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壁画现状转换新技法运用
——传统壁画材料对中国画保存的作用
2017-02-13张导曦
张导曦
中国传统壁画现状转换新技法运用
——传统壁画材料对中国画保存的作用
张导曦
从美术的专业角度看,中国传统壁画产生出古老沧桑的肌理,迸发出强烈的厚重美感,造就出顽强的生命印迹,孕育出与其当初不同的感染力,有了比曾经更加让世人惊叹的画面感。通过传统壁画中矿物质材料和金属箔的运用,转换而形成了新的“叠色法”和“斑驳感”之技法,为我所用。
传统壁画现状;转换新技法;矿物质材料;中国画保存
中国传统壁画因宗教而逐渐发展起来,因信仰而广泛传播并延续。现今保存较完好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享有世界艺术宝库美誉的敦煌石窟壁画、麦积山石窟壁画以及山西道教的永乐宫壁画等,无不震撼着我们。壁画的宏伟气势,能工巧匠的技能及艳丽饱和的色彩,让今天的我们流连往返,叹为观止。
就敦煌石窟壁画而言,其表现方法、技法特点多为勾勒填彩,晕染描画,沥粉贴金,从而造就出一种富丽感。历代石窟壁画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变幻,饱受地震风雨的侵蚀以及多次人为的盗损破坏,导致个别材料色彩的氧化异变,壁面上出现班驳脱落,已与完成之面貌的视觉效果大不相同,甚为可惜。然而,并没有失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反而带来一个新的美感呈现和视觉享受。从美术专业的角度看,壁画产生出古老沧桑的肌理,迸发出强烈的厚重美感,造就出顽强的生命印迹,孕育出与其当初不同的感染力,有了比曾经更加让世人惊叹,或许比初生更加打动你我。壁画能保存下来,除了人为的保护,有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壁画大都使用了天然矿物质颜料和金属箔。这些绘画材料的稳定性,对壁画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敦煌石窟壁画也成为传统矿物质颜色、金属颜色展现其魅力的艺术殿堂,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所以敦煌石窟壁画艺术被称为是中国绘画材料的博物馆,也是佛教美术的教科书。
当然,再怎样好的材料,再怎样好的保护,经历千百年的春雨秋风,酷暑寒冬的摧残,壁面上也生出斑驳脱落,透露出层层底色,甚至可以观看到被后代覆盖掉的前人壁画作品。这种重叠斑驳的痕迹,正向观者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及厚重。对我们现时代的艺术追求者来说,更是一种残缺美的享受和历史厚重感的震撼。因此,中国的高等美术学府开设了传统绘画的摹写课程和古代艺术考察课程,每届学生都会亲临现场面壁观摩学习。临摹都是对壁画的现状而作,考察论文均对现状观感而为。无数次对中国传统石窟壁画、墓室壁画、庙宇寺观壁画、唐卡及各大博物馆的传统工笔重彩画的考察学习和观摩调研,更加充实了我们多年来对传统壁画、重彩画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完善。每每当自己立于壁画群里,震撼力是有增无减,次次都有新收获。在研究传统壁画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仅仅被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材料吸引,特别是被它的斑驳感和久远的厚重感震撼,从而迸发出推动和发展重彩画,必须在绘画的语言上有所创新,表现手法上有所创建,要加强个性化的色彩语言。为此,我将对传统壁画现状的研究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及新的色彩表现形式作为己任,借鉴传统壁画中历史久远而形成的厚重来充实、革新长久不变的中国工笔重彩画的“三矾九染”的表现手法和“随类赋彩”的色彩观。我将壁画中的斑驳厚重感转换成一种新的表现技法融入我的创作之中,强调传统壁画中矿物质材料和金属箔的运用,追求多层叠色的技巧,形成了“叠色法”和“斑驳感”。这种表现方法和使用技巧在传统绘画里是不存在的,而我们的作品表现则加强了绘画的丰富性和厚重感,强化了“重彩”的特性。这也是多年来自己数十次考察全国各地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道观庙宇壁画、岩画、博物馆藏画的感悟,从传统绘画中吸取养分,融入新材料的运用,探索研究而呈现出来的重彩画表现方法,并展现出既个别又独特的绘画语言。
借鉴传统,取传统绘画精华发展当代中国重彩画的色彩语言,已经是众多画者不断追求,逐渐强化个人绘画语言的目标,也是当代重彩画发展的重要形式语言之一。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唐勇力善于吸取敦煌壁画中因年代久远而脱落的斑驳感,而形成了新的表现手法“脱落法”,用少胶或无胶调和颜色在画面上厚涂,待其干后让其剥落,表现壁画自然脱落及历史厚重之风貌,加强了画面的新意画趣,将当代人物画融入其中,突出了其个性化绘画语言,强化了其重彩画的丰富性和厚重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当年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刘宇廉来日本后的绘画作品,他也曾运用重色形成重彩的斑驳,来表现出厚重的画面视觉效果,在日本也崭露头角。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吸收养分,从传统壁画的沧桑和材料中发现美。通过对传统壁画现状的借鉴,运用到当代重彩画的表现手法之中,形成新的色彩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绘画技巧,突破了工笔重彩画长久不变的样式和表现手法,造就出新的视觉感染力。斑驳的墙壁效果形成的“叠色法”“脱落法”的产生,丰富了当代重彩画的表现技巧,强化了重彩画的“重彩”特质,加之新材料的出现,当代重彩画已经跳出了传统单一的色彩观。
