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新闻在我国的探索实践

2017-02-14

视听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电视新闻话语

公共新闻在我国的探索实践

冯旭

本文通过对公共新闻理论的简单介绍,探讨江苏卫视曾做出的新闻改革,总结引入并实践这一理论的启示与思考,分析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阐释其对我国新闻改革的可借鉴之处。

公共新闻;电视新闻;新闻改革;公共事务

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作“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的新闻实践活动在美国出现了,它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运动或公民新闻运动。与此同时,新闻传播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公共新闻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理论的论争随之出现。

笔者认为,中国式公共新闻,落实到采访报道中,记者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以节目的收视率马首是瞻,而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一个新闻事件折射出社会公共问题,通过议程设置来组织和引导公众积极地投入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工作,使公共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在笔者看来,公共新闻是一种新闻态度的表达。探索中的中国式公共新闻理念,将成为我国电视媒体新闻改革的一种探索性实践。在探索尝试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下几个关系。

(一)媒体与观众的关系

在传统的传播学概念中,“受众”的定义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1]媒体把受众置于无意识的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媒体的优势也使“人们越来越不愿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他们宁愿成为被动观看者”。[2]公共新闻改变了这种状况并拓展了观众的概念,将观众定位为公众——“公众就是一群聚合在一起讨论新闻的陌生人”。(这是美国公众新闻理论最早提出者之一——James Carey对“什么是公众”问题的回答)“公众”是不同于“受众”或“大众”的,“公众的内涵比受众或大众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一些民权的问题,突出公众权益的问题”。[3]公共新闻重新审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打破了过去“我说你听”的枪弹论模式和以传者为中心的单项传播模式,重视与受众的对话,提供平台,选取与公共事件相关、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话题置于讨论平台之上,激发公众参与并发表意见的热情。

(二)媒体与新闻事件的关系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的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或旁观者,认为记者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会违背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对于受众而言,媒体是高高在上的。公共新闻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诠释。媒体从对新闻事件有闻必录的旁观者变成了社会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公众话语空间的组织者、睿智的思想者、社会调查的践行者,而媒体对公共事务的介入并没有改变公共事务的状态,但是媒体积极能动的介入不仅起到了沟通社会信息、倾听社会呼声的作用,也将引导公共事务朝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当代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呼唤公众的社会良知。

(三)政府、公众、媒体三方的关系

原来媒体一直充当的是实现上情下达的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者的角色,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更多强调新闻的宣传功能和导向功能(见图1),而“公共新闻通过打造公共平台,构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公共空间,树立媒介公信力。在选材上,寻求政府、公众、媒体的利益结合点,在导向、民意和媒体的可操作范围内寻找交集”。[4]栏目力求重构政府、公众、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它们在媒体构建的公共空间中寻求一个可以同时实现宣传、导向、沟通、反馈等功能的平衡点,使政府的宣传和民意的表达在同一平台上得到充分实现,此时的媒体起到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联结点的作用(见图2)。

图1

图2

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曾在2004年做过类似探索,虽然最后无疾而终,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部分节目展现了公共新闻倡导的:“一个实现多种声音兼容并蓄、良性互动的平台,所有事关‘国计、民生’的话题都在这个平台上交相辉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个公共平台上,既有上情下达,也有下情上达,更有媒体独家对各种声音的思考、评判与引导。”[5]这是对电视新闻新形态的一种积极的尝试,是对新的新闻理念在电视新闻实践领域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我们既不该夸大其在实践公共新闻理念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达到的效果,也要在批判地审视这一栏目的同时,意识到它是在为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新闻理念的转换非常重要,应实现传统新闻理念向公共新闻理念的转化。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潮’: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一个是新闻媒体的‘舆论潮’。”[6]传统新闻理念的框架下,民间形成的口头舆论之所以停留在口口相授的口头传播阶段,是因为新闻媒体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重视这个舆论场的存在;而在一定时期内,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它得到了新闻媒体较高的关注度。虽然,后来出现的民生新闻开始关注百姓生活,但是这仅仅是以媒介代言的百姓单方的话语空间。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新闻媒体对这两个“舆论潮”的态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亲疏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既然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舆论场都存在着,那必然从客观上要求双方都占有一定的媒介时间或空间,以享有发言权。而公共新闻理念正在力图为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和新闻媒体的“舆论潮”搭建起一个可以公开表达的公共平台,参与组织公共事件,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软着陆的同时,使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和社会话题及时地成为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实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现对我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多元利益格局中种种矛盾的调节。公共新闻实现了“公共成员——政府、媒体、公众在一个公共平台上交流意见,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7]的局面,所以笔者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在仍不成熟、仍需要历练的中国式公共新闻理念将在我国电视新闻领域里掀起一场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浪潮。

