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7-02-13吴浩

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德育历史

吴浩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来了新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并实践的课题。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谈一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情境感染,激发学生思想情感

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如本课课前播放《大刀进行曲》,教师导入:“刚才这首《大刀进行曲》创作于1937年,是音乐家麦新有感于二十九军在卢沟桥事变中奋勇抗日的事迹谱写而成,当年正是二十九军‘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呐喊(幻灯片,出示课题),吹响了中华儿女全民族抗战的号角。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们的呐喊声回顾那段历史。”慷慨激昂的歌曲及其创作的背景紧扣本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课题,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二十九军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引起心理共鸣,师生一起走进风雨飘摇的1937年。

又如:设计“学英雄话精神”这一活动,选用佟麟阁、赵登禹的事迹和名言。佟麟阁曾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赵登禹曾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亲,你去对老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为国牺牲,亦算对得起祖宗。”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朗读、小组交流,体会感悟民族精神。这样设计用榜样引路,开启了对学生思想灵魂的熏陶,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成为他们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再如: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在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资料后,由学生讲述各自对视频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本教学环节以直观的手段再现历史,创设情境,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心理情感点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视觉冲击,心灵震撼!教师再以激愤的语气进行描述:“视频中我更关注的是南京大屠杀时间之长、屠杀人数之多。30万!这是怎样的一个数字啊,我来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我们一起数十二个数,这十二个数大概花了12秒,在南京大屠杀中,每隔这短短的12秒就有一同胞惨遭杀害。而这样的屠杀整整持续了42天。30万不是一个冰冷苍白的数字,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活动教学,凸显学生自我教育

本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在“图说历史——卢沟桥畔的炮声”这一活动中,由学生通过读课本、看地图、小组合作展示,介绍卢沟桥事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使其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英雄话精神”这一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佟麟阁、赵登禹等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感情,从而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将爱国热忱转化为爱国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资料后,问学生:“视频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就能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说事变、话精神、谈体会,有层次、有铺垫、有升华,他们自己进入了“角色”,自发地独立地形成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锻炼了能力,又完成了自我教育。

联系现实,重在落在实处

在历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历史学科的内容有着“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联系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无痕地渗透在历史教学中。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要将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两个“真”、两个“准”;两个“真”,一是史料真。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史料要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不能为了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编造不存在的“史实”,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二是感情真。历史教学在以史实服人的同时,还要能做到以情动人。两个“准”是:一是目标定得准。渗透德育,不能盲目拔高。与其假、大、空,不如从小处、从实处入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二是联系实际要准。历史联系实际,要从史实出发,联系与史实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地硬拉在一起。

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痕地融入教学,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