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①

2017-02-13汪黎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影响力评估指标

汪黎黎(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①

汪黎黎(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电影影响力是指一部公映的银幕电影及其传播对受众、社会、文化、艺术等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力,它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价值。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电影影响力评估体系可以为中国电影生态的优化提供专业智库的支持,为中国电影的创作与生产提供科学的引导。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至少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组指标。纵向指标主要包括映前影响力指数、映中影响力指数、映后影响力指数等,纵向指标构成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变化模型”,通过归纳不同模型的类型及特征,可以评价电影在时间轴上影响力的大小。横向指标评估电影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小,主要包括经济影响力指数、政治影响力指数、受众影响力指数、文化影响力指数、艺术影响力指数、技术影响力指数等。

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何谓电影影响力

影响力,顾名思义就是一物对其他一些事物正面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主要通过以下因素来考量:第一,作用力辐射范围的大小,这个范围主要包括地域、人数、社会领域等;第二,作用力持续时间的长短;第三,作用力的深度,即其他事物受影响后所产生的变化大小等。

电影影响力是指一部公映的银幕电影及其传播对受众、社会、文化、艺术等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力。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影响力的评估变得更为复杂。首先,电影既是产业,又是文化,还是艺术,那么,它所影响的领域至少包括经济领域、文化领域、艺术审美领域,更微观的还包括视觉心理学等领域,评估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力各有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之间还时时发生冲突,如“烂片”高票房现象就是文化、艺术审美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的冲突。其次,电影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影响力的发挥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如对一部电影的影响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体报道、国内电影评奖等,不少都操控在主流话语系统之中。在这种制约下,如何对一部电影的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估是一个难题。第三,电影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还担负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国际影响力”显然是电影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是一个涉及到跨文化传播的复杂命题。第四,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电影的传播生态发生裂变,电影观看早已走出影院,朝着“多屏”、“跨屏”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衍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而这其中,日趋多元化、密集性的网络评分、网络影评等已构成当今电影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由此我们发现,电影的影响力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价值。首先它是由复杂多样的因素构成,且各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电影的影响力,如票房和网络口碑、媒体报道和票房等等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其次,电影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的价值体系,如有些电影虽然可能会在上映期间获得一时的轰动,但随后影响力会迅速减退,而有些电影的影响力则有可能“细水长流”历久弥新。

电影影响力有一系列外在表征,最直观的如票房、网络评分、专业影评、获奖等等,这些硬性的数据、资料在评价电影影响力的时候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决定电影影响力大小的还有一系列的内在因素,涉及电影本体的艺术性、技术性,以及涉及电影生态的文化语境、受众等,这些因素也应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二、有关电影影响力评估的主要论述

现有的研究基本没有关于电影影响力评估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论述,基本只是涉及电影影响力或电影评价的一个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文化影响力、电影品牌影响力、电影国际竞争力、电影网络评分等问题之上,且前三者基本都是立足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视角,将电影视作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试图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出谋划策。如周斌的《不断增强华语电影的文化影响力》[1];沈鲁、姜娜《华语电影品牌建设及其影响力》[2];李晓灵、王晓梅《软实力竞争浪潮下的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体系及其因素分析》[3]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软实力竞争浪潮下的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体系及其因素分析》一文中,作者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体系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大系统,软实力是“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中的不可量化因素,是与电影艺术创作相关的综合因素的结合”,硬实力“凸现的是电影的商品特征,将其作为一种可以用数据量化的产业来评估”[3],这种划分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启发。聂伟、张洪牧宇的《“互联网 +”语境下电影评价机制研究——以国内主流电影评分网站为例》[4]一文选择格瓦拉电影网、时光网与豆瓣电影等国内三家较具代表性的电影评分网站,分别归纳其市场导向型、类专业型和图型索引型的评分特征,进而提出中国电影评分网站专业化发展的展望。此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影新的评价形式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较具前沿性,网络评分也是该文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李亦中在《我国电影评价系统初探》与《中国电影评价的五大气场》两篇文章中对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他认为,中国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尺,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制片生产、法规审查、发行宣传、放映营运、评论评奖等范畴,是一个多元的、互动的、充满张力的评价系统,包含意识形态、市场运作、媒体导向、受众趣味、艺术审美等错综复杂的合力因素”[5],进而分别从评价主体、评价导向、评价载体、评价环节等角度总结了我国当前电影评价体系的现状。但这两篇文章以现状描述为主,并未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性的建议。且文中所涉及的“评价系统”较为笼统,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电影评价主体目的各异的评价行为,而本课题所要建立的“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估体系”是站在一个客观、中立、权威的第三方立场之上的。

