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特教之路
2017-02-13张丽斌
张丽斌
摘要:采用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模式,对大多数中、重度不能到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达到使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都受益的共赢效果。
关键词:医教结合;送教上门
“医教结合”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送教上门”是国家在“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中提出的要求,是对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国家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解决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受教育的重要手段。
确定送教上门的对象
大多数中重度残疾儿童因为身体、精神或多重障碍不能正常到校学习,他们生活基本无法自理,有的无法行走且没有条件由监护人陪读,早过了入学年龄却无法迈进心中向往已久的神圣学门,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成为有用之才。而采用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模式,对大多数中重度残疾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儿童,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达到使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都受益的社会效果。
为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笔者所在校从2014年下学期开始试点启动送教上门教育服务活动。
万事开头难,要让家长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将学校施教区内那些真正无法实现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作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有的家长放弃培养残障孩子,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疾孩子的事让更多的人知晓,有的家长直接就毫无理由的拒绝,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希望或以正在接受治疗而拒绝。我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准备了最新的康复治疗资料,不断地耐心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的倾听者,理解家长的难处,站在家长的角度说问题,缓解家长的压力,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争取对送教工作的配合;另一方面,教给家长一些有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认知及运动等各方面能力提高的且易操作的家庭训练方法,并送给家长一些相关资料,部分家长逐渐接受了我们的服务。我们选定了2个送教对象,成立了两个送教专班(由学校中层领导带班),严明了送教纪律,规范了送教管理制度,明确了送教任务及日程安排,以确保“送教上门”落到实处。
制定可行方案
与家长沟通,了解送教对象情况 我们选定的两名送教儿童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各个方面的发展相当迟缓。一名是脑瘫儿童,其中大脑言语功能受损较为严重,伴有构音障碍的重度脑瘫智力落后儿童。另一名是自闭症儿童,智力发育落后,属于重度智障,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有着严重的社交障碍。我们的送教教师通过观察并与学生交流(学生不配合,不理睬)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其真实状况。送教教师只有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家庭成员、致残原因、发病的情况、残疾类别、既往医疗康复情况、语言交往、社会适应、作息安排、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弱势、儿童的性格特征等等。
医教结合对送教对象进行评估 对送教学生的充分了解,是成功教育的起点。评估是康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请学校的帮扶单位,徐医附院西院的专业医生对送教学生进行医学鉴定和健康评估。由医院出具诊断报告,明确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状况、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和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评估出学生的健康和发育水平。学校再根据医生的功能性康复建议,教育的评估信息,由教师、医生、家长共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各个领域的角度,如认知、语言、心理、精细动作等方面的评估意见作为为学生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并留作原始资料保存。
制定出符合学生需要的个别化训练计划 对学生评估后,我们根据每一位送教上门儿童的特征量身制定相对应的教育训练方案,来达到减轻儿童症状,最大限度地发挥某潜能。由送教训练负责教师针对评估表中所反映出来的优势领域和薄弱方面加以重点关注,提出具体的可达成目标,包括功能性康复目标、学业发展目标等。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个别训练计划和短期目标。同时,要求教师们做到目标不求多,要能够训练完,并要求及时记录训练中的问题,每学期再由评估组根据短期目标进行阶段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训练进展和目标的达成情况。
送教上门助康复案例
学校每一位送教上门的教师都心怀一颗真诚为残疾孩子服务的心,为这些孩子送去爱心,送去温暖,为这些重度残疾的孩子修补折翼的翅膀,期待有一天他们也能展翅翱翔。