如今,重彩画已不仅仅局限工笔重彩画,它已经走向多元,重彩画、岩彩画逐渐加强了色彩的感染力,注重画面的写意性和厚重感。无论从表现技巧、色彩处理上还是在材料运用、形式语言上,已随时代而转换到当代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外来文化、艺术思潮和各类艺术形式的涌入,长期禁锢的传统思想被打破,涌现出新型观念的多元、艺术风格的多样、表现技巧上的多变,形成了当代重彩画兴盛繁荣的新面貌。
传统壁画中出现的这种非笔墨的肌理,造就了新的表现技法,既是继承又是创新。许多当代重彩画的技法研究和创新手法,是从中国传统绘画、民间美术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是一种回归,也是民族审美意识所制,是不可割裂的关系。
不仅中国的画家如此,当代日本画坛的多位巨匠都多次表示他们的日本画的母体是中国传统绘画。
我的导师加山又造先生多次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他创作了数幅大型中国祁连山雪景的屏风画,创作文章说明他吸收了中国北宋山水画的精髓甚至有数幅仿北宋山水画作品。当时留学的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的成名作《佛教传来》就是从敦煌壁画中借鉴而来的。因此,他特别迷恋中国的敦煌石窟艺术,一生中,数十次来丝绸之路,为敦煌艺术的修复和保护,争取到日本政府提供的大量资金财力,还分批邀请敦煌艺术研究院的画家到日本留学,了解掌握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矿物质颜料、金属箔的表现方法与技巧。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所在,它打动、感染着世界,不愧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今,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早已突破了过去的仅八大美术学院,全国除了少数军事院校和医科大学、体育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外,各类综合性大学的美术(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日臻繁荣。随着中国绘画倍受重视,也引来世界各国对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画情有独钟。甚至有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画,这不得不为中国画的繁荣而高兴。作为全国八大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教师来说,在高兴之余又为中国画作品的收藏及保存而担忧、质疑。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中国画材料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多被化学材料所代替,因其经济、价廉而使用便利。然而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尽人意。其一是因化学材料有其不稳定性,易产生化学反应或氧化变色,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色彩也随之变化。二是化学材料有一定的腐蚀性,这也是中国绘画长久保存的大敌。这些价廉的绘画材料,对中小学生和爱好者来说,仅仅是兴趣而已当无关紧要。但是,对中国的高等美术学府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一个时代名人大家的优秀作品的保存和收藏而言,的确至关重要。
这些都说明绘画材料的优劣带来的保存问题,对当代中国画长久保存的疑惑点在于不少现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有画面产生色彩的色变、脱落乃至面目全非。为探究当代中国画保存的不利现状,我们了解和走访了部分中国画家,针对一些现当代知名中国画家的作品(包括工笔重彩画和写意画)进行了调研,有些作品完成时间并不久远,但是已经出现色彩变暗或变淡现象,有的已经出现裂纹而剥落,特别是与含铅和含汞的颜色混用,其画面会很快变色、变暗,与当初形同两样。从而损坏了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加之因保护不当,失去部分应有的艺术价值,且难以修复还原。区区数年或者几十年的光景,连画家自己也不敢相信。有些作品虽然出自于名人大家之手,值得收藏家高价珍藏。但是,由于画家们忽略了绘画材料,什么颜料使用方便就随手拈来。收藏家也只知其一——名家的作品会逐渐增值,选择有升值空间的作品收藏,而不知其二——这些作品因为绘画材料等原因,会根据时间的变迁,日月的交替,作品向不好的方向变化而贬值。加上收藏的方法不当,价值每旷愈下。如此下去,不难想到,现当代的中国画作品因低廉的化学颜色能否较好地保存下来,已经迫在眉睫。难道又要让国家来修复吗?如此这样,我们的保护工作将会永远走在后面,永远是修复和保护。这恰恰体现了目前中国画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薄弱,也就是说,它体现了中国画在结构体系上的不完整性。一个相对完整的状态,所需要的不仅是坚实的艺术创作队伍,更重要的是新材料的研发和保存理念的培养。