此外,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电影评估的“双路径”即艺术与商业以及两者的关系之上。Morris B. Holbrook和Michela Addis的《电影产业中的艺术成就与经济收益:双路径模型》一文认为:“衡量一部电影艺术成就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而经济效益则直接取决于包括票房等在内的商业成绩。前者和专业影评人与普通消费者的评价有关,直接表现是能否得到电影业内的各项大奖,而后者则取决于观众的关注度、口碑和网站点击率等因素,与影片的推介度和知名度有直接关系,表现在其票房收入和影碟出租收入上。这两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6]。西蒙顿的《电影成功的标准以及预测:电影产业中的艺术和商业》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三个评判影片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进行了考察,分别是“关键性评价(包括上映早期和下线之后的影评)”、“财务业绩(包括首映周票房以及总票房表现)”和“电影奖项(包括戏剧类、视觉类、技术类以及音乐类的奖项)”[7],并提出了将艺术心理学引入电影评价的建议,对本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综上所述,现有对电影影响力的研究系统性较为欠缺,这同现有的电影评价零散、孤立、庞杂的现状一脉相承。由于评价主体立场、评价目的等迥异,导致评价标准千差万别,评价结果大相径庭、矛盾重重,集中体现在艺术和商业的标准(叫好与叫座)之间、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娱乐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混乱既使电影消费者莫衷一是,又易导致电影生产者迷失方向,不利于中国电影生态的良性发展,因此,中国电影亟需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客观、全面的影响力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应站在独立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方立场上,从电影的“综合影响力”层面为中国电影作品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估,为中国电影生态的优化提供专业智库的支持,为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消费提供科学的引导,为提升中国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综合实力献计献策。

三、影响力评估指标的构成

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四个子体系,一是评价主体体系,即参与评价的主体类别及构成比例等,评价主体体系的建构决定了评价的立场问题;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即指标构成、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各指标的权重等;三是评价方法体系,即采用哪些方法获取各项评价指标的结果;四是评价结果分析应用体系,包括数据分析、资料整合、结果的应用等。总之,中国电影影响力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下文旨在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构成因素进行初步的探索。上文指出,电影影响力是一种动态、多元的价值,“动态”是一个纵向上的概念,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大小不是恒定的,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多元”是一个横向上的概念,电影影响力涉及不同空间、不同领域内的影响力。因此,电影影响力评估指标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系统。

(一)纵向(时间轴上)影响力模型

纵向影响力模型主要考察一部电影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由映前、映中、映后三个指标构成,通过这三个指标的分值高低及其走向,可以描绘出一部电影的“纵向影响力变化模型”。通过归纳不同模型的类型及特征,可以对电影的纵向影响力进行评估。如影响力“高开低走”的电影可能因为宣传造势或话题性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影响力,但很快影响力指数迅速下降,甚至归零,这样的电影虽然在某一时间点上影响力指数很高,但综合来看,它无法归入到高影响力的电影行列;相反,有的电影在短时间内并没有积聚较高的影响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影响力走势平稳,甚至不降反升,那么这部电影在纵向上仍可视为具有高影响力。归属于同一类纵向影响力模型的电影可能在诸多方面存在共性,这也能为研究电影影响力的内在规律提供参考。

纵向影响力模型主要由三个指数构成,分别是:

1.映前影响力指数。即考察电影在上映前的影响力大小,在电影未公映前,其影响力的来源主要是前期宣传、媒体导向及影片外在对观众的吸引力等。因此,衡量这一指数的关键性指标主要有:

a、主创知名度,包括演员、导演等的知名度大小,也就是明星效应的强弱,这与观众是否选择去看这部电影有较大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上,可将其归入不同的知名度等级。

b、前期宣传力度,包括传统媒体上的报道数量;新媒体(如微博、微信、BBS等)上的更新频率、关注量、点击量、评论量;前期宣传活动(如点映会、见面会等)的数量;预告片的点击量、评论量等。

c、观众期待值,在豆瓣网、时光网等主流电影评分网站都有观众对即将上映的影片的期待值评分,搜集综合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一部影片的观众期待值。

