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色彩象征艺术
2017-02-13程建锋
[摘要]由澳大利亚著名导演巴兹·鲁尔曼执导的2013版3D大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调用了华丽的色彩,渲染了一场美国梦破碎的悲剧,票房成绩打破纪录,可谓名利双收。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导演对原著色彩象征的个性化阐释与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着重分析了影片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其中绿色、红色、白色、灰色分别象征着梦想与希望、欲望与毁灭、空虚与绝望、黯淡与衰败,象征着影片中各种人物的最终命运,而这些潜在的含义构建并深化了影片“美国梦破灭”的主题。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色彩;主题;象征
一、引言
著名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20世纪末举办的百部最优秀小说的评比中,不负众望,名列第二位,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截至2013年,这部小说被搬上电影银幕5次。前4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分别拍摄于1926年、1949年、1974年和2000年,均由好莱坞制作。这次由巴兹·鲁赫曼重新改编制作的影片于2013年5月10日上映后,赢得了一片好评。该片对原著色彩象征的个性化阐释与理解,对奢侈生活和纯真爱情的恰当表述,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妙的虚幻景象中,同时又感受着物欲世界的现实与残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1]就色彩而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物理含义,还有超越它自身的象征含义,而后者就是用某种色彩来象征某种理性和观念,如黄色象征皇权或崇高地位,绿色象征和平,白色象征纯洁,等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运用大量具有多层含义的色彩象征来表达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巴兹·鲁尔曼更是在色彩运用上下足了工夫,把视觉元素运用到了极致,把渲染环境场景与主要情节集中展示相结合,倾心打造了重点场景下的情节冲突,成就了“巴兹式”的奢华的电影风格。
二、影片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一)绿色——梦想与希望
绿色是由一半蓝色和一半黄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是大自然的本色,最容易被看见,所以被视作和谐的颜色,代表希望、生机、活力、和平、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是生命、平衡、和平的象征。欣赏完影片,最令人难以忘却的镜头就是黛西家码头上那束时隐时现的绿光。
影片中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杰伊·盖茨比常常独自一人寂寞地站在码头,梦想着能全身心地拥抱黛西家码头发出的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绿光”。这束绿光对盖茨比来说,诱惑重重,是他的恋人黛西的美好化身,是他的生命所在,召唤着他的灵魂,指引着他去努力,去拼搏,很好地诠释了原著中的绿灯意象。影片开始时,绿灯的光芒又“小”又“远”,象征了盖茨比梦想实现的渺茫,但最后绿色的光不断增强,不断变亮,渐成灿烂之势,意味着盖茨比追逐梦想的精神对卡罗威的影响逐渐增大。影片结束时,尼克把对盖茨比的怀念之情诉诸笔端,取名“Gatsby”(盖茨比),但为了表达他对盖茨比的尊敬与怀念,又慎重地加上了“The Great”(了不起的)。对于尼克而言,盖茨比对爱情亘古不变、对梦想矢志不渝,成为他最为仰慕的大人物。就像结尾时所说的:“盖茨比相信这盏绿灯,相信久违的希望,希望离我们远去,但这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得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日,我们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
(二)红色——欲望与毁灭
