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研究计划
2017-02-13马胜杰
马胜杰
《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研究计划
马胜杰
鉴于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中华服饰从文化层面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北京服装学院联合来自国家社科院等多所权威机构的知名专家,开展《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本文即是针对研究工程提出的几点研究设想。工程的研究对象以汉民族服饰为主,以服饰发展历史为线,以文化个案研究为点,围绕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问题,探究导致服饰形制嬗变与服饰文化变革的深层因素。研究工程构建了多维立体研究架构,并明确在社会生活史的宽阔视野之下,以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为主展开研究。研究工作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辅以口述史与田野调查等新研究方法,将宏观论述、中观考察、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服饰文化综合研究。研究的成果形式将体现为学术著作、学术论坛、服饰文化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总之,研究工程对于加强和推动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研究计划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result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from cultural aspect i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BIFT unites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and professional scholars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o launch the project study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The article suggests several ideas. The project chooses Han nationality as the main study content, combined which costume history and culture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multi-nationalities costume culture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reason of costume form and culture. The project constructs the multi-three-dimensional study frame and confirm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the broad view of social life history. Based on dual attestation and assists with oral history and field research, the study aims to research costume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through combining macro-discuss, mesoscale-investigation and micro-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include variety forms, such as academic books, academic forum and costume cultural database, etc. In summary, the project has pioneering significant to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Costume; Culture Study; Research Program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之国”,服饰历史文化深厚悠久,曾经在中国古代塑造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专注于服饰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现当代中国服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以1979年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成稿为学科研究起步的标志,至今近四十年间,学界尽管已在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中国服饰历史浩瀚庞大的内容相比较仍显渺小,服饰理论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广义上讲,服饰理论研究是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在国内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始终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架构和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因此,难以在艺术学学术系统中建构起相应的地位,这种情况阻碍了服饰文化理论的交流以及学科话语权的提升。综合之前在《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论证会上征求到的业界专家观点,我们概括出中国服饰理论研究的四种现状:一,通史居多,文化个案研究相对较少;二,形制层面探讨居多,文化研究深度不够;三,许多观点缺乏考据,有史无据或有据无史。四,显失均衡,在许多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方面基础薄弱。具体分析,第一,综观目前中国服饰理论研究书籍,绝大部分是以服装史,特别是通史类研究为主,缺乏与时代文化紧密结合的、深入详实的个案研究。第二,虽然服饰理论研究的相关论文与书籍数量日增,但绝大部分停留在服饰形制探讨的层面,就服饰讨论服饰的情况比较普遍,对服饰形制背后的服饰文化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于导致服饰形制生成与变化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分析不足。第三,史据缺乏,有史无据或有据无史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中国服饰理论研究角度主要为考据学与史论学,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均缺乏史据支撑。相较之下,在重视数理分析与技艺研究的文化传统下,以丰厚的技术史料作为支撑或依据的欧洲服饰理论研究具有一定优势。中国传统服饰的技艺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师徒相承,在有据可查的正史笔记、诗文小说、营造法式等文献中多仅闻其名,未见其详。虽前有王国维先生提出,后经沈从文先生实践发展的二重证据法,即文物与文献相佐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但图像无声,文字无像,服饰研究只能通过图像解析与典籍记载对应的方式推进学科研究,恰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中国服饰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体问题差距大,纯粹由文字出发而作出的说明和图解,所得知识实难全面。”①第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各民族间服饰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基础薄弱。大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文献记载缺乏,架构零散,信息遗失严重。诸如以上此类问题都是服饰理论研究的不易之处。
然而,我们在认清问题的同时还应看到转机。新的考古发现、大数据时代材料的丰富、学科交叉开拓的全新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合作协同研究,给我们进行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思想,继承传统服饰文化、深入开展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良好时机。此外,纺织服装行业转型的发展趋势也向服饰理论研究提出了文化引领的导向性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等学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职责与使命。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的高等院校,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召唤与历史发展需求下,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工作。
