和弦与减减七和弦烘托出比较神秘的气氛。从钢琴伴奏的演奏角度而言,踏板的使用要有所保留,并且要完全结合作品中各种减小七和弦的连接,否则就会破坏营造的出来的神秘氛围。音色上处理,要变得暗淡,在减小七和弦不断进行中,尽可能抚摸触键,风格上甚至可以贴近印象派的音乐风格处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此段落之后,就是托比倒出心声的乐段,因此此处钢琴伴奏的音色中忧伤与暗淡,还应与之后托比出场有所区别。
钢琴伴奏在这个乐段中有两处剧情提示:第一处是第28小节上方:“He looks at her in desperation, and gently touches her face”钢琴伴奏中在此段落弹奏之时,也应观察演唱者这时的表演动作,尽可能从节奏与音乐效果上配合好演唱者需要转换角色的动作。第二处在第33小节:“she kneels behind Toby, as if the words were coming from him and makes Toby lookup as if she were standing in front of him”这种表演形式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双簧表演,梅诺蒂在此处这样应用也正是这部歌剧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钢琴伴奏在此处有完整的两个小节的演奏,给予了演唱者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好之前提到的“双簧”表演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钢琴伴奏在此处演奏时,要完全结合好演唱者的表演动作与舞台走位,尤其是第34小节中,八分休止符之后的两组八分音符和弦要干净而轻柔的弹出,巧妙地仿佛是拉开了“双簧”戏码的演出大幕,在钢琴的透彻音色中上体现出十足的仪式感。
(三)莫妮卡的第二次情绪变化出现在第41至44小节。这时莫妮卡明白了托比对自己的感情并非一般的友谊,而是炙热的爱情之时,她感到气愤,因为托比不过是她家的小仆人,怎么可以对自己这样一个如皇后般地位的人有这种爱慕之情。“How dare you, scoundrel, talk to me like that! I’m the queen of A roundel!”这个段落中的钢琴伴奏技术堪比独奏,虽然只有三个小节,而右手部分确是在众多快速而跳跃的十六分音符中穿梭,与此同时,左手以八分音符纯五度的音程配合着右手跳跃着,每六个一组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域为八度到十五度,尤其是第44小节,为了烘托出莫妮卡盛气凌人的气势,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快速跳音从小字一组的g急速直冲向小字三组的bB,之后又急转直下杀回到小字一组的g,右手在这里弹奏的音群是不规则的音阶,又伴随着左手五度音程的八分音符配合,因此弹奏此段强烈建议完整背下来并且不加踏板,干净利索的表述出来,从而更好的渲染出莫妮卡的骄傲与愤怒的情绪
(四)自第53小节至第54小节是莫妮卡在托比的自我表述中的一句插话,此时的莫妮卡十分困惑:“Toby, don’t speak to me like that! you make my head swim。”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以八度的形式与演唱的旋律完全吻合在一起,音色上要清楚明亮,钢琴部分演奏需要更加明晰地区分于之前与之后托比的演唱语气。踏板使用基本追随由左右手叠加而形成的不完整的七和弦即可,演奏的语气要连贯,紧密地追随演唱者,右手八度之间的连接尽可能没有停顿与缝隙,因此触键的感觉透彻且多使用慢下键技术。
(五)60小节至第68小节是莫妮卡最后一次的情绪改变,可以说是她内心爱情与同情的真实流露。在第62小节上方的演奏提示上写道:“she caresses his head. Then lifting his tear-stained face, looks into his eyes with great tenderness”并唱到:“Toby,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voice in the world!”在这个段落中,钢琴伴奏在第62小节至第68小节中,从节奏上再现了华尔兹的音型,但是速度上通过a tempo的术语提示回到了adagio柔板。第62小节至第63小节右手八度双音再现了莫妮卡在开始时欢快的跳起华尔兹的主题,并且也是以重复的演奏形式。为右手的和弦却增加了增三和弦,以此从和声效果上区分了之前莫妮卡主题,音响上增加了突兀的效果,从而渲染出莫妮卡的心境已经不同以往的天真欢乐,取而代之的是对托比的同情与怜爱。
