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传统舞蹈《迪庆热巴》的传承与变迁
2017-02-13阿新
阿 新
(云南省迪庆州非遗中心 ,云南 迪庆 674499)
浅谈藏族传统舞蹈《迪庆热巴》的传承与变迁
阿 新
(云南省迪庆州非遗中心 ,云南 迪庆 674499)
我引用艺术人类学教材中泰勒指出的一段话;“尽管跳舞对当代人来说是一种轻率的娱乐,但在文化的童年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蒙昧人和野蛮人用舞蹈作为自己愉快和悲伤、热爱和暴怒的表现,甚至作为魔法和宗教手段。蒙昧人认为舞蹈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他们期待着通过舞蹈从而对外部世界发生影响”。[1](55)因此迪庆藏族热巴舞是宗教性较强、古典、传统、最有研究价值的舞蹈,是通过舞蹈期待从而对外部世界发生影响,希望通过藏族热巴舞达到幸福、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因此,随着时间的流域,历史的发展,热巴舞就流传到迪庆的其他民族,至今还通过各民族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传承。
藏族;传统舞蹈;迪庆热巴;传承;变迁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区。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开发区共29个乡镇,18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0多万人,千人以上世居民族有9个,使用9种语言5种文字,流传着本教、藏传佛教、东巴教、汗规教、基督教、天主教、尹斯兰教、道教、毕摩教等9种宗教流传。
迪庆州境内民族众多,人文荟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境内各民族有着自己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历经悠悠岁月,世代沿袭下来,至今大多保持其独特的风貌。各民族从自己的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神话传说、民间文艺等诸多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而都保持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当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渗透时,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景致。同时,迪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蕴育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习俗的多样性,其中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域环境文化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采。另外,多种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和谐并存,也为当地文化多样性增加了广博、深厚的底蕴和内涵。《迪庆热巴》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荟萃中的一支奇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迪庆各民族的不同地域流传的热巴舞具有各自特点。
一、热巴舞的由来
“热巴”据有些专家学者的考证,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即北宋时期的西藏。约在公园十一世纪中后期,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传入迪庆,热巴舞蹈也十分流行。至公元十六世纪后期,佛教噶鲁派(黄教)传入,噶举派被迫改宗信奉黄教,热巴舞蹈因此排挤出中心藏区,在边缘地区流传。“在古代宗教中,舞蹈是祈祷仪式的主要行为之一”,[1](56)热巴舞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创造发明的,最初只在寺院跳,是祭祀和宣扬弘法的手段,后来流传到民间,由于在民间受到多种宗教、多种民族、多种语言和多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多种流派和风格的热巴舞蹈,即现在的祭祀热巴、流浪热巴、商贸热巴和变异的傈僳族肋巴、纳西族勒巴舞等,形成各民族喜爱的舞蹈形式。