因此,我校组织专业团队成立项目工作组,并多次邀请来自有关权威机构的知名专家论证项目方案,经前期的充分研讨与准备,启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
首先,我们明确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工作目标,其主要包括对内目标与对外目标两个层面。对内目标是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等角度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进行深度地研究。对外目标是使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的宣传亮点,成为“衣冠之国”在国际上树立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形象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我们论证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一,学术价值。1、本研究工程是与国家人文社科最高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的民族服饰文化系统性研究工作,其学术目标是形成一套国内学习研究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典籍和文献,使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学界进行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本研究以前辈先行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整合目前服饰史学研究中程度不一、题材多样的学术成果,集结高校与文博机构的优质研究资源与人力物力,具有集团优势的同时,也体现出项目定位所具有的文化高度。2、本研究工程的启动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还有抢救保护的意义。在很多珍贵的原生态服饰文化消失以前,本研究工程旨在把握历史机遇,尽力抢救保护与记录传承这批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财产。3、这项工作不仅代表我国目前服饰文化研究工作的高端水平和服饰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而且这项工作也将把中国服饰文化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二,应用价值。1、《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宣传与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依据。2、中国作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赋予服饰以丰富的文化礼仪含义。中华服饰文化工程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服饰礼仪,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服饰优秀的礼仪文化,并为我国重大国际活动的服饰着装提供礼仪参考,为国家礼仪服饰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高等院校与文博机构展开服饰文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系统性的文献参考。同时,为各大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自1964年伊始,有感于受邀参观外国国家服饰历史博物馆,周恩来总理就曾提出建设可以代表国家文化发展和工艺水准的国家服饰历史博物馆。时至今日,这项工作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意义依然非凡,《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成果将为未来建设中国历代民族服饰博物馆储备知识基础。4、《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纺织服饰类产业的发展,以及服饰设计、服饰制作展演、影视戏曲等服饰设计与服饰文化类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指导。综上所述,这项工程为对于树立国家形象、彰显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服饰礼仪、发展服饰文化教育事业、促进服饰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鉴于此,本文即针对《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提出以下几点研究设想。
第一,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对象与概念范畴。一,厘清民族学的相关概念与问题。追本溯源,厘清汉民族的称谓与民族来源问题。注意民族文化研究中的敏感问题。追溯历史中有研究价值,但已消亡的民族与民族服饰等问题。二,研究汉民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融合与交叉问题。明确汉族史作为正统历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由此决定以汉族篇为主体研究内容。明确各历史时期中存在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交叉现象不能动摇汉族服饰文化的主体地位。三,明晰服饰的概念范畴。狭义上讲,服饰是服装以及衣服上的装饰和饰物。广义上讲,服饰是指人类的穿戴、打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人、服饰和着装方式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人民、他们穿着的服饰和他们的着装方式三个因素在内的广义服饰概念。四,确定以文化为视角展开研究。服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具体服饰与服饰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总和。服饰与文化之所以能够组合在一起,是由服饰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属性所决定的。应该说,本研究工程中所论述的服饰文化是将服饰这个概念囊括在其中,并将其放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放在连续不断的历史文脉中,放在特定地区民族属性和社会阶级背景中进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中。五,明确服饰文化研究的目的,即围绕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问题,探究导致服饰形制嬗变与服饰文化变革的深层因素。因此,只有采用前沿的研究方法,纳入多学科的视野考量,跨学科整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服饰文化的研究。
第二,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维度与研究方法。一,确立中华服饰文化史研究的时间、空间与领域维度。时间维度即自夏商周至清末,以朝代更迭为节点的中国古代各时期为时间轴,涵盖历朝历代中华服饰发展的全貌。空间维度即包括以汉族服饰文化为主体的全国56个民族及其生存发展的地理与环境为空间轴。领域维度即将广义的服饰文化概念放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各民族在各历史时期中生存发展的社会阶级状况、经济军事、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各背景因素下的服饰文化体系研究,即从服饰的风格样式、工艺技术、着装礼仪、符号语言、风格习俗、性别关系、时尚传播等角度综合地形成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立体研究架构。二,确立在社会生活史的广阔视野之下,以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展开项目研究。社会生活史不仅关注服饰与传承有序的精神文化的血肉关联,还特别关注其与物质文化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目前,物质文化史是国际上在研究实用器物领域比较前沿的方法。“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是在美国人类学界首先使用的名词,之后逐渐在艺术史、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等领域运用。用物质文化史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必须结合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将服饰文化研究的深度拓展到物质文化研究的大领域,比如由服饰研究拓展到对服饰收纳的家具器物研究,以及对服饰生产的工具机器研究等,这样服饰文化就被纳入到社会生活研究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更广阔的研究范畴中。