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进行时:《海街日记》的姿态
2017-02-13高睿
[摘要]是枝裕和导演2015年的新作《海街日记》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的同名作品,这部影片以四姐妹的生活经历为线索,讲述破碎的家庭虽为她们带来了成长之痛,但在镰仓小镇的四季流转之中因包容与爱收获了新的情谊,继续迎接未来的生活。本片延续了导演对家庭题材和个体情感的关注,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呈现来诠释死亡、生命、希望等宏大主题,并试图用一种温情的目光赋予生活一丝亮色,以主人公的成长来传递坚韧的力量,体现了日式生活美学与哲思,极具人文关怀。
[关键词]《海街日记》;成长;死亡;生命;家庭
2015年,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广泛好评。而在2016年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进入日本电影展映单元,终于有缘与中国观众见面。《海街日记》延续了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特征:家庭题材叙事、关注个体的情感挣扎、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境况。他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指涉性,他关注的是死亡、孤独、改变等有关人生的永恒主题,尽管人生在世无法回避这些沉重的话题,但导演总会用充满温情的目光来看待人世,在残酷的现实之中透出一丝明亮的色彩。是枝裕和对于残酷现实的温情观照也会引起批判,有评论家批评他“没有呈现‘现实,而是用糖衣把现实包裹起来,就宣称战胜了‘现实”。这样的批评或许在一定意义上看不无道理,但显然是站在某种既有的立场和价值观上来排斥其他的表达可能。是枝裕和的影片虽会涉及现实题材,但他的出发点往往不以社会批判为唯一目标,而是试图通过社会事件来反思情感、人性,传递出导演的生活哲思与人文关怀,给观众提供一种体察生活的别样视角。
《海街日记》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在影片的开头,生活在镰仓的三姐妹突然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但父亲已经在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15年,这突至的消息让她们的心情十分复杂。在葬礼上,她们遇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在情感上相互吸引,最终决定把她带回镰仓共同生活。四姐妹的生活场景在小镇镰仓的四季流转中依次上演,有矛盾、冲突和泪水,但宽容、理解和爱却能够化解一切。
一、成长的姿态:带着伤痛前行
在日本电影中,讲述四姐妹故事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如市川昆的《细雪》(1983)、大林宣彦的《姊妹坡》(1985)、森田芳光的《宛如阿修罗》(2003)等,这些影片都从家庭视角出发,展现性格迥异的四姐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是日本人对于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洞察与理解。《海街日记》同样是四姐妹故事的书写,但导演是枝裕和的侧重点不在于四姐妹之间的冲突,虽然姐妹们性格不同偶有争吵,但在生活中更多时刻她们都在互相扶持,她们共同需要面对的是与父母、恋人之间的关系。
大姐幸无法原谅当年母亲抛下她们姐妹留给外婆照顾的行为,为了照顾妹妹佳乃和千佳,她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自己也一直没有结婚,必要时甚至牺牲自己的感情。幸对于母亲的不负责任始终怀着很深的怨念,母女之间一直有着深深的隔阂。母亲多年未与女儿们联络,因外婆的法事才再次出现在她们的生活中。妹妹佳乃和千佳见到母亲依旧很亲热,能够维持母女之间融洽的关系,但幸却十分冷漠,尤其是听说母亲要把老宅处理掉之后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指责她从来没有为这个家承担任何应尽的责任,无权做出任何决定。而母亲却觉得自己也有苦衷,因为当初是她们的父亲跟情人跑了,她才想要开始自己的生活。佳乃和千佳想要努力调和大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却无能为力。