流传在各地域关于热巴舞的传说故事之一:相传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他从天竺国请来的“白玛牛能”(莲花生)大师商议修建桑耶寺,并从藏区召集了9999个男工匠和9999个女劳力,动工后,他们从早做到晚,但第二天到工地时,犹如未动过一样,所有的石头和土都已回到原来所取的位置,这样连续数日,就请“江格阿布”(智慧女神)卜卦,江格阿布说要请江孜的“米拉日巴”,赤松德赞请来米拉日巴大师,他教众人跳热巴舞,跳了九天九夜,那些搞破坏的妖怪被热巴舞所吸引,当他们回过神时,桑耶寺已建成。从此米拉日巴带着他的大弟子日琼多杰扎巴云游四海,来到卡瓦格博雪山脚下的斯农,把热巴舞传授给斯农人,从此有了斯农热巴舞。
传说故事二:塔城藏族神川热巴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传说一:“远古时众神建造寺庙,在夜间被妖魔鬼怪破坏,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建始终不能建成,最后请一个神灵创造了热巴,要求俊男、美女数人夜间在工地上通宵达旦地跳,制止了鬼怪的破坏,最后建成了寺庙。”传说二:“是由达摩祖师洞寺院的建造,并于公元11世纪随藏传佛教的传入而传入”,把热巴作为祭祀、敬神、祈福的舞蹈来跳。是在寺院开展的一种宗教活动,是达摩祖师洞寺院的僧人把热巴流传给塔城村之传说,至今让人能看出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诸多痕迹。
传说故事三:据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魔王占据一个寺院,在里面扰乱居民、胡作非为,可是人们无法赶走魔王,就在此时,有一个叫安腊古几的英雄想出来一个办法,用边唱边跳的方式引诱魔王出来,他在外面唱;“我这里有没有茶渣的茶水,不用吃菜的好饭,不用酿的好酒,没有骨头的肉”。当魔王听到后想出来品尝,当他把头伸出来时,安腊古几把早已准备好的刀砍向魔王的头,一刀使魔王丧命。突然间魔王的躯身变大,塞满了整个寺院。此时蛆虫对安腊古几说“如果你能把我从炒面盒里放出来,我负责吃完所有的魔王肉。后来巨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安腊古几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后来安腊古几把他斗魔王时跳的舞唱的歌教给藏民,后来藏民为记念这位英雄,在盛大的节日中就跳起了热巴舞,并热巴舞的开头说出这段词引入舞蹈。
热巴舞是一门融铃鼓舞、杂剧、哑剧、寓言、歌舞、说唱、杂技、小戏、弦子舞等艺术种类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观赏性和艺术性。《迪庆热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深受迪庆各族人民的喜爱,世代传承不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和舞蹈形式,因此保护传承迪庆热巴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作用和政治意义。
二、《迪庆热巴》的流传地域
热巴为藏语音译,热巴舞的前身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流传到我州境内后,不仅由藏族传承,还被傈僳族和纳西族学习并传承下来,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又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迪庆热巴》舞蹈。目前《迪庆热巴》是在迪庆境内流传的热巴舞蹈,分别为德钦县云岭乡“斯农藏族热巴舞”和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子母雄热巴傈僳族热巴舞”属于流浪热巴;维西县“塔城藏族神川热巴”、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巴迪、木高傈僳族肋巴舞”、金江镇“下所邑、上所邑纳西族勒巴舞”等属于流行祭祀热巴。2013年,民间舞蹈《迪庆热巴》被公布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云政发[2013]148号文件。2014年,迪庆民间舞蹈《热巴舞》被公布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国发[2014]59号文件。
(一)德钦县斯农村藏族技巧热巴舞
