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大命题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
——以六集纪录片《齐鲁家风》为例

2017-02-13牛光夏

齐鲁艺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齐鲁家风时空

牛光夏,位 茜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宏大命题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
——以六集纪录片《齐鲁家风》为例

牛光夏,位 茜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2017年3月20日,山东卫视推出了六集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齐鲁家风》。该片以“家风”为题,却不拘泥于一个小家,而意在展现齐鲁之地、中华民族的“国风”。其主题宏大,虽着眼于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的齐鲁文化,但起笔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它以“新历史主义”史观下的双时空叙事、故事化元素与声音配置把控叙事的内外节奏和多视角的“口述历史”为主要特征,对齐鲁家风乃至中华民风这一宏大命题进行了生动可感的影像表达。

宏大命题;历史文化纪录片;《齐鲁家风》;多元表达

作为2016年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工程”重点项目,六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齐鲁家风》自2017年3月份由山东卫视推出并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以来,广受好评。该片分别以“诗书传家”“孝义格天”“诚信天下”“德廉为本”“家国情怀”“和而不同”为题,通过40多个生动鲜活的古今人物故事,溯源齐鲁家风的产生,在当今齐鲁大地乃至整个中国泱泱文明礼仪之风的形成中,阐明了发源于齐鲁之邦的儒家文化在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汇聚的对个体生命的要求与祈愿——子女要孝,为人则诚,为官必廉,以及个体的“家国情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重视家庭,“家”的文化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社会来说,家庭是其基本细胞。对每个人类个体来说,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最重要的载体。“十八大”以来,“家庭”“家风”也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家庭和家风的重要性——“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

纪录片《齐鲁家风》的诞生暗合了人民群众对于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渴望,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也发表署名文章《好家风历久弥新——评电视纪录片<齐鲁家风>》,盛赞该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家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对‘齐鲁家风’做出详细解读和阐发,无疑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义”[2]。

《齐鲁家风》的成功离不开前期选题的努力,但从创作手法来看,其“以现代溯源古代,用古代影响现代”的双时空的叙事手法、张弛有度、环环相扣的叙事节奏,以及专家学者、历史见证者和名人后裔的“口述历史”,把厚重深邃富有哲理的千年家国文化从六个方面进行剖析,一一娓娓道来,把宏大命题融汇在生动可感的视听表达中,主题简洁明晰,意蕴丰富深沉。

一、“新历史主义”史观下的双时空叙事

相比于以往叙事古板、枯燥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进入21世纪以来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呈现出“新历史主义”倾向。《复活的军团》《故宫》《圆明园》《敦煌》等纪录片一改以往历史资料简单堆叠的“资料汇编”的创作方式,变得精美且具有趣味性,逐渐摆脱了观众对历史题材纪录片乏味枯燥的固有印象。所谓“新历史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在文本性历史研究领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历史主义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强调对历史进行重构、解构、颠覆等。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曾言:“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文本,也不是主导文本或主导叙事,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文本形式或叙事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预先通过文本或叙事建构才能接触历史”[3](P19)。

新历史主义史观极大影响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在维护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借鉴影视剧的创作方法,使情景再现、故事化叙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增加了其趣味性也丰富了其叙事手段。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过去时空”在本质上是一种大范围的情景再现,将文字的史实资料以影像呈现,化静为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过去时空”往往被“现在时空”打断,不时加入一些专家学者的采访或历史上同一地点或事物的现状介绍,这种双时空的策略安排一方面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时空的记录,另一方面也避免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成为纯粹的故事片,从而在历史和当下、文化性和故事性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齐鲁家风》与其他单纯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时空在片中的比例分配。如纪录片《敦煌》中,讲述过去的历史时空是该片的主要内容,现在时空只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齐鲁家风》也使用了双时空的叙事方法,过去时空通过情景再现和解说词的形式呈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现在时空并不是历史时空的配角,而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在第二集《孝义格天》尤其明显,这一集包括几个段落:在济南曲水亭街长大的居民苏机来如何精心照顾瘫痪的母亲;曾参被父痛打装作无恙被孔子批评;历史上“孝”的不断解释发展;临沂梁福生的柳琴戏团表演《王祥卧鱼》;王祥后人的“孝”;晋代羊祜镇守襄阳,受人爱戴;吴晓建一家捐献遗体。其中历史人物曾参和羊祜的片段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而对“孝”的历史发展、王祥的故事则采用画外解说的方式结合文字资料呈现,现在时空在其中所占比重更大。《齐鲁家风》中对现在时空的不吝笔墨,源于该片的主旨。相比于《敦煌》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齐鲁家风》的主旨则在于通过溯源历史,梳理齐鲁传统文化中诗书传、孝义、诚信、德廉等文化、精神遗产对当代山东人民的浸润和影响。现代时空中,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风精髓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和榜样价值,是激励当代人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个部分也是本片关注的重点和核心。