母亲后来再次拜访,给女儿们带了礼物,母亲的主动示好与关爱让幸的态度有所松动,她主动陪同母亲探访外婆的墓地。离别时,幸给母亲带了自制的梅酒,在车站分别之际请母亲常回来看看,母女二人最终和解的达成缓解了她们内心的伤痛。实际上,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在承担父亲带来的伤痛,并在这个过程中又为彼此带来伤害,而所谓成长就是敢于直面伤痛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处理它。这个问题在铃的身上也体现得尤为明显,铃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负担,因为无论如何都是她的母亲抢走了姐姐们的父亲,她内心为自己母亲的做法感到愧疚,这份愧疚原本压在自己的心底,后来又转化成对姐姐们的愧疚,让她的成长始终担负着难言的悲伤。铃一直不喜欢自己的母亲,但她是隐忍的,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直到喝醉了才吐出真言。但这次吐露她自己并不知晓,只有姐姐们听到了她醉时的心声,到了影片的最后,铃和幸一起冲着叠叠远山呼喊之时,她才主动流露了自己的心声。
二姐佳乃也有自己的伤痛,表面上看她和大姐常常吵嘴,认为姐姐有些太过严肃,甚至觉得搬出去住公寓也可以接受,但她和姐姐的冲突只是口头上的,在情感上则依旧相互依赖。佳乃真正的伤痛更多来源于她所遇到的男人,她热烈地投入爱情之中,愿意为恋人付出全部,却往往得不到真心的回报。佳乃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感情,实际上是想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认为爱情的美好可以让无聊透顶的工作都变得可以忍受了,但又一次的背叛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工作中的经历改变了她,她和上司一起处理现实中的资产纠纷问题,这次的事件主人公恰好是一直相熟的二宫女士,二宫的弟弟要求她交出奶奶留下的遗产,但她的全部资产只有一直经营的饭馆。后来她虽然帮二宫女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二宫决定关闭饭店进入临终看护病房度过余生。她感慨人世的无常令她感到无可奈何,但上司的理性让她重新重视自己工作的意义,人世虽无常,他们却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帮二宫确立遗嘱。佳乃努力投入工作之中,连妹妹千佳都感到惊讶。实际上,佳乃在感情的伤痛中已经获得了成长,纵使美好的爱情可以作为调剂,但它永远不是全部,一味地付出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爱,只有为有意义的事情付出才会获得生活的回报。
二、生命的成熟:淡化冲突,回归日常
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如意教会四姐妹成长,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直面那些不可避免的伤痛,但姐妹之间的感情教会彼此如何化解伤痛继续前行。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面对自身,同时也是如何面对他人和生活本身。
《海街日记》取景于小镇镰仓,森林、大海、樱花以及庭院中的梅树,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世外桃源,小镇中的生活简单而缓慢。影片在展现情节之时,淡化了戏剧冲突,避免复杂的情节设置,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展现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把握人物内在的情感脉络来推动情节发展。仅从情节上来看,《海街日记》的情节设置十分简单,表面看来是摘取了四姐妹生活的一个片段,然而导演在试图呈现生活本身的样貌之时,选择用死亡作为一个参照物,影片中的两场葬礼和一场法事成为支撑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
死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生命的姿态,成为理解生命本身的参照。在影片的开头,姐妹们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前去参加葬礼。父亲离开她们的生活太久,再次出现却是以死亡的方式,因此她们只能通过父亲死后留下的东西来补充和想象一个父亲的形象。她们从参加葬礼的人那里得知父亲是个好人,但又通过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发现他是个同情心泛滥的老好人。对待父亲的态度体现了人性的某些共通之处,既然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那就只有通过理解与包容来达到某种和解。生命的成熟在于懂得包容与原谅,死亡是一个契机,让她们拥有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可能。
