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负使命 奏响青春
——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器乐专场”评述

2017-02-13黄晓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

民族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葫芦丝乐器少数民族

■黄晓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

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2017年10月19~20日晚上,以“理想与信念”为主题的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专场在云南艺术学院安康音乐厅隆重上演,来自全省51所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学校的代表队经过层层筛选站在了展演的舞台上。此次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专场涉及了中国乐器、少数民族乐器、管弦乐器和流行乐器。展演的内容包括器乐重奏、器乐合奏、民族乐团演奏、管弦乐团演奏、新民乐等。纵观前几届展演,本届展演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少数民族乐器的使用

云南省是地处西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乐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的少数民族乐器在经过多次的调整改良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和打击乐器都基本配置完备,这些乐器的完善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本次展演中也涌现出相关少数民族乐器的节目。这足以说明各个院校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同时积极主动承担起高校对少数民族传承的特殊使命,让更多学生通过亲自演奏这些乐器,更加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树立起民族的使命感和文化的自豪感。

在本次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在选用少数民族乐器方面较为突出的有大理白族的龙头三弦、德宏和景洪傣族牛角琴等。

一、龙头三弦

云南艺术学院选送的作品《蜂采蜜》,其主奏乐器便是来自大理白族的龙头三弦。该乐器是白族的弹拨弦鸣乐器,因琴头被雕刻成龙头形状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鹤庆、云龙、剑川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龙头三弦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体有大有小。共鸣箱一般为扁六角形,琴框前多蒙以厚绵纸为震动膜。而此次展演中使用的龙头三弦琴框上蒙的却是蟒皮,蟒皮的使用使龙头三弦的音色受气候变化影响更小,因此音准、音色更加稳定,琴的使用寿命也更长。演奏者在表演时将琴身的背带挂于脖颈之上,或站或坐,以锥形牛角尖或者是拨片拨弦而奏。龙头三弦音色略显沉闷,常用于说唱或民歌伴奏。

二、牛角琴

同样,由云南艺术学院选送的作品《瑞丽江畔》中则使用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牛角琴。牛角琴的琴杆由木质而成,琴体长60~70厘米,琴头呈圆锥形,雕刻如塔尖形,其琴筒由挖空的黄牛角覆以蟾蜍皮或者蛇皮制作而成,琴弓之弓杆以金竹、弓毛用马尾拴制而成。就整个琴体而言,牛角琴与胡琴甚是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胡琴的琴弦与琴杆之间的距离较宽,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按压琴弦时手指不易触碰到琴杆。相比较而言,牛角琴的琴弦离琴杆距离略近,演奏时指腹则更易贴近琴杆。牛角琴的演奏方法亦与胡琴不尽相同,演奏牛角琴时常使用坐姿,将琴置于左腿之上,左手按弦,右手拉弓。当以站姿演奏时,则使用一根绳带将它系于腰间。牛角琴既有提琴的音色,又带有二胡的气息与韵味。

三、象脚鼓

象脚鼓是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常用的打击乐器,因其形制极似象脚而得名。象脚鼓的鼓身多半用芒果树制作而成,鼓面材质为牛皮。有人形容其为“长腿的”非洲鼓,但两者之间的音色却明显不同,象脚鼓的音色比较沉闷,而非洲鼓的音色较之则更为响亮。演奏时通常将之以绳带系于腰间或挎在肩上,双手击鼓,舞姿奔放潇洒。《瑞丽江畔》中象脚鼓的使用主要起伴奏作用,烘托音乐气氛,为音乐增添无限魅力,充分展示了西双版纳傣族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四、葫芦丝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中普及率最高的一件乐器,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推送的节目《云之南》中,则把葫芦丝的使用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发源于德宏傣族自治州的梁河县,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和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组成,但由于它本身音域等因素所限,使其表现力也有较大的局限。之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对乐器进行改良,制造出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以及低音葫芦丝,使这件乐器终于有了适于演奏各种调式作品的可能。如本次展演剧目中的《云之南》就充分展示了高、中、低音葫芦丝的多种重奏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该乐器的艺术表现力,让观众领略到传统葫芦丝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少数民族器乐表演形式与作品的创新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各异,每一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乐器的形制特点也反映出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这些乐器不仅仅是他们用来演奏的,更是该民族的信仰之物。它们是各个民族抒发情感、表达情意的载体,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必需器物。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寄托不再仅仅依赖于他们祖先所世代传承的精神生活方式,原本较为单一的娱乐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因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特别是乐器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更好地传承就成为人们迫切思考的现实问题。显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不相融合。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仅凭传统的曲目及表演形式必然导致其难以适应当代审美取向。值得欣喜的是:本次展演作品中,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在作品的创新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