二、故事化元素与声音配置把控叙事的内外节奏

节奏带来韵律的美感,是事物内外的和谐统一。节奏带来美的体验,线条、色彩、浓淡、明暗是绘画的节奏;笔锋急缓、张弛、轻重、留白是书法的节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文本的节奏……纪录片也是有节奏的。对于纪录片来说,新颖的选题、震撼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是成功的保证,但节奏是保证这些元素叠加交织发挥魅力的重要手段。

纪录片的节奏包含两部分:心理感受为主的隐性(内部)节奏和以视听感受为主的显性(外部)节奏。前者主要体现在叙事段落的层次分布、叙事结构的平行对称、叙事线条的弯曲变化,以及人物情绪的跌宕起伏等方面,它隐藏在创作者的理性思维之中,主要靠内在感觉来把握;后者是由叙事元素——文字、镜头(长镜头和蒙太奇)、构图、景别、景深、色调、光线和声音的变化、对比、排列和组合所引起的节奏,它们可以通过叙事元素的视听形式来感受,也就是看得见听得着的外在形式,即显形叙事节奏。这两种节奏互为表里,隐性节奏是显性节奏变化的基础和根据,显性节奏则是隐性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它们共同呈现出纪录片的韵律美。

对于以还原真实为己任的纪录片来说,编导在构图、景别、色彩等叙事元素的发挥程度方面很难与其他的影视类型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之下,声音元素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展现宏大命题的叙事时,显性节奏中的声音元素是最容易带动观众情绪、烘托气氛的。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包括音乐、音响和解说词。在这六集纪录片中,编导选用了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来担任解说,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解说者,他的声音浑厚深沉,富有磁性,充满智者的韵味和儒雅。在片头部分,饱满的男中音配合大开大合的解说内容“泰山,黄河,圣人,壮阔的山河和悠久的文化,塑造了这一方水土的人们,鲜明的性格特征。齐鲁之邦的泱泱大风,通过一个个的家庭,化为涓涓细流,流淌在子孙的血液里,世代相传。虽历经千年,却从未改变”一下子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此时,以笛子、古筝、鼓等为主要乐器的、富于中国特色的配乐响起,共同渲染了恢宏的气势。波澜壮阔的山河、灿烂辉煌的文明给予了我们傲人的资本,也塑造了我们鲜明的特征,开头短短30秒钟便以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攥住观众的心,不断增加观众欣赏的兴趣,也为本片奠定了主旋律。在《齐鲁家风》第五集《家国情怀》介绍张楠妈妈时,提到了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后来女儿病逝,儿子张楠为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上士班长,在赴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牺牲,此时以低沉的大提琴和钢琴为主调的西洋乐缓缓响起,配合解说词渲染了极度哀伤的情绪。在烈士张楠被护送回国的片段,沉痛的哀乐中融入了军鼓的声音,每一个鼓点铿锵有力,响彻云霄,中国军人视死如归、坚忍不拔的精神便彰显出来。