为什么古老的岩画、壁画可以保存上千年而历久弥新?为什么当代日本画尤其重视在颜料的材质上的探索?相比之下,传统的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因材料的优势,即使再过千年仍然鲜艳如初而流芳百世。不难看出,传统矿物质颜色和金属颜色的使用能使我们的作品青春永驻。
因此,谈到中国画的保存问题,首先要提高艺术家、收藏家等在意识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关注艺术品保存周期的问题。其次是需要解决材质上的继承和革新问题,从中国画材质革命探讨当代中国画的保存和发展。当代中国画能长久保存不仅体现了中国画艺术作品本身价值,也是其升值潜力的基础,这将造福后代,使现有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而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中国绘画,其本身的创新和发展实际上更是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持久影响力的体现。
与博物馆里收藏保护传统的作品不同,中国画长久保存,主要针对当代中国画的长久保存出现的问题,在于作品前期基础构件的牢固进行分析研究。如同建高楼一样,地基是大楼的重要基础,它的牢固是该大楼寿命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将从中国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入手,一方面从传统绘画作品中,对未出现自然变化与已经出现自然变化的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研究,寻找其根源,究其原因,是材料本身不稳定而氧化的原因还是材料与材料相互起反应的原因,是自然产生变化还是人为损坏的,如此相类似问题的调研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汉唐以来吸收中国画方式方法和材料研制的日本绘画中寻找一些经验,是能够对中国当代绘画的保存问题起到借鉴作用的。这也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并且掌握各类绘画材料知识所感悟到的。
出现损坏可以修复,岂不知对绘画的修复是何等难。虽然表面上修复好了,其实内在的、深层的材料还在变化,难道不停地一次次反反复复去修复?修复了唐、宋、元、明、清的作品,又要修复20世纪、21世纪的绘画作品。那些收藏家本打算等到若干年后,出手他们现在收藏的名人名作,可是,还没有等到那时,作品已经面目全非了,不但没有增值,反而贬值。如此这样,还不如未雨绸缪,事前注重作品的长久保存岂不是更好?也是我今天再次提出来中国绘画材料的重要性。
近二十年来,由于传统颜料的拓展,新的绘画媒材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法的探索,多角度、多层面、多种艺术取向的交融互渗,给现代重彩画带来了新的风貌。 我们对绘画材料的重视和研究,已经在部分美术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实践。先后有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建立了重彩画、岩彩画研究所、工作室,全国重彩画、岩彩画的高研班也在不断兴起。因此,中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不忽略对绘画材料的教学,学生对颜色的选择、认识尤为重视。通过材料探索实验教学,从而将中国画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运用,掌握了这类绘画材料的特性,在创作中,形成了当代重彩画的新的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绘画技巧,突破了工笔重彩画长久不变的样式和表现手法,也证实了这类材料对中国画的长期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对当代重彩画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对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材料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根据。
张导曦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
G642
A
1009-4016(2017)02-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