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师生之间的合适距离

2017-02-13李永红

考试周刊 2016年105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师生策略

李永红

摘 要: 新课改理念提倡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总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教师到底该不该走近学生?如果该走近,该走的多近?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师生之间要有合适的距离。师生之间,玩得太熟悉,没有距离,会影响教学秩序,过分远离,又不利于教学进行。

关键词: 师生 合适距离 教学效果 策略

近期笔者拜读了《小学教育科研论坛》杂志里《师生之间应当是“零距离”》一文,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不应该有距离,应该为零距离。目前,关于师生之间距离的问题,有的认为要有距离,有的认为要零距离,当然,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不认同零距离这个观点,笔者认为,师生之间不能没有距离,也不应该距离太大,而应该有合适的距离。

一、目前师生距离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零距离的师生关系。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但是一些教育工作者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距离应该是“零距离”,其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没大没小,过于亲密,老师为了拉近师生关系而对学生放纵管教不足,造成学生对老师不敬,学生对老师没有了崇拜和尊重,教师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感召力,教学落不到实处,老师说话没了分量,学生上课没了规矩,课堂没了纪律的保障。其危害是大大破坏了教学过程的严谨有序,使教学效果低下。

窦桂梅老师在《为生命奠基》一书中曾谈到过分宽容迁就学生会使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与老师犟嘴。《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中第八条写道:“不要和学生过分亲密,要适当保持点距离,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和亲近。”这个规定明确说明师生之间还是要有点合适的距离。笔者有一个同事,课讲得特别好,人也特好,经常自己掏钱给自己班的学生买饭吃,和学生们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师生之间的距离真的达到了零距离。但是两个月后,这个班所有同学集体向学校要求换掉班主任,可见师生之间距离真的不能太近。

(二)距离过远的师生关系。有的老师也许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威严,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师生之间应泾渭分明;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具有高大感、威严感;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必须遵循“师生有别,师道尊严”。也有的老师怕师生关系太近课堂不好管理,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苟言笑,板着面孔,居高临下,专横跋扈,缺乏亲和力,故意拉开师生距离,让学生见了就怕,敬而远之,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才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身上。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可能多了敬畏之心,少了亲近之意,老师对学生多了“师道尊严”,少了“爱生如子”的亲情,这样的教师虽然其教育过程可能是顺利的,其工作中的指令也是有权威性的,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距离合适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指人与人相处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相处才能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同样,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师生之间更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这种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这个度必须把握好,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利于师生的相处,更利于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维持必要的权威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师带来很多麻烦,但是,与学生保持多大的距离才适当呢?新课程所倡导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距离产生美”,所以不要与学生走得太近,时时“零距离”相处;但也不能与学生走得太远,处处隔座“冰山”。师生交往如朋友交往,要时时调整与学生相处的心理距离,彼此之间都要留下一些空间。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三、保持合适距离的策略

笔者认为合适的距离是一种美的距离。在庄重的前提下亲切,亲切的基础上庄重,和谐相处,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教师应运用人格和智慧的力量去赢得孩子们的尊重,扩大自己的“非管理影响力”。同时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这种合适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调整中。

(一)合适距离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师生之间合适的距离不同。学生中有性格内向敏感、沉默寡言的内向型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分寸感极强,他们渴望老师关注,因此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可以适当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短一点。而对于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为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远点。

(二)合适的距离因时间不同而异。不同的时间,师生之间合适的距离不同。我们经常讲“在课堂上为师生关系,在课堂下为朋友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一定要有合适的距离,而在课后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扩大。在开学初,为了建立活泼有序的课堂秩序,师生之间的距离要适当远点。过一段时间,良好的课堂秩序已经形成,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近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分寸感不强,师生间距离可适当远点,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自控力,师生间距离就可以适当近点。

“师生距离”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把握合适的师生距离,使师生之间既有距离又不疏远,既亲密又不庸俗,既有适度威慑力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厚成,许湘山.师生之间应当是“零距离”.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2.

[2]汪振德.有一种爱叫距离.人民教育,2005,18.

[3]窦桂梅.为生命奠基.山东教育,2002,13.

[4]杨琴.师生之间的最佳距离不是“零距离”.中国教育报,2007,1.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师生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麻辣师生
Passage Four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