在全世界的色彩语言中,红色是人类最早发现、命名和使用的基本色素。作为第—个被命名的古老颜色,红色具有极深的渊源。它来源于两个最基本的生存经验:一个是血,一个是火。红色的火可以驱走寒冷和黑暗,防止野兽袭击,象征着天神的力量;另一方面,火又可以摧毁一切,是毁灭的象征。在希伯来语中,血和红色这两个词是同源的:红色是“dm”,血为“dom”;爱斯基摩语中,红色从字面直译过来就是“像血一样”[2]。它既是耶稣用来洗涤和拯救世人灵魂的自身之血,又是被玷污的肉体和罪孽,所以从爱情到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都与红色有关。
由艾拉·菲舍尔饰演的茉特尔·威尔逊一出场就是耀眼的红色:大红色的袜子、棕红色头发、绯红色的镯子、胸前一抹红的裙子,形象夸张,效果惊人,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她在小说的性格特点,阐释空间极大,有效地诱发了观众丰富的联想。到影片叙述者尼克参加由汤姆举办的狂欢盛宴时,红色更是统治了整个场景,房间背景是暗红色的,沙发是粉红色的,门是血红色的,女人们的嘴唇是血红色的。在这种充满着诱惑、弥漫着淫乱气息的场所,女人们对男人肆意挑逗,男人们也抛开理智,远离道德,带着膨胀的欲望,与女人们纵情狂欢。这时的红色就象征着爱与性,刺激着人内心的欲望,代表着热情、奔放,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激起人们强烈而复杂的心理作用,在触觉上是烫热,在听觉上是吼叫呐喊,在味觉上是辣。
影片再一次大面积运用红色时是在盖茨比与汤姆做出决定的时刻,但这次红色并没有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是混杂了棕黄色的木板装饰墙、棕褐色的椅把、白色的窗纱。在这红色背景的奢华餐馆里,盖茨比与汤姆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黛西的老公汤姆使出浑身解数激怒盖茨比,直至盖茨比情绪完全失控,血压大幅上升,自尊心崩溃,从最初的冷静到彻底失控,和黛西驾车离去。这时的红色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昭示着故事的结局是像血一样的悲剧:茉特尔死于车祸,盖茨比死于枪杀,威尔逊死于自杀。所以,在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红色是最为强烈的色彩,是血液的颜色,既是生命诞生的隐喻,也是死亡终结的象征;既表现出热烈地争取自我欲望实现的紧张与活跃,也表现出因过度放纵情欲而带来的灾难和惩罚。红色的爱欲、红色的欢乐、红色的仇恨最终演变成红色的毁灭,谱就一曲美国梦的挽歌。
(三)白色——空虚与绝望
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前的虚无和地球冰河时期”[3]。在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长河中,白色一直象征着“纯净”“纯洁”“明亮”。在遥远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为表示对神明的尊敬与崇拜,就会向神明供奉白色的祭品。
影片中,尼克首次登门拜访布坎南时,观众就随着他的目光欣赏了世袭贵族布坎南那奢华考究的宫殿般的别墅。作为场景布置的大师,导演鲁赫曼精准地把小说中描绘黛西住所的文字:“窗户上的玻璃发出闪闪的白光。一阵微风吹过屋子,先是将深色的窗帘吹得像旗子一般飘舞起来,直抛向乳白色的天花板,然后又轻轻地抚过粉红色的地毯,宛如风吹过海面一样地留下一串影子”[4],嫁接成水彩画般的镜头。在明亮干净的大厅中,白色的纱帘随风曼舞,白色的门、白色的窗、白色的假花、明亮的大水晶灯,由凯瑞·穆丽根饰演的黛西轻盈穿梭着,一袭雪白薄纱,美艳惊俗,令人不禁联想到天上洁白而美丽的白云,飘来飘去,变幻莫测,无法让人掌控。而盖茨比梦寐以求的纯洁爱情也如此这般梦幻,恍如神话,美则美矣,却像白云一样无法得到,无法真正拥有。悲剧的是黛西作为盖茨比孜孜不倦追求的爱情女神,却远不如他想象的纯洁高尚,远离世俗尘嚣,不食人间烟火。如白色所暗示的那样,黛西只具有美丽的外形,内心则空洞、虚妄,没有实质,缺乏内容。
盖茨比与黛西见面时,身穿白色西服,周围作为装饰的花朵也是以白色为主,夹杂些其他颜色的花。在这种浪漫的美景中,黛西与盖茨比互诉衷肠,体验着如潮水般的爱情。但当重重矛盾积压到最后时刻,如火山喷发,演变为莫大的灾难时,黛西冷漠地辜负了纯真的爱情誓言,退缩到金钱所铸成的坚固堡垒中,选择性地把曾经的浪漫美好忘却,在麻木和遗忘中度过余生。盖茨比爱情梦想的破灭,表面上看是肉体被子弹所射穿,实质上却是希望与梦想惨遭丑恶现实的无情践踏;盖茨比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空虚无聊,毫无道德责任感的白色女神身上,最终结局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让深挚的情义沉陷在利己主义的污泥中窒息而死。导演鲁赫曼把黛西和白色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不相称、不和谐的感觉,相当巧妙地用纯洁的白色来映照和象征白色女神灵魂深处的斑斑污点。
