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草书书写速度的要素探讨
2017-02-13■张敏
■张 敏
影响草书书写速度的要素探讨
■张 敏
一、草书书写速度的争议
每个学习草书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草书书写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说快的可以有一堆的理由,说慢的也可以有一堆的理由。草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龙飞凤舞,动词飞和舞都是自然能让人和快速的运动产生联想的词语,所以草书自然书写速度是快的。
且有古人的诗句为证:“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1]这里的三五声应该不是狼嚎似的悠长的叫声吧,而是激情豪迈的叫声,在这个叫声里就完成了满壁的字的书写。千万字虽有修饰的成分在其中,但满壁绝对不会是几个字,所以这里的快是有历史的场景的。主张慢者,也有其道理,因为对笔墨的功夫掌握不好的人,字一快自然墨是不能吃进宣纸里的,就产生了墨浮于纸的现象。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且一般学习草书的人都不能一下子迈过这个坎,于是乎我们就听到无数的大师谆谆告诫后来者,草书要慢一些,慢一些。快慢之争将初学者引入了迷宫,快乎或慢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社会上已然形成的教学定势是学书先学楷,其实这个指导思想的深层逻辑也是来源于要先慢下来。楷书的书写是不能快的,在练楷书的过程中磨掉自己的激情部分,让书写的速度慢下来。其实这种方法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书法发展的历史上,楷书是在唐代才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稍后于草书的。那么自然第一个问题就是古人是怎么练习草书的,显然由楷书的慢导致草书的慢这个逻辑就有先天的不足,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学书是否一定要从楷书学习的争论,但结果不了了之,后期又变成从楷书开始学习这样一边倒的潮流。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楷书久了的人,很难放开去写草书,或是写的草书较为拘谨,像章草那样的章法和结构还能掌握,但像今草和大草那样的字体、笔法和章法就很难去把握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楷书和草书还是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思维定势。书谱云:“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2]说的也是每个人只会在一个方面专精,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人的思维定势的制约。
可是由快而导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字迹潦草,墨浮于纸,笔画泄气以致软弱无力。尤其对于书法造诣不深的人,这几乎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可以在各种场合看到这样的书法作品,该驻笔的地方没有驻笔,以至于满纸滑动的线条,使人的眼睛不能停留,全无阅读草书时的情绪起伏跌宕,完全丧失了草书的情感。
这样的两种主张旗鼓相当,彼此很难说服对方。我认为,草书有自己的方法,既不是单纯地快,也不是单纯地慢,而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且有它自己的一套笔法和章法,才形成了独特的草书艺术。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3]真是楷的前身,这也说明草书自身具有特定的体系。草书的快和慢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考量,从单字的坚实程度来说需要慢笔,从笔势的生成来说又不能慢,所以行笔的过程需要张弛有度,才能充分展示草书的张力感。
二、草书速度快慢
草书绝对不是单纯地快和单纯地慢,单看到任何一点都只是盲人摸象。总体来说草书的书写速度是快的,这个快是从总体速度上而言,从上述的“满壁纵横千万字”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书谱云:“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4]这些对字的描述都是和草书的快速用笔相关联的,无快不能成此势,所以他们是对草书的形态做的描述。
书谱云:“虽篆隶章草,功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四种字体,各有功用,各有美的方法。但还“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5]这四种境界都是用不同速度的书写体现出来的。以上这些都说明草书是快慢结合的产物,绝非单纯地快和慢。因为草书的审美具有形而上的意义,需要一定的审美意趣的人才能感悟,所以造成了很多普通人的误解,误以为草书就是一路狂奔地潦草。因为中国的艺术门类中的审美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可以用歌唱来做个比喻,每首歌都有过门,起伏和高潮阶段,如果将一首歌唱的音量大小一样,就缺乏了美感,变成了直嗓子了。而美正是韵含在这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和委婉之中。这是音乐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了这样的对比,音乐才呈现出美。书法也是一样,草书的美孕育在一切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这些矛盾如枯润、快慢、方圆、大小和连带之中,而制造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运笔的快和慢。失去了这些就无法制造矛盾,没有矛盾也就没有统一,也就没有了产生美的基础,草书的美也将不复存在。另外人们在书写草书时,也会因书写的内容的感染而产生情绪的起伏,这个情绪的起伏也会反应在手上,使得行笔的速度产生快慢的差异。总之,快慢的张驰有度是草书美的基础,单独地强调一个方面将使草书失去审美的基础。