在影片的中段,母亲突然要回来参加外婆的法事,它牵扯出了离家多年的母亲与姐妹们的重聚场景。这对于幸是一场考验,因为她一直没能原谅母亲对他们的抛弃,同时这对铃也是一场考验,她认为自己的存在会带来许多不便,毕竟是她的母亲夺走了香田三姐妹母亲的幸福。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们,每个人都在为父亲当年的选择造成的裂缝而挣扎,父亲在影片中从不在场,却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外婆的法事成为一个关键的契机,让母亲和女儿们直接面对各自的心结,情感上的羁绊没有呈现为戏剧化的冲突,而是内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影片也选择回避矛盾本身,在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交互往来之中完成对彼此的谅解。
影片以葬礼开头,又以葬礼结尾,经营“海猫食堂”的二宫女士身患绝症去世,葬礼结束后四姐妹与二宫的丈夫福田聊天,她们为她的逝去感到悲伤,但福田却回忆起生前与妻子共赏樱花的情景,二宫死前曾说:“虽说知道马上就要死了,但依然能感到美丽的东西是美的,就好开心。”二宫对待生命的释然让姐妹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无论背负着怎样的负担,生活还是要向前进行,经历了失去与伤痛,才会更加体会到乐观与感恩之心的可贵。
三、精神的蜕变:关于家族的想象
在《海街日记》中,父亲和外婆是两个从没出现过但贯穿始终的形象,父亲为家庭带来难以弥合的创痛,外婆则是另一种超越时间的关怀力量。他们都与家族的记忆紧密相连,于是影片不断用一些细节和关键意象来完成对父亲与外婆的想象。如何理解他们,将决定姐妹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继续生活。实际上,在影片中姐妹们一方面感受到了外婆之爱的延续性力量,另一方面也逐渐理解了父亲,这二者共同带来了姐妹们的精神蜕变,让她们可以学会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首先,影片通过几个细节呈现出了她们的转变。在外婆的法事举行之日,三姐妹的母亲前来探望,与幸产生争吵,第二日带着礼物前来,只有铃的礼物包装不同,看得出是临时买的。母亲这一举动表明了对铃的接纳,也暗示出对往事的渴求和解之意。或许正是因为母亲的态度发生了松动,幸也决定采取宽容的态度。归根结底,她们都共同承受着父亲的不负责任给家庭带来的创痛,只有彼此体谅,才能让往日的伤疤逐渐痊愈。食物是另一个呈现细节的方式,外婆教的鱼糕咖喱成为贯穿千佳二十几年生命中不变的美食,而沙丁鱼盖饭是在仙台的时候爸爸常常做给铃吃的食物,铃在第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吃沙丁鱼盖饭的时候谎称自己是第一次吃,她或许是想要保护姐姐们的情感,因为与爸爸有关的美味姐姐们未曾得尝。但与千佳一起吃饭时她却坦白了,她终于明白食物本身不仅是一份味道,更是一份回忆与想象。从此,沙丁鱼盖饭将与爸爸紧密相连,成为值得仔细回味的食物。
其次,《海街日记》选取了几个关键意象来展现人物情感变化。影片中最核心的意象是老宅的梅树,铃喝了家中自酿的梅酒之后醉倒了,醒来之后第一次和姐姐们一起从窗口看庭院中的梅树,这是外公55年前种下的树,外婆曾说“活着的东西总是很费工夫的”,想要得到成熟的梅子要驱虫、杀毒、精心看护。到了夏天,铃第一次在树上采摘梅子,姐妹们分好梅子制作梅酒,每一年的酒都有不同的味道,它们不仅是外公外婆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后代共同拥有的精神记忆。第二个关键意象是山林,四姐妹第一次聚在一起看风景是葬礼结束之后,四姐妹一起登山,看到山顶的风景,姐姐们感谢铃一直以来对父亲的照料,第一次与她的情感产生了交融。通过铃这一纽带,父亲不再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第三个关键意象是大海,海边往往是四姐妹一起散步玩乐的地方。在影片结尾处,四姐妹在海边共同回忆父亲,幸不禁感慨:“爸爸虽然是个失败的人,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妹妹。”佳乃和千佳也欣然表示赞同。正是通过与妹妹的情谊,父亲的形象逐渐被完善,包容天地的大海成为姐妹们敞开胸襟的背景。
通过对父亲与外婆的更深理解,姐妹们明白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实判断,而是从多个视角出发的观察与反思。精神的蜕变来自于学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宽容和爱来面对身边的人。是枝裕和试图告诉我们,即使生活赋予我们难言的伤痛,我们也依旧有可能拥抱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龙莲.是枝裕和电影艺术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 小阿瑟·诺莱迪,吉晓倩.是枝裕和,站在十字路口的导演[J].世界电影,2012(01).
[3] 马克·席林,博源.是枝裕和访谈[Z].2012.
[作者简介] 高睿(1982—),女,陕西华阴人,硕士,西安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及文化。
游荡、找寻、认同:娄烨电影的身体空间
李超古若村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