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传统社会中徽墨图饰的三重空间

2017-02-13程波涛胡民君

书画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制墨徽墨

文_程波涛 胡民君

程波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民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略论传统社会中徽墨图饰的三重空间

文_程波涛 胡民君

程波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民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传统等级的社会中,“文房四宝”制作和工艺,由于应用空间和适用对象的不同,其形制、材质和纹饰等方面往往会有一定规制和审美取向。徽墨作为天下名墨,在用墨材料、制墨技艺与纹饰雕刻造型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意识。就徽墨墨面图饰内容来看,它涵盖传统社会中多个阶层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图案风格与造型意向,其中帝王们豪奢华贵的审美趋向、文人墨客们清幽淡远的精神追求,抑或社会底层民众质朴的生活愿景,都会影响到徽墨图饰的设计与制作。

徽墨;墨面图饰;等级社会;文化空间;审美追求

长期以来,徽墨几乎成为传统社会中的文房必备之物。明清以来,徽州制墨名家更是将徽墨用材、工艺与纹饰雕刻和造型推向精品、名品迭出的时期。等级社会制度下,除去造型之外,徽墨墨面装饰图案丰富且内容涉及多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追求,呈现出不同的图案风格与造型意向,那些方寸大小的墨面上浓缩了历代徽墨艺人的智慧与才华。

一、宫廷墨华美豪奢的等级观念

宫廷用墨集传统制墨之精华,不仅选材优质,而且工艺水平也堪称上乘、高端。由于封建社会礼仪制度严整,宫廷墨很少流落民间,就目前留下来的御墨和墨谱来看,其墨面图饰造型以大气、富丽和奢华而著称,尤其是御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墨面主题讲究,深受帝王喜爱。贡墨中除去专门供皇室用墨的墨务官,也有民间制墨艺人承担一部分监制以贡给宫廷,极尽耗材与人工,精雕细琢,从玲珑精致的微型墨,到雍容豪奢的大型墨,皆迎合皇室审美品位,凸显皇家气派。五代南唐时期,河北易州制墨艺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迁入徽州后,选用当地的松树油烟,提升了墨的品质,所制贡墨“新安香墨”因质地精良,尤为南唐皇帝李煜喜爱。李煜不仅将徽墨作为贡墨,而且赐予奚超父子为李姓,由此可见徽墨深受朝廷珍爱的程度。再如,北宋皇家墓地出土“东山贡墨”堪称名墨;清乾隆御名“八棱墨”“乾隆御咏花卉图诗墨”等均黑漆处光亮,烁金处贵重,墨质精良古雅,墨面勾勒精致分明,描金处一丝不苟,历经岁月依旧熠熠生辉。

在皇室用墨中,有很多形制是有明显等级特征的。例如,“龙”逐渐成为封建君主的特殊指代,徽墨中就有一种喻示皇权至高无上的龙形墨。像明代程君房“飞龙在天墨”墨面上的金龙形象给人以遒劲有力、威风八面之感,背景以花瓣状的云纹为烘托,整体造型端庄大气;明朝汪文宪“青麟髓墨”呈金色牛舌形,一条飞龙的侧影盘绕,前爪上扬,尽现凌空飞舞之势,该龙圆目如灯,喷云吐雾,龙鳞凹凸有致,龙须根根分明,周围布满喻示吉祥的云龙纹,墨面通体似有雾气环绕,龙须上方有竖排两列阳文楷书印“青麟髓文宪制”;清朝詹正元“国宝墨”呈烁金圆柱体,最上方以阳文楷书落款“超顶烟詹正元制”,墨面中上有绿色阴文楷书“国宝”,下方配金龙戏珠的浅浮雕环绕着文字。

徽墨作为贡墨,其制作技艺之精湛程度经常会超越一般人的想象。例如,明代徽墨名家程君房曾以重金延请丁云鹏、吴廷羽等著名画家参与绘制墨谱,如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程君房“百牛图墨”,整体呈圆饼形,墨稿为丁云鹏亲笔绘制,墨面有约五十头牛,且造型小巧生动,神态饱满各异,墨上有描金阳文小楷“贡墨”二字。其充满想象力的墨稿和精湛刻工相结合的组墨,一时间被徽州墨坊争相效仿,使徽墨工艺一直引领墨业的发展。