(四)灰色——黯淡与衰败
灰色是一种冷色调,混合了白色和黑色。灰色是混凝土的冷色,是工业垃圾的脏色,是吞噬生灵的颜色,代表着黯淡、阴沉、衰弱和肮脏,象征着阴暗、萧条、阴谋,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影片的叙事主人公是盖茨比曾经的邻居尼克·卡罗威。他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展开了令他魂牵梦绕的癫狂故事,此时的尼克已经离开了喧嚣的纽约,在一家心理诊所治疗自己的心理创伤。以小说叙述的方式,尼克悲伤地回忆着,天空灰蒙蒙的,弥漫着大片的雪花,这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暗淡基调。影片进行到了14分钟时,心理医生建议尼克写下些东西以求心灵的慰藉,他回忆道:“灰山谷是个形状奇怪的地方,纽约的垃圾场是在西卵和城市的中间,那里有被人们抛弃的煤渣。”可以说,这个灰山谷就是工业垃圾不断堆积形成的。这里有着令人压抑的烟霾,有着巨大的灰色煤渣堆,有着脏兮兮的、毫无生机的工人,就连象征着希望的小孩和小狗也了无生气。破败的修理厂和那个大眼睛广告牌,逼真地再现了原著中如世界末日般的绝望场景,再加上那些无处不在的烟尘、吵闹的叮当声、无比沉闷的气氛,令人顿生世界在一声唏嘘中崩塌的感觉。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经历了无数日夜的日晒雨淋,已经锈迹斑斑,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注视着这片沉寂而阴霾的土地。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风气已然腐化,人们的生活失去节制,但为了获得一点钱财,还要不停地制造烟霾,无休止地破坏生存环境,从而只能无奈地生活在每况愈下的污浊环境中。破败不堪的汽车修理厂主威尔逊年纪轻轻却脸色苍白,灰头土脸,生活困窘,整天与漫天灰尘为伍,几乎化为灰尘,拼命挣扎在繁华都市纽约的边缘。而他的爱妻却与富豪布坎南暗通款曲,最终在灰色的晨雾中,开枪自杀。因此,这物欲横流的灰色世界就像毫无生气的荒漠,人们在这里无望地生活,所有的绚丽梦想也只能在这种冷落凄凉的灰色氛围中逐渐黯淡,止于破碎,落于尘埃。
三、结语
纵观2013版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巴兹·鲁赫曼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地充分渲染了电影的色彩,真实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节奏和感情纠葛。鲁赫曼以极致的华丽风见长,他的作品从《红磨坊》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如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运用奢华和丰富的色彩象征来建构影片的深刻主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用绿色、红色、白色、灰色等色彩勾勒了消费时代中的芸芸众生相:信念坚定、孤独犹豫、理想破灭的盖茨比,不安现状、纵情狂欢、死于非命的沫特尔,空虚无聊、自私虚伪的布坎南夫妇和绝望颓废、死气沉沉的底层民众。影片中的色彩运用技巧令人拍案叫绝,导演随着人物心境及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改变色彩,象征了人物的最终命运。观看影片时,观众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也正是导演巧妙的色彩渲染促成了影片的伟大成就,使之成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今最好的电影版本”[5]。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
[2]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1.
[3]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0-51.
[4]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王晋华,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07.
[5] Adam Mazmanian.Movie Review:Jay Gatsbys American dream lavishly lives on[J].The Washington Times,May 10,2013 Friday,D,WHFKFND LTFF,2.
[作者简介] 程建锋(1980—),男,河南开封人,拉曼大学英语专业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