在莫妮卡本人角色演唱中,钢琴伴奏的总体音色是趋于明亮而透彻的,尤其是在莫妮卡主题出现的时候,更要演奏的明确而响亮。由于这首咏叹调是由同一个人,演唱和演绎两个不同的人,因此在演奏语气方面更需要仔细体会莫妮卡本人角色的演唱表达方式,从而营造出正确的氛围,以此区分于演唱者在演绎托比时的音乐效果。
二、托比角色的音乐分析
由于托比的角色是一个哑巴,因此作曲家梅诺蒂在表述托比的时候,运用的是一种“双簧”表现形式:就是由扮演莫妮卡角色的女高音站在扮演托比角色的演员的身后,然后两个人同时做出表演的动作,并且歌唱出托比内心的独白。这种表演形式在当时的美国十分新颖奇特,对扮演莫妮卡的歌唱演员而言也十分具有挑战性。一人分饰二角,前后需要衔接的流畅,情绪也要鲜明而自然,与此同时,钢琴伴奏部分创作为了配合歌者的角色变化起大了不可分割的作用。
(一)自第35小节至第41小节,是托比内心的开始,他悲伤却充满了对莫妮卡爱情的期待。歌词唱到:莫妮卡,莫妮卡,难道你没有看见吗?我的心在流血,在为你流血,我爱你,莫妮卡,在我的生命里,在我的呼吸中,在我的血液里。你俘获了我的梦,你是我的夜晚,你是我的光明,你监牢了我的每一天。在这个语段当中,演奏速度是Andante espressivo,音乐舒缓流淌,如泣如诉。在第35小节,出现了托比的主题音乐,钢琴伴奏部分中右手声部的冠音旋律完全与演唱旋律重合,强调出了托比的主题音乐,左右的音叠加起来形成一组和弦连接:EGB-E#FAC-EGC-BD#F-GBE,即小三和弦-减小七和弦(转位)-大六和弦-小三和弦-小六和弦(转位),钢琴伴奏中的左手根音一直演奏的是三拍子韵律的切分节奏,予以配合上方的不和谐和弦的进行,进而营造出托比此时告白的忧伤却有略带诡异的情绪。
音色方面,整体乐段的音色偏于灰暗而沉重,因此尽可能快速地应用切分踏板的弹奏方法,并且紧随和弦连接的变化,进而防止出现和弦连接时出现空隙或者过度踏板使用造成的混沌音响效果。
(二)继托比之前的感情告白之后,莫妮卡强烈的反应,托比再次鼓足勇气向莫妮卡倒出自己的心声,自第45小节至第52小节,歌词大意:你是我的公主,你是我的女皇,尽管我是你的众多奴隶中的其中的一个,我仍旧依然爱着你,在我的呼吸中,在我的血液之中。我爱的你的笑,爱你的头发,爱深邃如深夜一般的眼睛。我爱你柔软的双手,是那样的白皙如同翅膀一般,我爱你细长的脖颈。
这个乐段一共由四个乐句所组成,第一个乐句与第二个乐句是托比音乐主题的变奏发展;第三个乐句与第四乐句是节奏一致,旋律线条不断模进攀升。在第二乐句中,托比的演唱旋律上的小字二组A上出现了“poco rit”渐慢的术语提示,因此钢琴伴奏在此处应紧随歌者,这个小节中A也是这个乐段当中最高音,可以在这里形成了小型的高潮,是托比内心情感翻涌激动的体现,但是,音乐并没有顺势而上,反而迂回了下来,左手的根音依然是华尔兹的变型切分节奏,也依然是小字组的E。当音乐发展到第三乐句与第四语句时即从第49小节至第52小节,音乐上已经开始有了起伏:第49小节处的钢琴伴奏部分右手出现重复的四分音符bE和D,伴随着短句子形式的歌词,使得音乐在不断的涌向爆发,直至第52小节中,却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出现十分过瘾的高潮音乐效果,而是迂回而渐慢的将情绪收了回来,这样的处理就为莫妮卡的那一句插话做好的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51小节至第52小节中,右手的八度中夹杂着一个中音声部,弹奏起来更要集中力量,切不可过分的弹奏,因为这毕竟不是整首作品的高潮之处。因此,不要给予过多的延音踏板,以防止造成浑浊的音响效果,破坏了演唱旋律与氛围。音色方面,依然的保持着暗淡而忧郁的色彩,尽可能多的应用慢触键,使旋律线条完整而连贯,为人物的情感更具有感染力而营造好氛围。
(三)55至58小节,是托比内心情感崩溃的大爆发,也时整首咏叹调中的高潮部分。托比在前两次对莫妮卡情感的强烈抒发之后,在第三段中,如此内 敛性格的托比几近疯狂的想要得到莫妮卡的爱情。“Monica, Monica, fold me in your sat-ingown .Monica, Monica, give me your mouth. Monica, Monica, fall in my arms!”从速度方面,术语提示:allarg.molto;ma piu mosso,即尽可能加速,充分的提速起来。这个乐段一共有三个明晰的乐句,每一乐句都完美的吻合于托比强烈的告白:第一乐句出现在第55小节中起音是小字一组的G之后经过类似重复莫妮卡主题的旋律之后上升bD又迂回到开始的G,而第二乐句中依然是莫妮卡主题音乐变奏型,从小字二组的bD,也就是前一句的最高音处,一直迂回上升到小字二组的F;第三句是整首咏叹调的高潮之处,经过之前两个乐句情绪酝酿,这一句的起因就是小字二组的bE经过一个小小的迂回,直接以半音阶向上冲到了bB音。钢琴伴奏部分在这个乐段之中,右手是与旋律完全的吻合,左右手的弹奏部分都是纯四度或增四度、减四度的音程,左右叠加之后形成一系列极不和谐的减七和弦。在第57小节中,为了更好的为第58小节中整首的高潮之音做好的气氛的渲染,左手的根音部分形成两组的全音音阶,一路冲向了最低音大字一组的G,与此同时,右手在第57小节的后面,采用八度双音冲向了第58小节的最高音小字三组的降B。