三、书写的空间结构制约了单纯的快或单纯的慢
中国书法通过一个特殊的途径把所有的空间组织成一个整体。[6]有些时候人们将中国书法描述成是用线条来分割平面空间,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划分有一定的道理。邱振中先生把书法的空间划分为字内空间、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行间空间是由我们的视觉审美来调节的,可以和书写的速度不关联,但字间空间就需要用用笔的速度来表达关联性,常用的表达方法就是牵丝映带和笔断意连。牵丝和映带的书写一定是要快的,唯快才能产生动势,才能产生牵丝,才能将上下字之间产生有关联的感觉。在笔断意连的方式中,笔断处的锋也一定是快速的提笔产生的锐利的锋以造成空中行笔的意象。这两种方式都是在牵丝的起点或笔断的时候快速发力形成的结果,这个速度一般而言是比在字内书写的速度稍快,所以构成了书写过程的快慢对比。字内空间也是一样,单纯的慢速就是描字,与书写的感觉完全不符,由于缺少快速抢锋的动作,字不能形成一定的势,自然就无法表现出字的韵味,线条的动态感也无从表现。缺乏了这样表现力的字也是呆板的字,与书法的定义相去甚远。所以即使在字内空间的营造上我们也是要有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一个单字的韵味以便构筑一个有韵味的字形结构。这方面的比较可以很容易从清代的馆阁体和一般的行书体的比较得出判断。
四、书写的速度受到人的心理和物理结构的制约
书写是一个人情绪外泄的一个渠道,最著名的《兰亭序》和《祭侄稿》帖都是在情绪轩昂的时候留下的印记,它准确地记载了书写者当时的心情。后世的阅读着能够从存留的印记中在心里复现出当年书写者的情绪,这也是艺术品很重要的移情性特征,所以书法艺术品要想成为艺术品必须具备这样的特质。换句话说一个作品要想成为好的艺术品,它必须是与情绪结合的作品,所以作品肯定带有人的心理情绪的起伏。另一方面,人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书写是非常精巧的活动,它受到人的生理特征的影响和人的自身的物理结构的影响,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世人的书写千人千面,即使是书法高手在临摹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相同,而只能做到相似。其中蕴含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书写会带有主观的情绪因素和受自身物理特征的制约,其中情感因素又无法像物理特征那样可以度量。无法度量的东西要想准确复制就十分的困难,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在鉴定前人作品时所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曾经有过临习《祭侄稿》帖的体验,从字体上来看自我感觉是临得很像的,但别人告诉我看不出悲愤的味道。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临帖时没有充分体验颜真卿当年听到兄侄同为国家阵亡的那种悲愤的情感,所以临帖只注重了笔型特征而没有注入情感的因素。人的情感、情绪本身十分微妙且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在变化的一个东西,要想维持一个恒定不变的情绪也是不易的,所以严格地说我们是要控制书写时情绪的起伏变化符合我想要表达的作品的意味,造成作品意味的正在于这些由于情绪影响的快慢的变化之中,不可能单纯地快或慢。书法史上常常提到的书为心声其内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我们说从人的主观书写的制约性和对艺术品的要求两方面来看,书写中快慢间杂而带来的书法面目的变化是艺术品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书写草书时就要将这样的情感起伏加以疏导和充分表现,方能成就一件好的草书作品。
五、结论
草书的书写速度是产生草书美的基础,没有了速度的变化就没有草书的美,或是将草书的美单调化了。学写草书的人需要仔细研读墨迹本的法帖,仔细揣摩其中的奥秘。由于古代的很多法帖都是以刻本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在这些刻本中,由于复制的过程是一次成型的,所以笔画中的速度感会消失。而这种没有了速度感的法帖是会误导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或许要浪费很多年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蕴含有书写速度的变化而形成的笔法的意味。
注释:
[1]怀素上人草书歌,唐代窦冀
[2]书谱唐代孙过庭
[3]书谱唐代孙过庭
[4]书谱唐代孙过庭
[5]书谱唐代孙过庭
[6]书法邱振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