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

2017-02-13姚菁菁王立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述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姚菁菁++王立仁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学界从“本质的理论规定”、“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认识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研究,形成了灌输论、教育论、社会化论等多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在争鸣中前行,在多维中共建,虽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有一定分歧与缺陷。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仍需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寻求共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述评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02

中图分类号:G41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05-05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都要以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作为基础。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是在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指导下的活动,都体现着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试对现有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作简要述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大量的论文、专著和教材之中,其主要观点及认识路径包括以下几种:

一、灌输论

灌输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的理论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刘书林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来把握本质,认为解决这一矛盾要运用社会的意识形态来教化公民。“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也是从某一个方面涉及‘灌输性质的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正面直接体现和解释这一本质的学科。”[2]。侯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公民精神文明的要求与公民自身差距的矛盾,缩短差距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教化公民,而这个教育过程的本质只能用列宁的“灌输论”来概括。“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契合,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教育论

教育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括为“教育”的观点,落脚点在“教育”。教育论虽然关照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但更倾向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概括。朱逸、吴建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从“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活动)到“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性。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被界说为一种包含‘个人、‘社会与‘历史发展三个维度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实践”。[4]侯丹娟认为本质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是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用社会价值体系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价值体系要求的个体价值观的活动。”[5]程广丽、余达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和发展目标看,政治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看,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的集中体现;从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政治教育服务于教育的最终指向。[6]张苗苗从历史维度和区别维度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它“集中性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界限和定位,它既能够概括历史上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精神生产活动中区分开来,又能够把不同时代、国家、社会和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区别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依据。”[7]王孝如从目标、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使教育对象实现自身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它的终极价值在于使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从而帮助人们培养和确立政治信仰,并且由政治信仰来指导人们的实际活动。”[8]

三、社会化论

社会化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崔健认为本质应满足根本性、贯穿性、共同性、内在性和决定性等必备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为“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9]陈秉公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内容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是将一个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社会成员。”[10]

四、交往互动论

交往互动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交往与互动的观点。交往互动论着重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适应超越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李月玲、王秀阁通过对社会要求和个人思想品德差距的把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以个人思想品德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为出发点,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11]王玉升、于成学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出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活动。”[12]褚凤英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作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思维路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13]

五、精神生产论

精神生产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看作是精神生产活动的观点。这种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人类生产实践分类的理论,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归为精神生产活动。精神生产论关照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但“生产”是否足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值得商榷。宇文利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统一于分析的全过程,坚持“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主体和系统核心”,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14]张正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自身是有层次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亚种本质进行探讨,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为内容,以构建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15]邓艳葵从事物本质的理论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规定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16]王升臻从文化视角入手,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心灵,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精神生产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即人类精神生产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统一。所谓扩大再生产,主要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人类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17]

六、以人为本论

以人为本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激励人、引导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实践。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但存在着淡化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张艳新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探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到了现代社会才出现,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人的本质决定,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并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括为“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具有超越性的独立实践活动。”[18]杨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入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是满足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解放人的思想, 启迪人的智慧。”[19]

七、铸魂育人论

铸魂育人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将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成员灵魂深处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李忠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铸魂育人,“它是指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培养、塑造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社会成员,而用融涵了本阶级集团奋斗目标、核心价值、精神基础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对社会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灵魂铸造实践活动,使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仰、价值操守和精神原则,使社会成员在灵魂深处习得并生成一定阶级集团极力倡导和始终坚持的一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的动态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的总体共识指向‘意识形态性,信仰、价值与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最核心的构成要素,铸魂育人之‘魂就是对其三位一体关系的准确表达。”[20]

八、思想掌握群众论

思想掌握群众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阶级、集团运用自身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提高、动员、引导群众实现一定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过程。该观点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把握,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特征。骆郁廷认为本质为内涵所反映,且贯穿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就是一定的阶级或集团运用反映本阶级或集团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意识,自觉地影响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指导和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实现本阶级和集团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过程,这也就是一定的思想为群众所掌握。”[21]李兴建、王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动,其主体是政治家,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由政治家生产。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具体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的政治活动区别开了,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它自己的基本依据”。[22]