在第58小节中为了更好的渲染出托比的崩溃的情感,右手与左手同时八度双音在12/8节拍中的华尔兹节奏的头拍,之后二三拍则是减小七和弦:G-bB-bD-F之后到E,第二组的头拍时左右手仍然是双音八度,最高音到小字三组的A,最低音到大字一组的bE,之后的二三拍是小七和弦转位:G-B-D-E到#D,该小节中第三组与第四组重复了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和弦结构形式,音响效果上是fff的强烈的大声效果。从音域上来看第58小节几乎横跨了整部钢琴,不协和的七和弦应用也是铿锵有力,踏板在此时的应用既需要快速的切分踏板,也需要尽可能的使用延音,使得音响效果混沌而轰鸣,产生令人窒息的沉重感。在第55小节至58小节的情绪攀升直至高潮之后,第59小节迅速的回落到一个短促的小三和弦#CE#G,而左手的大二度不和谐音程B#C则需要在踏板的帮助下保持住沉重的音响效果直至莫妮卡本人角色开始说话。
在这个乐段之中,钢琴伴奏部分的技术比较艰深,双手在快速中不停的弹奏四度音程,这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右手的四、五指需要连贯的勾勒出旋律线条要跟随旋律与剧情的发展不断的渐快渐强。在第58小节时,需要准确而富有爆发力的弹奏的华尔兹节奏中的头音与二、三音,双手需要同时在在钢琴上不停的大跨度演奏,因此这一段,需要完全烂熟于心才能弹奏出来,尤其是四度音程不停转换,需要演奏者经过科学的背谱之后,方可无负担地,高水准地弹奏出来,为此段戏剧性的剧情营造出具有震撼力的音响效果。
结 语
这首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是一首极富挑战性的作品,就歌者而言,由于演唱时需要同时扮演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并且准确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就需要借助于钢琴伴奏部分为其营造内心的波动变化而默契配合。钢琴伴奏的部分基本可以运用三种音色用以区分莫妮卡本人角色,托比的角色,以及开场木偶剧的演出。通过这首咏叹调的和弦应用,可以看出作曲家梅诺蒂十分善于运用自然音调的语言与具有半音阶化的调性语言来渲染人物内心的变化。并且伴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个人物的音乐主题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叠加,使得作品前后呼应。在作品中,通过许多音阶音叠加和极不和弦的减七和弦的使用,进而模拟出剧情中真实的声响,这种应用使得钢琴伴奏不再是以往只有旋律的衬托,更加丰富钢琴伴奏在现代歌剧作品的深层次应用。总体来看,这首咏叹调中钢琴伴奏部分的整体和弦多为减小七和弦,减七和弦或者小三和弦,这些和弦色调暗淡、忧伤、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也为整部歌剧的悲剧结尾做好了铺垫的作用。作品中多处和弦连接需要踏板恰到好处的应用并且做到无缝连接,进而为人物情绪的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整部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可以说是众多歌剧钢琴伴奏中经典之作,弹奏前,通过细致的人物分析,配以精准的演奏技巧,对于钢琴伴奏专业而言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试金石。
[1]Lyndal Grieb: The Operas of Gian Carlo Menotti, 1937-1972:A Selective Bibliography, Scarecrow Pr October 1.1974
(责任编辑 张宝华)
J624.1
A
1001-5736(2017)02-0131-6
[1]作者简介:万芊芊(1982~)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