洋洋是个8岁男孩,是一名伴有构音障碍的重度脑瘫智力落后儿童。妈妈因为要照顾他,一直没有工作,怕周围邻居笑话,一直也没有让孩子接受过教育。洋洋说话时,含糊不清,仅仅能够发出“a”“ma”之类的简单音,并且言语清晰度较低,很难让人听清、理解。送教的老师就给洋洋制订了个别化的言语矫正方案,以构音器官的生理运动功能康复和建立舒适、清晰的语言为目标进行言语矫正干预。例如:哈欠-叹息法、呼吸比赛的游戏,闻香水、吹气球、吹纸片等呼吸运动,逐步增强洋洋的肺活量,并教给洋洋胸腹式呼吸的方法,让他掌握呼吸的节奏,从而有效地改善洋洋的呼吸功能。
针对洋洋说话含糊,口齿不清的特点,经过研究讨论,送教老师又采取了日常提醒与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训练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纠正洋洋的一些错误发音,并在之后的个别化训练中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洋洋在训练的过程中,虽然总是很认真地观察并试图模仿老师的发音,但却很难发出正确的音,洋洋的下颌在张开到某一位置以后,不能保持而且在习得一个音以后,很短的时间内,有时甚至是间隔几分钟,他就又不能正确地发出该音了。在发现问题后,送教老师进行了讨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我们寻求了医学专家的帮助,希望医生从医学角度给予我们一些专业意见。医生根据我们所提供的情况,判断出洋洋的情况属于因下颌、舌头及嘴唇等构音器官的调节能力差而导致的运动性构音障碍。建议我们先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口运动功能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将原先观察教师口型、进行模仿发音、反复强化巩固的康复策略进行了调整。我们又制订了新的训练计划:运用咀嚼法、舌体操、双唇开闭圆展法等唇舌的运动给洋洋进行口部放松的训练,促进洋洋口部运动系统整体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建立有效共鸣的训练。
口腔共鸣的训练 先将咽腔松弛张开,进行“ha”音的言语呼吸训练,舌放松,平伸于口腔内,舌尖抵住下门齿。再将咽腔收缩,舌收缩呈束状,下颌张开度减小,发“ha”音。接着模仿风声来感受韵母共鸣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咽腔共鸣的训练 先让个案找到打哈欠的感觉,叹息着发“o--h”的音,接着使咽腔充分打开,进行以下发音训练:“公鸡叫,喔、喔、喔,天亮了”。
鼻腔共鸣的训练 按顺序发下列几组音,注意保持音与音之间的间隔,以便使韵母与鼻音化韵母之间保持一定的对比。“a--an””“e--en”“a--ang”“e--eng”。说句子进行鼻腔共鸣的训练,如小水牛,哞哞哞,游到河里去喝水。小花猫,喵喵喵,伸伸懒腰喵喵喵”等。
经过几周的口部运动能力训练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洋洋对下颌韵母的习得有了明显的改善,清晰度一下提高到了70%,下颌控制能力的提高使下颌韵母的习得也事半功倍了。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洋洋唇、舌运动功能的评估,结合医生的建议继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达到最终使洋洋能够清清楚楚与人对话的目的。
家教医结合,共促儿童成长
在送教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症状都不甚了解,对于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更是一无所知。“送教上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大多数的残疾儿童家中都有一个或两个监护人在家里照顾孩子,但家长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家长面对着这些特殊孩子,都有同样的想法和感受,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只希望孩子活在当下,快乐过好每一天。当然我们也理解这些家长,孩子的残障也会影响着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因此,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平时的送教中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把眼光放远,立足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在一些领域,如生活自理、康复锻炼等方面的训练确实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仅靠送教的一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教医结合,在训练上形成共识,才能促进教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因而,提高家长们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家长们训练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邀请了台湾著名学者简鸿钰老师来我校对家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感觉统合疗育讲学活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淑华“儿童发育行为方面疾病概述”专题培训、徐医附院西院的袁宝强院长“如何预防癫痫病”、张莹莹副院长“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管理”等专题培训。除了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还进行了现场咨询、现场演练、现场义诊,使家长们掌握了一些训练的方法,并能够和送教的个训内容同步进行。每一次送教结束后,我们送教教师除了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的同时,还与家长交流孩子的训练、学习情况,共同研究制定训练目标,家教医联手,让教育、训练无断层,收到了良好的康复训练效果。
正是因为有了医教结合、送教上门,这双隐形的翅膀为残疾学生助力,才改善了残疾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快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让他们的明天充满和风暖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