2.映中影响力指数。即考察一部电影在公映期内的影响力大小,这是电影与市场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这一时期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票房数据来显现。除此以外,还包括各平台的影片评价等。衡量映中影响力指数的指标主要有:

a、票房,包括首日票房、7日票房、总票房等。

b、映中网络评分,由影片公映期间豆瓣网、时光网、猫眼电影等主流电影评分网站的影片评分的平均值构成。

c、映中专业影评,由在影片公映期间发表在各大媒体上的、由专业人士所采写的影评的数量、评价倾向等构成。

d、映中观众评价,主要包括各主流电影网站上发表的由非专业人士采写的影评、短评的数量及评价倾向性。

3.映后影响力指数。即用以评估电影公映结束后的后续影响力,这是纵向影响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电影影响力之深度的集中体现。一部电影能够在公映结束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在业内、观众、社会等范围产生影响,说明它在艺术、文化、社会意义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拥有过人之处,经典电影的影响力正是通过时间长河来检验的。映后影响力的监测可根据影片实际,持续不同的时间周期,如一月后、三月后、半年后、一年后,对某些影响较深远的电影甚至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衡量映后影响力指数的指标主要有:

a、网络点击量,指影片公映结束后转为线上发布后,其视频内容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总和。

b、后续影评,指影片公映结束后在各大媒体、专业期刊、主流电影网站发表的专业及非专业的影评数量、综合评价倾向。

c、电影节获奖情况,指影片在国内外主流电影节的获奖,可按电影节的知名度、专业性、影响力等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获奖分值。

d、各大电影网站排行榜入选情况,可按电影网站的知名度、专业性、影响力等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入选分值。

(二)横向影响力指标体系

电影影响力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电影的影响力是发生在多个领域与范畴之中的。所谓横向影响力,就是指一部影片在不同社会领域及不同社会空间中的综合影响力。对横向影响力的评估,首先要评估其在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影响力指数,然后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出综合的横向影响力。构成电影横向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指数主要有:

1.经济影响力指数。电影作为一种投资大、周期长的文化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流通规律和资本的良性运行,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电影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影的经济影响力指数主要由其盈亏情况决定,计算一部电影盈亏情况的主要数据有:

a、投资总规模;

b、票房;

c、版权收益等。

2.政治影响力指数。电影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由来已久,在现有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中,以影片的政治影响力为主要考量对象的政府立场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主流地位。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步放开,电影评价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媒体、受众、市场评价的话语权日益高涨,且与政府评价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本研究认为,政府立场的评价主要反映的是电影的政治影响力,它是电影横向影响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因此在横向影响力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不宜过高。评估政治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

a、政府评奖的获奖情况;

b、政府推介;

c、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的报道量。

3.受众影响力指数。这一指数主要评估受众对电影的满意度和电影对受众的影响力。票房虽然能够显示受众市场的大小,但无法呈现受众对电影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国内外众多研究都表明,票房和满意度之间没有正相关。而受众对电影的满意度、对电影评价的倾向性等才能真正体现电影对受众的影响力大小。评估受众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

a、观众满意度。抽样问卷调查。

b、主流电影网站的网络评分。

c、主流电影网站网络影评的数量及评价倾向。

4.文化影响力指数。文化影响力主要评估电影在空间范围内的辐射力大小,包括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辐射力。评估指标主要有:

a、境外上映的空间范围(亚洲、欧美、其他地区);

b、国外票房;

c、国际电影节获奖;

d、国际媒体报道的数量与评价倾向。

5.艺术影响力指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电影影响力最本质的来源应该是电影本体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因此,电影的艺术影响力至关重要。艺术影响力指数的评估主体是电影专业人士,通过对电影本体艺术性的各项指标打分,按不同的权重计算出艺术影响力指数。其中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

a、主题意蕴;

b、剧本;

c、导演;

d、表演;

e、音乐等。

6.技术影响力指数。电影对技术的依赖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门艺术,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电影与技术的关系又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因此电影的技术影响力也应成为横向影响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估技术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

a、视觉效果;

b、CG、VR等最新技术的采用情况等。

以上内容试图对电影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进行初步的探索,其中各指标的权重、采集方法等细节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周斌.不断增强华语电影的文化影响力[J].电影新作,2013(5).

[2]沈鲁,姜娜.华语电影品牌建设及其影响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1(4).

[3]李晓灵,王晓梅.软实力竞争浪潮下的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体系及其因素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6).

[4]聂伟,张洪牧宇.“互联网 +”语境下电影评价机制研究——以国内主流电影评分网站为例[J].当代电影,2016(4).

[5]李亦中.我国电影评价系统初探[J].当代电影,2005(6).

[6]Morris B. Holbrook,Michela Addis.电影产业中的艺术成就与经济收益:双路径模型[J].文化艺术研究,2010(3).

[7]西蒙顿.电影成功的标准以及预测:电影产业中的艺术和商业[J].世界电影,2015(4).

(责任编辑:李小戈)

J902;J905

A

1008-9667(2017)02-0056-04

2017-04-13

汪黎黎(1981— ),女,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① 本文为紫金文创研究院项目《影视作品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TSYZ20160701)阶段性成果;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项目“戏剧与影视学”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影响力评估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评估依据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