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7-02-14邓金钱何爱平
邓金钱,何爱平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邓金钱,何爱平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财政支农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基于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视角探究了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灾害成灾率的影响效应,统计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面板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发现: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灾比例,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但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启示。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成灾率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应的经济损失也不断上升。中国作为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农业大国,加之农业是具有高社会效益和低经济效益的弱质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典型的莫过于农业水旱灾害、病虫灾害等,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进一步减弱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农业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更影响到经济社会稳定。
财政支农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能力,降低灾害发生时农业生产的成灾比例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1月2日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1]提出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涉农业务投资只增不减,用以发展农村经济。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农业减灾效应,探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差异,降低农业生产成灾率,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具有较好的政策参考价值。
1 文献综述
农业生产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弱质性特征,不仅农业抗灾能力弱,而且农业生产对财政的依赖性更高。财政支农作为财政参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资金来源渠道,引起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1)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在这方面的许多经典研究文献中,研究成果主要基于两个视角:一个视角关注财政支农与收入,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带动居民收入增长[2-4]。但是Gilbfrt对美国的研究却发现财政支农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不显著,Fan、缪小林等也证实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低效率[5-6]。在收入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探究了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消费[7]以及财政支农与农村减贫[8]之间的关系。另一个视角关注财政支农与经济增长,Ram采用11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支农与国民收入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贫困国家这种相关性表现得更强[9]。肖新成对中国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财政涉农业务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今后农业发展应该大幅度增加财政涉农业务投资[10]。胥巍等分析了中国财政支农与农业增长的区域差异,发现财政支农绩效的评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关性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11]。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刘涵[12]、苏永伟[13],这些研究都证实了以上的结论。
(2)对农业灾害的研究。在农业灾害的相关文献中,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对农业灾害引起的农业损失和经济损失的评价和测度方面[14-16],在方法和研究思路较多的体现为地理科学和灾害科学的研究特征,少部分的文献关注了外部冲击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波动的影响,并从消费平滑和灾害的应对上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7-18]。可以发现,关于灾害经济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地理科学和灾害科学方面,中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减灾效应的影响研究学界较少涉猎,但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作为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因素,科学评价财政支农的减灾绩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支出在农业生产中的减灾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这就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
2 模型、变量与数据
2.1 模型设定
根据主要的研究动机,为了精确揭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关系,在实证分析模型中引进其他影响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因子做为控制变量是必要的。为避免不可观测因素导致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以下实证分析模型:
(1)
式中:i表示样本截面单元,t表示样本时间单元,dis表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fin表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xijt为一组影响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控制变量,ηi表示截面单元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区域个体效应,εit为与时间、地区无关的残差项。
2.2 指标定义
在三次产业中,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反应最为敏感,农业生产的受灾面积表示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而成灾面积可以表示在经历过防灾、减灾措施之后对农业生产造成减收或者绝收的面积。因此计量模型中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采用农业生产的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值来测度,比值越小表明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越强,反之比值越大则表明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较弱。变量名称记为dis。
农业生产的天然弱质性使得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较高,本文计量模型中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用地方政府财政用于农林水等涉农业务支出来衡量,反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变量名称记为fin。
其他控制变量:工业化,对工业化的衡量采用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用以控制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效应,变量名称记为ind;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把就业人数看做一个控制变量是合理的,在实证分析中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来表示,变量名称记为emp;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农用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设备,控制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变量名称记为amt。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实证分析中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采用1997-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缺失数据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统计数据库进行补充。考虑到价格波动因素,在数据处理中对相关名义变量用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平减,剔除价格性因素。为了消除内生性和异方差性问题,所有变量序列均取自然对数进入回归分析。表1给出了所有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可以看出变量间存在较大变差,为经验型分析提供了可能。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实证检验与分析
3.1 面板回归估计结果与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遵循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加之各省份地理环境、要素禀赋等的差异等不可观测因素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回归分析中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可以校正这种异质性因素。而且面板模型选择的豪斯曼(Hausman)检验信息规则结果表明也应该选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表2报告了全国及分区域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2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p<0.1,**p<0.05,***p<0.01。
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为负值,而且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即全国层面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灾比例,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工业化的发展在全国层面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为正,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反应系数则为负,但是二者的回归系数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并不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对农
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为负值,但是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则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即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灾害发生时的成灾比例,但是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为正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就控制变量而言,工业化在三大地区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但是未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但中部地区系数为负却不显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并不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3.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变量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以此来评价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可以精确刻划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动态影响关系。根据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表3报告了第3、6、9、15、15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全国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即农业灾害成灾比例具有显著地路径依赖特征,在预测期内对自身波动变化的解释度始终在90%以上,而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随预测期的推移逐步增强,但是解释度非常有限,不到1%;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在预测期内保持0.3%的稳定性水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解释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并于第12个预测期开始稳定在1.5%的水平,工业化率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在预测期内基本保持稳定,在3.3%的水平上波动。分区域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受自身的影响最大,解释度高达97%,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在第6个预测期之后趋于稳定,为0.8,解释度依然有限;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受自身波动影响的力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第15个预测期的解释度为32.3%,但是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的变动存在倒U形趋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先上升,第6个预测期达到最大,并于之后出现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波动依然受自身变化的影响,解释度随时间的变化逐年降低,但终在80%以上,地方财政支出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第5个预测期的解释度为2.2%,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表3 方差分解