《说文》:“墨者,黑也。”徽墨制作精良,历来为宫廷、文人士大夫所青睐。宋人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记载:“墨以产于安徽徽州者为佳。”南唐以来,宫廷用墨中大量贡墨多来自徽州。清代曹素功所制“紫玉光锦墨”得名于康熙,相传康熙得此墨后爱不释手,御赐“紫玉光”之名。安徽博物院藏的“紫玉光墨”(原为宫廷旧藏,一套共十锭),根据其落款“古歙曹素功珍藏”可知是其留于自家欣赏并收藏。这套“紫玉光墨”的墨体烁金,墨质莹润,清新幽香,属于表现家山的风景集锦墨。每锭墨面绘制有齐云山一景,高低不同的山峰,造型各异的树景,山路穿插其间,或有瀑布溪流缠绕,就像一小块墨面上微型精美的“白描”,墨面视野开阔,时有“峰岫峣嶷”之势,又偶尽“云林森眇”之意;背面钤有阳文楷书“紫玉光”和“天都曹素功制”字样。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君主重农观念在徽墨中也时有体现。贡墨墨面图饰中有与农民劳作紧密相关的耕织主题,寄托着农耕社会中君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以农为本”的思想。清代汪近圣“御制耕织图诗墨”以四十七幅农耕小景点缀墨面,布局考究,刻画深入细致,题款精巧雅致。墨面图饰以四季时序为坐标,鸟瞰式地记录了耕织与制衣的劳作过程,图画风格清新淳朴,让人恍如置身广袤农田,或听得唧唧机杼,或视牛羊穿梭阡陌。墨面图文并茂,背面描金楷书记述各节气图景的劳作环节。

与“御制耕织图诗墨”记录耕织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清代胡开文“棉花图”锦墨。“棉花图”原为清人方观承绘制的图谱,后被胡开文制成徽墨进贡宫廷。相较之下“棉花图墨”更注重画面远近以及墨面钤印落款的呼应关系。该套墨共有十六锭,涵盖从棉花最初的种植到后期纺织、上色,直至成为人们日用棉布的十六步制作过程,制棉工序记录翔实,墨面布局严整,且均配有乾隆御题诗一首,以及背面有关制棉工序的小楷文字记录。雕刻者最大程度上再现了乾隆帝作诗时的挥洒之态,御题诗文成为墨面图饰的点睛之笔。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御墨从选材用料到后期的制作工艺,都会优于其他阶层的墨。皇帝个人使用的审美喜好会影响到墨的风格和品质,甚至是关联到个别制墨家族的兴衰,对社会流行的欣赏风尚和审美取向也会有所引导。

二、文人墨中的清远意趣与生命价值追求

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历来为文人所珍爱和激赏。元代学官袁桷在《澄怀录·终南山王老洞碑记》中有记载:“墨菊,其色如墨,古用其汁以书。”以墨菊之墨写文士的风雅、心境、趣味、理想等,本身就是件文雅之事。清代胡天柱制“人磨墨墨磨人”墨为两锭人形圆柱墨,两位神采奕奕的老者面带笑意,均胸前捧墨,捧在胸前的墨中之墨刻有篆书阳文“人磨墨墨磨人”,背面款识“乙酉首夏肖琴甫倩胡开文造”款识。两锭墨中的老者形象,一位浑身烁金,一位本色古朴,脸部表情刻画生动细致,衣纹线条流畅柔和,俨然是与墨香结缘终生的睿智长者形象。

徽墨中的文人用墨经常会有表达文人清雅趣尚的内容。例如,徽墨图饰中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作为意象,易于传递出文人用墨群体的审美品位。徽州学风浓厚,“贾而好儒”的徽商和制墨者们多是有着清高逸趣和审美追求的人,这是从根本上奠定徽墨图饰较其他地区墨一个高品位与格调的基础。