此外,服饰文化研究要从个案研究入手,借由分析一些典型而具体的服饰变革现象,分析其变革背后深层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深层文化原因,并通过这些典型个案问题的分析透射出服饰与时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联,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第三,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径。本项目整体由汉族服饰卷与少数民族服饰卷两个课题组成。因此,项目组分别搭建了汉族服饰文化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框架体系,即:汉族民族服饰研究单位为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单位为面。汉民族融贯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本研究以各历史朝代为划分时间点,以断代史与单项史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一章节的研究,最后,以点带面,最后将各时期服饰文化连缀为汉民族服饰文化通史。相比之下,各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因此,本研究考虑以同类项合并的地区划片作为研究单位,而非以单个民族为单位,通过归类与比较的手法凸显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比如居住在云南地区的普米族与纳西族的生活习俗与服装文化近似,即可以合并在同一个研究单元内。此外,项目细分关于各个章节的具体研究架构。1、以社会文化史的系统性研究为背景。将服饰文化置放于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经济水平与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研究。2、以考据学与史论学为基础。整合服饰文化研究的现有文献与实物资料,以记录口述历史和深入田野考察的方式挖掘新资料,结合照片与数据测绘记录的方式整理图像资料,并辅以服饰修复与复制工作,展开以服装形制为基础、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具体研究。3、以个案研究为重点。以典型性人物为案例,从头至脚的整体描述与分析其服饰搭配与穿着方式,从而探索出服饰符号的深层文化含义。4、以文化为根基分析结论。即通过以点带面地研究时代服饰的形制及其体现的文化特征,总结分析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另外,项目组明确了史料使用方法与研究技术路径。即采用经沈从文先生实践应用证实的二重证据法,即以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辅以口述史与田野调查等新的研究方法。在史料使用方面,项目研究着重分析服饰史与物质文化史诸学科交叉研究的共性和难点,强调史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充分利用好现有史料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新考古成果的利用。总之,《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最终希望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将宏观论述、中观考察、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服饰文化综合研究。
第四,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特点与基础条件。一,整体工程的开创性。作为一项以文化为切入点的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组凝聚中外服饰理论研究的学术力量,以服装发展历史为线,以文化个案研究为点,展开系统性的中华服饰文化研究,这对于加强和推动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二,图文结合的实践性。本项目发挥北京服装学院设计艺术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之学科所长,以本校深厚的服装设计理论与艺术史学理论积淀为基础,研究注重图像记录,强调设计审美,结合工艺技术,充分收集和运用图像新史料,以图文互证、艺工融合的方法展开项目研究。三,文化研究的深入性。鉴于从文化角度入手进行服饰学研究的学术水平较弱,项目组纳入国际主流研究方法,以前辈先行者们的通史研究为基础进行拾遗补缺,加入新的史料发现,加入物质文化史研究新方法,纳入个案研究,从社会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视角推进服饰史学研究的发展。通过文献、图像及在田野考察中获得的资料,最终揭明的不仅仅是一服一饰的形制与名称,而是服饰的背后吾辈所力求把握的中华民族发展之历史文脉与民族精神。四,学术资源的优越性。北京服装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民族所合作发起并主导实施,同时得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博物馆与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的高等院校,北京服装学院不但在服装结构裁剪等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同时,在服装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校内从事服装理论研究的教师与博士生等共同构成了专业学术科研团队。此外,隶属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中丰富的服饰藏品也为《中华服饰文化工程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支撑;中国社科院几个合作单位善于从社会经济学、社会文化学与史料译读解析等角度研究服饰文化;博物馆具有把握服饰研究第一手实物资料的优势,同时,其善于从工艺美术、美学、民族风俗等角度诠释服饰文化。五,学术专家的引领性。目前,项目组已聘请物质文化史大家孙机先生为本项目工作的总顾问,为本研究项目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六,项目组积极搭建国际化学术合作研究的平台,邀请国际著名有关专家学者加入项目研究的队伍,拓宽项目研究的国际学术视野。总之,项目组整合学术资源,调动学术优势,凝聚全社会相关领域学术专家的智慧和贡献,力争为研究工程组织最优秀的学术团队。
第五,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成果形式。无论是从研究内容还是从研究深度上来看,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工作都比较艰巨,不是用一两年时间能够完成的科研项目。这是一个较大的文化工程,而且是一个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懈地努力,在各方的支持下,通过协同工作,去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因此,项目组分阶段地制定研究目标与成果形式。项目组拟定3~5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在第一个研究周期内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一,学术著作。学术成果拟定名为《中华服饰文化通典》。其中,完成汉族服饰文化卷本的撰写,以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卷本编写的基础性工作。二,学术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外服装史学界的专家与学者,与项目组研究成员一起举办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论证学术课题。三,中华服饰文化数据库。数据库集文献资料与影像资料为一体,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中华服饰文化相关研究资料,为服饰文化研究工作提供系统性的文献与数据支撑。第四,成果展览。联合博物馆与文化研究机构,举办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展览。展览可以呈现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内容的阶段性工作成果。
当然,在工作架构、人员配备、科研水平等方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期望得到有关领导、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急需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热情襄助,并仰赖于您的无私贡献。我们将努力在工作中博采众长,不断推进和完善项目研究工作。
最后,引借《兰亭集序》之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此,不妨说,仰观与俯察,恰是服装历史文化研究之法,仰观服饰历史发展之文化长河,俯察服饰工艺技术之营造法式,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衣锦之慧,信可乐也。
注释:
①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1年5月,第4页。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Study Project
Ma Shengjie
J124
A
1674-7518(2017)03-0007-04
马胜杰 北京服装学院 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