图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3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系统结构中各因素冲击对其他变量序列的动态性影响,考虑到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根据信息规则在滞后2期报告了6个预测期的冲击反应,冲击反应函数是由MonteCarlo模拟500次的得到,图中上线和下线表示置信区间,冲击反应图如图1所示。
从全国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给地方财政支出一个结构性冲击,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对该结构冲击的反应为负,因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用灾害发生时成灾比例来测度,是一个反向指标,即成灾比例越小表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越强,因此负的反应也即是对提升农业抗灾能力的正效应,但是这种冲击效应作用力比较弱。分区域的冲击反应图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冲击的冲击反应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即给予地方财政支出一个正向的结构性冲击,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显著性提升,同样这种冲击反应的作用力度较小;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冲击反应不敏感,在预测期内冲击反应线基本与0重合,即给予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冲击不会引起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显著性变化;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冲击反应力度也比较弱,冲击反应线在0的水平线上有微小波动,即给予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冲击,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只会出现微幅的波动。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视角探究了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灾害成灾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统计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面板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发现: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灾比例,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但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成灾率的反应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则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即农业灾害成灾比例具有显著地路径依赖特征,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随预测期的推移逐步增强,但是解释度非常有限,在区域间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解释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解释力度和时间路径上。给地方财政支出一个结构性冲击,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对该结构冲击的反应为负,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的测度是一个反向指标,因此负的反应也即是对提升农业抗灾能力的正效应,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冲击的冲击反应与全国的基本一致,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冲击反应不敏感。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有以下的政策启示:
①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地方财政涉农业务支出比重,把三农视作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设置地方财政三农专项保障基金,确保地方财政涉农业务投资只增不减;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政策引导性功能,建立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地方财政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农田水利建设、抗灾作物育种等基础性投资。②优化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科学界定地方财政支农支出量的规模和结构边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绩效,不仅要保障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机补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而且应该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及农业生产中灾害发生实际,利用地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③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农业生产保险政策,发展农业保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农业保险供给要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的变化,进一步扩充内涵、优化结构、强化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的关联度,全面提升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④提升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水平和质量,现阶段中国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发展阶段,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应局限在农业生产范围之内,应该充分挖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手段和资源,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农业生产的经营性风险。
[1]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N]. 人民日报,2015-11-03(006).
[2]ParkA,wongCA,RenC.DistributionalconsequencesofreforminglocalpublicfinanceinChina[J].ChinaQuarterly,1998,147(3) :1001-1032.
[3] 罗东,矫健.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4(12):48-53.
[4] 姚旭兵,罗光强,黄毅. 基于门槛模型的财政支农收入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5(6):10-17.
[5]BelongiaMT,GilbfrtRA.TheeffectsofFederalCreditProgramsonfarmoutput[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0,72(3): 769-773.
[6]FanSC.PublicInvestment,andPovertyReduction:WhatWeLearnfromIndiaandChina[R].Tokyo:PaperPreparedfortheADBIConference,2003,6: 12-13.
[7] 谬小林,姚永秀.云南省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动态冲击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5): 85-90.
[8] 毛其淋. 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来自中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评论,2011(5):86-97.
[9] 秦建军,武拉平. 财政支农投入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考察[J]. 财贸研究,2011(3):19-27,85.
[10]肖新成. 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5):71-73.
[11]胥巍,曹正勇,傅新红. 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 软科学,2008(5):95-99.
[12]刘涵.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0):30-35.
[13]苏永伟. 基于ECM模型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 社会科学家,2015(6):78-82.
[14]何爱平.我国西部农业灾害的特点及减灾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1(1):19-22,46.
[15]许飞琼.农业灾害经济:周期波动与综合治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74-79.
[16]殷洁,戴尔阜,吴绍洪.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J].地理科学,2013,33(11):1370- 1376.
[17]马小勇,白永秀. 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2009(4):1221-1238.
[18]陈利,谢家智. 农户对农业灾害赔偿满意度的测量与减灾行为研究——基于15个省524户农户的入户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56-63,111.
Research on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vidences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DENG Jinqian and HE Aiping
(SchoolofEconomic&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Financialsupportforagricultureisanimportantsourceoffundsformodernagriculturalproduction.Basedontheperspectiveoftheresilienc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provincialpaneldataofChinafrom1997to2013forempiricaltest,andthroughpanelfixedeffectregressionmodel,panelvariancedecompositionandimpulseresponsefunctionanalysis,weexploretheeffectoflocalfiscalexpenditureonagriculturaldisasterrate.Theresearchshowsthatincreaseoflocalfiscalexpenditure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proportionofoccurrenc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enhancetheresilienc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buttheeffectoffiscalexpenditureondisasterresistanceabi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haspronouncedregionalheterogeneity.Finally,we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policybasedonresearchfindings.
localfinance;expenditureforsupportingagriculture;agriculturalproduction;resilience;hazardrate
2015-05-16
2016-07-0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JL09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ZDA18);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5049)
邓金钱(1988-),男,甘肃武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E-mail:ec_dengjq@163.com
F329.9;X
A
1000-811X(2017)01-0005-06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1.002
邓金钱,何爱平.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J]. 灾害学,2017,32(1):5-10. [DENGJinqianandHEAiping.Researchonlocalfiscalexpenditureforagricultureenhancetheresilienc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EvidencesfromChina’sprovincialpaneldata[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17,32(1):5-10.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