“学而优则仕。”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科举入仕也成为统治者笼络士人的手段,也是读书人实现社会价值、施展政治抱负的主要途径,而这种观念自然也会在文房必备之物墨的墨面上表现出来。在被称为“东南邹鲁”的徽州,反映和寄托“科举入仕”“寒窗苦读”之类内容的图饰,自然会时常体现在徽墨墨面上。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清代“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墨,喻示欲踏上仕途的读书人和这墨上的钤印一样,十年寒窗如石一般普通平凡,但是一旦科举博取功名,那么个人的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社会担当等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如越过高高龙门的鲤鱼冲天化身为龙,如温润浓厚的墨汁与宣纸碰触的瞬间绽开一朵曼妙的花。于是,像主管文运禄位的“文昌官墨”,祝愿学子科举高中的“龙门墨”“五子登科墨”“魁星点斗墨”等,皆以科举制度与俗信为选材背景,从而作为礼品辗转于官场中文人之间,寄托对彼此未来仕途的祝福。

“丘山溪壑、野店村居成为考试出身的士大夫对于荣华富贵、楼台亭阁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1]一般这样的士大夫久经官场,也时常会有出世之念,徽墨图饰中既有对道家自然理念的追寻(“列子御风墨”)、对宦海逍遥的隐喻(“竹林七贤墨”),有对前贤的追慕(“先贤遗风墨”)以及对文采风流的期许(“笔花生梦墨”)。明清时期,由于书画名家参与墨面的绘制,许多徽墨的形象更为生动传神,纹饰线条愈加流畅灵动,可以结合墨面所表达的主题,或春蚕吐丝,或点画自如,描金刷漆之后可以保存久远,即使历经百年,陈墨依旧墨色古雅纯正。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歙县程怡甫制“竹节墨”,一套两锭,分别为竹片与竹竿造型,精巧别致。竹片状墨锭上有天蓝色阴文行楷“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志内无心”,分别以上方一根曲线、下方三根曲线装饰墨面,烘托清风下浮动的水波与远处山景,再点缀两棵小树,可谓笔有限而意无穷,背面阴文篆书“尺木堂造”;另一锭竹竿形制,细长坚挺,竹节分明,有描金草书“终日虚心待风来”与楷书“新安程怡甫监造”。

清代之后,集锦墨盛行,如汪近圣的“西湖名胜图锦墨”、胡国宾的“黄山三十六峰锦墨”“十八学士登瀛洲锦墨”等以名山大川、历史典籍为主题的组合墨,每锭墨既有单独的风景,又规整在一个大致趋同的题材下,体现了儒家倡导读书入世、治世的思想,以及心怀天下的追求和神往造化的趣味。徽墨日新月异的工艺发展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总是让文人墨客倾心,他们或亲自前往定制或收藏。“古墨轻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是一种传统文人特有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似乎那一锭精美的徽墨把玩于手,或研磨于砚,在文士们尽情挥洒中,其情怀、风采便会随着清香的墨色晕化开去,精神境界凸显。

三、墨面图饰中的民间风俗和求吉心理

此处提及的“百姓”与传统书画中的山水一样,“是面对处在小农业生产社会中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2],但至少都是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是,恰恰是平凡却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追求高品质徽墨的底层消费者,也给予历代制墨者以创作的灵感与题材。市井、乡间又以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分化出不同的人群,也是民间常说的“三教九流”,作为一种文化用品中的必备之物,出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诉求,徽墨墨面图饰中亦会涉及这些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由于徽州是宋代朱熹的故里,“程朱理学”中人伦教化风气在这里被倡导和弘扬,加之墨模雕饰受到徽州版画和徽州雕刻的影响,民间徽墨面图饰也会鲜活地反映出社会底层民众的丰富文化内容。徽州民风淳朴,不论经营从商还是务农学徒,均讲究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孝敬长辈,“朱子家训墨”“二十四孝史墨”等收集名人家训、典故,并分类成套,有敦伦促教之意。而以“祝寿”为主题的徽墨似乎为寿礼常备之物。明代方于鲁以西王母赠汉武帝仙桃的传说为背景制“仙桃墨”,该墨外形酷似桃核,中间有略淡暗纹的祥云浅浮雕塑造核心纹理,左边以阳文篆书题写“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右侧阳文镌“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背面记述洪武年间以库藏巨大桃核命宋濂为赋之旧事,墨侧刻有制墨人名讳“方于鲁”。此类以“孝”为主题的徽墨有着特定的出现场合,墨面典雅沉稳,以小楷描金为主详细记录前人典故与祝寿贺文,以块面的描金小字装饰墨面,相较于其他主题徽墨更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感。