如前所述,“新历史主义”史观带来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的突破,而故事化叙事已是所有类型纪录片编导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共同选择。泛娱乐化的当今社会,“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界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故事化、娱乐化等艺术手法,使故事更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客观上提高了纪录片收视率,这也是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故事化元素中,悬念、冲突、矛盾等能够牢牢抓住观众心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视性。在《齐鲁家风》中就采用了碎片化、片段式的结构叙事,第一集《诗书传家》将章丘三德范村村民乡村儒学讲堂的张列才作为主人公,现在时空中张列才学习儒学的经历不断被过去时空介绍儒学发展传播的历史插入,两个平行的时空在时间上看似不相交,但从内容上看,一个是承载了儒学经典的鲁东地区家风的起源和传播,一个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儒学的自觉追求和弘扬,两个时空交相呼应。主人公张列才有个朴素的心愿:“让更多的人做好人,地也种好,猪也养好,课也要讲好。”因此他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历史时空的插入可以看作主人公学习的内容,主线张列才的学习经历一再被打断,带来具有悬念感的叙事效果,观众在观看历史时空的内容时,也会为张列才担忧:究竟最后张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吗?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哪些努力?片中,张列才给家人试讲儒学课时,家人们消极的反应也加强了悬念效果,与结尾处张列才在乡村儒学大讲堂收获的满满掌声形成对比,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现在时空,张列才的生活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历史时空的节奏则稍稍放缓,从叙事节奏上看,一松一紧,张弛有度,既不断吸引观众思绪,也避免了过度紧张。生活中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追求真实的纪录片也不能回避这种真实性,借助故事化叙事的手段,可以将生活本身的戏剧性呈现出来,有效避免了纪录片节奏的单一化。

三、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家族后裔三种视角的“口述历史”

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历史画面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近代以来照相机的出现使部分珍贵的影像得以保留下来,但近代之前的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史学家或者文人骚客们留下的记载来进行研究。为避免产生歧义,也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观众理解历史文本的含义,编导们往往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出现在纪录片中来解读文本、口述历史,以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这些学者们往往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从侧面来增强影像的说服力,佐证片中的观点。口述历史其实包括很多种情况,除了上文提到的专家学者解读历史,最主要的就是事件的亲历者坐在镜头前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曾获法国第20届“真实电影节”特别奖的《三节草》就是主人公肖淑明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被掳为土司夫人的传奇一生。曾制作《电影传奇》《我的抗战》等纪录片的崔永元力倡口述历史,他认为,“口述历史最大的价值和特点就是真实,之所以做口述历史,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4]。历史亲历者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给历史增加了温度,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另一种情况,历史亲历者已无法现身说法,纪录片制作者会邀请这些历史见证者们的家人、后代来讲述先人的故事或其对家族的影响等。这种口述历史的方式满足了观众对历史人物的好奇心,也从侧面证明了历史人物带给家族的影响和变化。

在《齐鲁家风》中,以上三种“口述历史”的方式均有涉及,比较多的还是专家学者解读历史。片中的专家学者包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纪连海等。这些专家学者们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均是其所在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以深入的研究和渊博的学识为观众答疑解惑。历史亲历者口述历史的部分,编导选取了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和沂蒙红嫂张淑贞的故事。一位尽心尽力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一位将八路军的孩子视为己出。在他们口中,一个老党员的操守底线、一个普通人的家国大义慢慢呈现出来。而在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的口述中,一个家庭好家风的传承生动地体现出来。

斯人已逝,芳香仍存,在齐鲁大地孕育的泱泱之风已流传千年,但好家风历久弥新。专家学者、历史见证者、家族后裔给观众提供了多维的观察历史的角度,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也不再是一段简短的文字而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英国著名史学卡尔认为,我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才能够增加人们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这是历史的重要功能。《齐鲁家风》在过去与现在间纵横捭阖,用真实存在的过去观照鲜活的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在理性的关注中较为克制地展现出丰富的美学内涵,传达着人类共通的爱、孝、诚、责任、牺牲、奉献等全人类普适的“大家风” ,也是齐鲁优秀传统家风在现代社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呈现。

[1]“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新华网,2016-12-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29395314.htm.

[2]杨卓远.好家风历久弥新——评电视纪录片《齐鲁家风》[D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7/0321/c1008-29157364.html.

[3][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A].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崔永元: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春天快到了[D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220/c172318-19955122.html.

J952

A

1002-2236(2017)06-0109-04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22

2017-07-28

牛光夏,女,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位茜,女,山东艺术学院纪录片研究专业2015级硕士生。

项目来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立项号:16BC036)。

景虹梅)

猜你喜欢

齐鲁家风时空
齐鲁声音
跨越时空的相遇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镜中的时空穿梭
齐鲁声音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