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纲要

2017-02-13陈惊天

21世纪 2017年1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特色

文/陈惊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纲要

文/陈惊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命题和新观点的理论系统。新时代系统研究、学习和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于法律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节点,系统研究、学习和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每一个法律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了深刻地理解中央精神,进而为法治实践贡献薄力,笔者经过努力学习、梳理和研究,在此抛砖引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总结为:一个目标、两个基础、三个工程、四个系统、五个体系、六个思维、一条主线。

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均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背景下,在法治领域,这个目标实际上就可以解读为要博采古今要旨,借鉴中外精髓,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法治话语权,实现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在笔者看来,全面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是系统梳理中国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理念、基本制度等,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这是提升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实现中华法系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二是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入思考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吸纳中华法系关于国家法与社会法的合理架构与内在精髓,继承优良传统,体现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智慧。而这两个方面工作的推进,都需要我们回归中华法文化,从中汲取本土化的营养与精华。正如张晋藩教授所言:“中华法系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华法文化的优越性及其世界影响的集中体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法系,从中提炼出超越时空的法律思维、法律理论以及立法、司法的原则与制度、法治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地总结中华法系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并且找到其与当代法治的契合点,使其有机地融入现实的法制建设中来。”

两个基础

两个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现代,民主法治化已是无法逆转之历史潮流。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主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化,坚持宪法法律权威,是现代国家强盛的制度之基。笔者认为,引领世界民主法治现代化历史进程者,主导世界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政治法律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归根到底是为政治服务的。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203次,人民主线贯穿始终,充分彰显出党的人民情怀,显示出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十九大报告同时强调,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三个工程

三个工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目标是实现法治政府。在建成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的同时,形成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从2020年开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期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当时的法治政府建设实际,于2015年12月份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当中有一句话,“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结合报告关于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相关表述,笔者认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十九大报告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四个系统

四个系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前提。科学立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核心是解决我们的法律如何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问题,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要求,确保尽快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严格的前提是公平。公平执法一直是我们对政府执法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要严格公平地履行执法程序。实践中的“选择性执法”等问题备受诟病,公平执法、严格执法直接关涉党中央关于法治政府基本建设的目标实现问题。公正司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民守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形成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同时要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带头依法办事。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依法办事,没有任何组织与个人拥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五个体系

五个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一个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规范体系没有得到贯彻实施,都等于空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历史背景下,法治实施必然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法治监督就是要建构完善的监督体系,来确保法治战略得到正确的实施。尤其是要抓住关键少数,监督领导干部是否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是否依法办事,是否有违法行为,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离不开人、财、物的保障。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例,司法保障的问题就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支伟大的队伍。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就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六个思维

六个思维:恪守规则、公平正义、正当程序、权利保障、权力限制、坚守底限。法治就是规则之治。宪法就是国家最高的规则,法律就是国家最大的规则体系。在党内,党章就是最高的规则,党内法规就是最大的规则体系。恪守规则的思维,是指要形成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没有这个思维,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思维关乎人性与良心,关乎道德与信仰,必然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第一内核。法治的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公平正义,核心一条,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要遵守宪法法律的规定。正当程序已经日益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共同的价值取向。正当程序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防止公权力滥用,遏制腐败;二是保障人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公权力主体滥权、恣意行为侵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提到了二十九次“程序”,并强调指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保障公民权利和限制公权力。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同时指出,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就是人们行为的底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老百姓也常说“做人要讲原则,做事要守规矩”“凡事都要把握个度”。这里所讲的“原则”“规矩”“度”,其实就是“底线”。触碰底限,必受惩罚,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其刚性所在。

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艰苦奋斗而形成的历史地位,也是党的宪法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然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绝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关键。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十九大报告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来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必然能够凝聚最大的共识,形成最大的效力,实现最大的成效,加快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精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命题和新观点,形成了法治思想理论系统,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深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立意深远、内涵丰富、理论精深,笔者囿于水平所限,对于其纲要之总结难免挂一漏万,实乃学习体会,目的是抛砖引玉,是为记。

(作者系《人民法治》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