在民间用墨中还有很多体现生活愿景和习俗的图饰,如用“桃”“松柏”“龟鹤”“玄鹿”等意象指代益寿延年,祝寿风俗总会有这类元素的出现。其实,徽墨墨面中的“群仙祝寿墨”“南极星翁墨”“龟鹤延年墨”“松柏长青墨”等图饰,墨面形象精美、寓意吉祥。又如,“鱼”“石榴”等在婚嫁生子中有着重要的谐音寓意,于是有“双鱼玦”“同心比翼”“同心合欢”“百子图”“九子歌”“百子榴”[3]等墨。当然,民俗题材不仅限于民间。

徽墨中的图饰还会涉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徽墨除了实用之外,这类多样的墨面装饰,既是一种特殊的记录,也是一种文化信仰的留存。在我国,不论是本土的儒教、道教,还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对国人生活、信仰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与影响。徽墨图饰题材涉及宗教信仰的内容,像“伏羲八卦墨”“太极墨”“尾宿符墨”“斗宿符墨”“大持金刚轮墨”等宗教意味明显的墨面装饰形式。此类墨面基本上以简单的线刻描绘符印,背面有相关宗教故事、传说等说明文字,既有传播信仰之微功,又融驱邪纳福之吉意。

值得一提的是,徽墨中的药墨,有药用价值,也常集药效、绘画、雕刻于一体。《本草纲目》记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制墨家、书法家韦诞就提出药墨的想法,药墨在宋代被用于宫廷和民间,明清时药墨的功效被制墨者进一步发扬,徽州的“药墨”更是琳琅满目,类似“八宝止血药墨”有活血化瘀、清热镇静的功效。此类药墨实用价值远超过欣赏价值,宋代歙县墨家潘谷将此民间“秘方”改良发展,以手工制成“松丸”“狻猊”等形制的药墨,造型相对简朴还有相对防水性,墨面多以文字记录监制墨家名号或入墨的药材成分。除了以名贵药材制墨外,普通药墨也只是方形配以祥云状等吉祥纹样作简单装饰。

结语

针对徽墨不同的应用空间,根据墨谱和实物资料展开探讨,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徽墨图饰价值和神韵的认知。事实上,大多数徽墨不仅造型精美,墨面图饰更是题材丰富。整体来看,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对于徽墨而言,其应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确有审美趣尚之别,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和图饰设计方面,都能见出其应用和形制等方面的等级差异。作为文房必备之物,徽墨工艺繁杂,那些墨面图饰上凝聚着历代制墨艺人的智慧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徽墨墨面的图饰和文字,拓展了墨文化的表现空间,承载了中国传统等级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理想、志趣和愿景,为徽墨传承者的图饰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更为徽墨收藏者和研究者留下了极富文化情趣的研究空间。(项目基金:安徽省哲学社科项目《非遗视角下徽墨工艺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5D145;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

[1]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72.

[2]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77.

[3]程大约.程氏墨苑:卷一[M].合肥:黄山书社,2009:10.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制墨徽墨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坠星
墨:我的历史黑不溜丢
虹关何处落徽墨
潘悦艺术作品
师徒互撕 撕出两部经典
师徒互撕 撕出两部经典
五里亭外墨烟张
项颂钟情徽墨溢清香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徽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