九、属性论

属性论,即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概括的观点,存在一元论、二元论与多元论的分歧。这类观点虽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属性与特征,但有将属性、本质属性与本质相混淆的问题,且较难说明本质的具体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定性。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政治性。孙其昂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四点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政治内容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的反映,故称之为政治性或政治本质,以观念的形态存在或出现。”[23]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意识形态性。石书臣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从对本质的三个基本规定条件出发,即本质要满足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和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这三个条件,并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性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24]的结论。孙佩锋、尉天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入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政治性只是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25]并认为意识形态性不同于阶级性或政治性,后两者是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特征,前者是它们的母体。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超越性和意识形态性。卢景昆认为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我们一般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只关涉到了认知层面,但还应该包含情感层面。基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逻辑,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的认知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一定阶级、政党和集团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性;从情感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满足、提升人的需要,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全面发展。[26]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工具性与目的性。汪先平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三维关系出发,基于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个体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 [2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工具性与目的性。其中,工具性本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目的性本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第五种观点认为是党性与人性。刘基、汪玉峰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内部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层进行探讨,认为“人性与党性最终都在于人的精神的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28]第六种观点认为是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29]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能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活动,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七种观点认为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和启蒙性。李辽宁基于对本质的理解,即“本质具有历史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质是多维立体的而不是单维的”[30],从政治维度、伦理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解读,认为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十、综合本质论

综合本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元的,但又具有多重维度,并从各维度中综合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该类本质观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多维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但对于本质的概括稍显冗长。李合亮和李鹏认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起源与发展、概念构成和教育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从起源与发展看,政治需要是诱因与动力;从概念话语组成来看,政治教化与精神引导是主要任务;从实际运行来看,政治维护与思想构建是本性。”[31]但是前两者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初级认识,有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进行验证,而政治维护与思想建构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与本质。王学俭、郭绍均在追问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元且立体的,并将其划分为四个“质级”:“对共同成员对象的引导和塑造;对共同体上层建筑的确证和维系;对共同体运行秩序的规约和整合;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干预和调控”[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余年,关于本质的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代表性成果,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还有一定分歧:从对“本质”的理解上看,存在着本质、属性、本质属性的认识误区,以及一元本质论、二元本质论与多元本质论的理论分歧;从内容上看,又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分野。尽管如此,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应有以下共识:其一,明确本质的内涵与规定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前提。一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稳定性和特殊规定性,即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的,且体现该事物是其所是、不同于他物的特殊规定性。另一方面,本质不同于属性和本质属性。属性是对一个对象的抽象刻画,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总称,是具体的、历史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的众多属性中对该事物本质起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的规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定性,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依据,是稳定的、一元的。其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有融贯古今、跨学科的视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固然有多条认识路径可循,但应合乎本质的基本规定性。一方面,由于本质稳定性的规定,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进行追溯,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历时性发展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之处。另一方面,由于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类”的区分,因此应在与其他学科或社会活动的比较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内含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统一的取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始终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目的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彰显自身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得以存续的前提。其四,应采取综合、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当前本质的表述中存在着冗长、概念模糊等问题,对本质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与分歧,因而要注意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进行表达。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流意志转化为个人意志”,就是将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或集团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诉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是由外部施加到内部认同的过程。该本质观符合本质的基本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历时性发展中最根本、最稳定的部分;从区别维度看,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科、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规定性。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年轻且具有弹性的学科,关于本质的研究在争鸣中前行,在多维中共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路径与本质理论的拓展与丰富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注入活力。同时,对本质理论的探索与完善,既要求学者们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寻求共识,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认识[J].探索,2010(3):129-133.

[2]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38-44.

[3]候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74-78.

[4]朱逸,吴建成.个人、社会与历史发展——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5(6):12-16.

[5]侯丹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5-17.

[6]程广丽,余达淮.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河海大学学报,2011(9):24-28.

[7]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4(10):90-96.

[8]王孝如,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13-16.

[9]崔健,邓艳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2010(3):109-112.

[1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113.

[11]李月玲,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15-17.

[12]王玉升,于成学.交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3(6):32-37.

[13]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7.

[14]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83-188.

[15]张正瑞.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2):22-26.

[16]邓艳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N].光明日报,2010-7-14(11).

[17]王升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探索.2012(2):133-135.

[18]张艳新,罗洪铁.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有效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8-10.

[19]杨宇.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42-43.

[20]李忠军.“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04-108.

[2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7.

[22]李兴建,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39-41.

[2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8-23.

[24]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75-178.

[25]孙佩锋,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学术论坛,2011(10):26-29.

[26]卢景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反思[J].探索,2011(2):136-139.

[27]汪先平.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0(1):100-103.

[28]刘基,汪玉峰.“人性”还是“党性”——分层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追问 [J].理论与改革,2011(6):114-117.

[29]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49-52.

[30]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8-21.

[31]李合亮,李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7-20.

[32]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再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2(12):61-67.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述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