笔者认为,在我国探索实践公共新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切忌只关注市民,忽视农民。

公共新闻关注的对象是公众,只要是“聚集在一起讨论新闻的陌生人”都是公共新闻关注的对象,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我国的新闻媒体大都设在城市里,市民成了新闻工作者容易接触到,也是接触最多的人群,于是,常常会出现“大众传媒像一堵看不见的墙,通过屏蔽农民话语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边缘”[8]的状况。这也是公共新闻在实践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毕竟话语主体的回归不仅仅是市民话语表达的实现,它还包括农民的话语表达,在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关注他们、赋予他们话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至关重要。

第二,切忌指手画脚,充当审判者。

公共新闻倡导的新闻媒体的介入、组织并不是说赋予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事件中充当审判者的特权。从某种角度来看,新闻媒体的介入应该是客观的介入,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职责是通过介入,对新闻事件及相关因素客观全面掌握,把掌握的内容如实完整地传达给公众,由公众在新闻媒体组织的话语空间里汇聚各方面的不同言论进行讨论,最终促成问题得到最佳解决。否则,新闻媒体将在公正、平衡等原则上失衡,最终导致在公众中公信力和可信度受到损害。

第三,切忌公众观点选取的片面性。

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媒体的时间十分宝贵,在有限的时间内容纳大量而全面的信息和观点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增多,利益主体要表达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新闻要想全面而准确地体现公共利益,就要切忌公众观点选取的片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听取和接受自己认同的信息和观点,反过来人们总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因此,新闻媒体无论是听取公众观点还是展示公众观点都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尽量全面、准确、广泛地将各方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同时汇聚在公共平台之上。

第四,切忌互动缺乏思考,搞形式主义。

公共新闻的实践离不开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中互动话题的选择和设置十分关键。切忌为了互动而互动,也就是说互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公众互动这一形式实现促进公众对话题深入思考的目的。有些新闻媒体设置的话题不仅是封闭式问题而且答案只有一个。例如:某栏目设置的互动话题是商家该不该不顾消费者利益销售伪劣产品;还有一些新闻媒体设置的话题过于倾向商业利益,把低俗无趣的话题抛出,希望借此增加受众的参与热情……这些形式上的互动在不少新闻媒体中屡见不鲜。所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公共新闻的话题设置中应尽量体现公共性和思考性,切忌为了争夺受众把公共话题变得庸俗和乏味,降低新闻媒体的品格和新闻的品质。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公共新闻在我国媒体新闻改革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不应该对这一新的新闻传播理念大加排斥,媒体所作的任何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都应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检验才有说服力。

注释:

[1] W·宣伟伯.传播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余也鲁,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2]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春).

[3]张恩超.从公共新闻到民生新闻.南方周末,2004-11-4.

[4]朱羽君,谢勤亮.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考察.现代传播,2005(4).

[5]朱晓芳.公共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节目的新探索.新华网,[2004-10-1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0/14/content_2088818.htm.

[6]南振中.“抓作风”与“改文风”——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新闻战线,2001(11).

[7]张姗.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青年记者,2006(4).

[8]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新闻爱好者,2005(2).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电视新闻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雪中放牧新风景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