在本次展演的节目中,不难看到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自己的探索与创新,表现为原创作品、舞台呈现、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原创作品《蜂采蜜》。该作品将传统音乐素材和现代专业作曲技法完美结合,使作品既保留有白族民间音乐原有的风格特征,又具有当代音乐元素;既不失传统,又融合当代音乐艺术之美。如在配器方面,创作者使白族乐器龙头三弦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阮、大阮及打击乐相融合。龙头三弦是该作品中的主奏乐器,中阮和大阮演奏低音声部。龙头三弦的音域较高,音色单薄,在加入中阮和大阮后低声部加强,使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乐器之间的音色对比更加明显,在低音声部的衬托下,原本略显漂移的龙头三弦声部更具感染力,音乐的内部张力更好地推动了全曲的整体表现。另外,打击乐在乐队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起着增强乐队音响的功效。《蜂采蜜》中的打击乐有烟盒和碰铃等,它们的加入使整首作品中欢乐活泼的气息更加立体。最后,当作品演奏到中段时加入了人声吟唱的部分,其旋律优美动听,犹如清风拂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大理白族的美妙景色之中。同样,在作品中加入人声吟唱的还有大理大学选送的《蜜蜂想花花想蜜》,表演者一边演奏,一边吟唱,其和声效果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送的原创作品《纳西随想》中使用了“新民乐”的表现形式,他们运用其地域优势,以丽江的少数民族纳西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但是作品大胆使用电声乐器,如吉他、架子鼓、贝斯,并与丽江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曲项琵琶”及中国传统琵琶相融合,不仅成为所有参演曲目中唯一一个加入电声乐队的作品,让少数民族乐器与传统的、现代的乐器擦出火花,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也使现场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以上作品的创新在于保留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少数民族乐器融入其中,使表现相对乏力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极大地丰富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作品库。至此,浓郁的地方风格、微妙的表现手法、华丽的舞台效果及精心设计的少数民族服装相结合,给人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盛宴。

■展演种类繁多,节目丰富多彩

与往届相比,本次展演活动中乐器的种类繁多、节目颇丰,除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外,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参与的节目也大大增加。

一、题材

本次展演曲目中,既有传统曲目,如云南艺术学院表演的中国传统经典曲目笛子重奏《跑旱船》和琵琶合奏《龙船》,又有新创作的当代曲目,如云南农业大学的管乐团给我们带来了《森之诗》,云南师范大学的管弦乐团带来了《古代英雄传奇》。

二、风格

以往的展演中,中国乐器所演奏的作品必然是中国的传统曲目,然而本次演出却以中国乐器演绎了西方名曲,如由云南艺术学院选送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让人耳目一新,给了莫扎特《弦乐小夜曲》以全新的风格诠释。另外,云南师范大学演奏的《沙漠玫瑰》则是一首热情奔放,充满节奏感的异域风情的作品,两首均使用同一种中国乐器——古筝,演绎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时,也让观众领略了古筝这件中国传统乐器丰富的表现力。

三、乐器

除前文所述,本届展演的一大亮点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展现,而另一给人带以震撼的是现代乐器的使用。如大理大学参演的作品《letitgo》不仅有宏大的乐队音效,而且让很多同学首次目睹了电子管风琴的实物,即双排琴。而更为新颖的是表演中还穿插着中国传统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给人以独特的听觉体验。另外,往届展演多以独奏或重奏为主,而本次展演却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出形式,如云南艺术学院民乐团演奏的原创作品《阿细随想》。该乐队是唯一的一个民族管弦乐队,但乐团成员默契的配合及精湛演绎仍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也足以说明中国乐器在云南繁荣、强大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这次展演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各类乐器的艺术表现魅力,传统中国乐器的百变多样,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有着独特的风情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的磅礴气势。

■各演出单位的积极配合与重视

这次展演的成功举办除了相关组织者的积极统筹与安排之外,付出最多的还是各个学校的领导与老师。现如今,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都纳入了各高校的课程规划之中,也有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比如音乐美学、音乐鉴赏、音乐史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树立起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审美情趣。

在器乐演奏方面,专业的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必修课,一些综合类学校也开设了乐器选修课,如葫芦丝、埙等,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乐器的条件。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层次,还陶冶了情操,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如云南农业大学的管乐团。据悉,云南农业大学艺术专业成立较晚,但是他们的管乐团在配合默契度与演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准,能展现出这样的演出效果其付出可想而知,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乐团所取得如此成绩绝离不开老师们辛勤培育和学生们的勤学苦练,更离不开学校给予的重视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意识,正因为如此,才有今天舞台上给观众展示的云南农业大学管乐团。

■看法与建议

本次展演活动中可圈可点之处可谓颇多,但仍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一、新民乐节目里的本末倒置现象

笔者认为节目里对“民乐”主体部分的展现有所欠缺,动感的节奏与恢宏的气势掩盖住了“民乐”原有的旋律与韵律;过度的追求舞台效果会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因此,带电声乐队的作品在上台前要提前做好调试工作,以免在舞台上各个声部音量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听觉上的不协调,从而保证一个节目的整体音效和谐,最终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

二、民乐在演奏乐曲中的音准问题

在民族乐器中,弓弦类与弹拨类的乐器在演奏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音准的现象。弓弦类乐器在合奏或是重奏中对音准的一致性要求就非常高,只要有一件乐器与整个乐队或重奏组的音高有偏差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指距的不准确、换把动作的错误及演奏者对演奏技巧的控制程度均会对音准产生极大影响,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台下进行刻苦的练习与默契程度的配合。而弹拨类乐器,比如古筝在演奏中则需要通过按压琴弦来调整音高的变化,这就需要演奏者有良好的音高分辨能力和手指按压准确的能力,才能有对作品有更好地诠释。

三、乐队成员与指挥的配合性

在一个乐团中,指挥无疑充当着灵魂性的作用。指挥往往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传达给乐手,并对其进行指导与协调。所以,乐手们无论是在平日的排练还是舞台上的实践,都要注重乐手间默契度的培养。在这次的展演中出现了个别乐手脱离指挥的情况,这样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本次展演向我们展现了云南省当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青春风采,也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少数民族乐器与我国传统民乐以及西方音乐的魅力。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演活动。各单位也以大学生艺术展演为契机,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与此同时,也借此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们近距离地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大学生在感受艺术、表现艺术、鉴赏艺术以及创造艺术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朝气。

猜你喜欢

葫芦丝乐器少数民族
学乐器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乐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