斯农村地处梅里雪山脚下,辖两个藏族村民小组,65户,420多人,斯农藏语译为明镜,信奉藏传佛教噶鲁派。斯农热巴是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这类热巴以家族为主体,旁及远亲近邻组队而行,技艺世代相传,艺术水平高超,技术精湛,技艺难度大,内容丰富、表演性强称为流浪热巴;随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斯农热巴形成自娱性热巴,以村为核心组成业余表演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热巴表演时融入弦子舞,表演风格有所不同,主要在节日喜庆时表演。
舞蹈基本动作:鼓铃是斯农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时以十分热闹振奋人心的鼓铃声作为开端,召集观众。它以不同的鼓点组成不同的组合,鼓点有十点鼓。
男演员表演基本动作:单腿转、蹦子、盘腿滚翻、站肩上、蹲转、拿顶行走、双手撑地、双脚朝天、脚板上放倒满青稞酒的银碗、绕舞场向观看演出的老人和贵客敬酒。
女演员技巧,通称“热萨阿玛果绞”右手持鼓,左手持槌,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侧腰快速辗转,圆圈连续转,节奏连续击打,表演时随舞蹈情绪的发展而变化速度和鼓点。
热巴道具:牦牛尾巴、手铃、带柄鼓马鹿面具、牦牛面具、脚铃、马尾弦子等。
演出程序:
1.开场:由男演员(阿乌热根)左手持“亚安”(牦牛尾)、右手持“快松”(手铃)摇铃顺时针入场,女演员(热萨玛)左手持“阿”(鼓)、右手持“阿加”(鼓棒)、边击鼓边逆时针方入场。
2.颂神曲:男女摇铃击鼓三声,男唱:天宫的神佛“角松钦”、人间护法神“角松钦”、水中的神祗(角松钦)、嗡嘛呢翁甲取翁,女演员唱:“嘛呢曲”六字真言,热根(韵白)吉子米拉日巴、王琼多杰扎巴,今日热巴的艺人和父老乡亲在此相聚,保佑我们吉祥安宁。
3.鼓点起,随着稳健的舞步,热根们(男演员)跨腿控制拌脚,热萨玛原地挪步击鼓,结束时热根们齐喊“哦萨!”,鼓点节奏:2/4中速;6点鼓、5点鼓齐跳、中速到中快结束。接着男演员“热根”表演技巧,女演员“热萨玛”表演技巧,这样合分,以组舞形式进行表演,最后男站一边、女站一边,“热吓角”(相互用幽默带有讽剌的语言进行舌战),使观众笑口常开。
4.佐姆岗措(牦牛舞):男唱:“阿仲啦哟……,佐姆雪域之宝,走到吉祥草原,为你带来丰富的浮食,唉!岗措,哞……哞”,牛叫声。女唱:“阿仲色哟……今日良辰吉日,水草丰盛的草地,迎来雪域之宝,岗措按鼓点节奏,进行牦牛表演,也有牧人表演唱。
5.马鹿舞:鹿和猎人,男女齐唱:“啦索来鹿、黄羊、青羊三宝是神山喀卡博的家畜,杀了家畜无良心。”母鹿表演唱:“父鹿快起床,昨晚我做恶梦,猎狗撵到家门口,追我翻山越岭没放过,猎枪打中我心脏,鹿皮晒在山坡上,鹿腿挂在柱子上,父鹿请听我一句,勿睡懒觉,快起床。”这时听到猎狗的叫声,用快节奏的鼓点进行,鹿、猎狗、猎人表演。
6.热巴弦子:它具备一般弦子的伴奏形式,又具备锅庄舞的庄重、稳健、刚柔兼备,舞姿轻盈优美。恰如气氛地与热巴的开场相呼应,所以它不像其它弦子舞一样欢快随意。有四种,说明热巴弦子的特点:《冲冲》《美满牙吉嗦睐》《嗦能呀》《益秀罗》。
斯农村有三个德高望重的热巴老艺人吉美、立青、吉层已病故了,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是民间老艺人取品带着斯那吾木、阿主玛、永宗、格茸农布等骨干艺人组织活动。
斯农热巴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走向国内外。德钦县业余演出队带斯农热巴队曾到西藏的昌都、云南的昭通地区公演;1999年应香港宏韵文化和中国昆剧古乐协会的邀请到昆参加演出,斯农热巴荣获“兰花金奖”。2000年12月应马来西来慧文化的邀请; 2001年应国际山地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到丽江演出; 2004年应中国文艺家协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国庆55周年献礼;2005年参加迪庆州首届歌舞乐展演获一等奖,斯农热巴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二)维西县塔城藏族祭祀热巴舞
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位于金沙江边,与香格里拉县五境乡隔江相望,东南与丽江玉龙县毗邻,素有“鸡鸣四县”的美称。下辖七个村委会,全镇共有农户3053户,14787人。全镇由藏族、纳西族(包括玛里玛撒人)、傈僳族、汉族、彝族、白族、回族等八种民族构成,信奉藏传佛教噶举派。
维西县塔城镇藏族热巴叫“神川热巴”,因为“塔城镇”藏话古称“喇普”,“喇普”汉语之意为“神川”,“神川热巴”传承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阔,其古朴的风貌,集叙事性、传说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特点,塔城热巴以敬神祈福为演出宗旨,演出日期慎重择定。塔城藏族神川热巴是一种以击鼓作为伴奏,由歌、舞、独白等组合而成的舞蹈动作及特点是舞姿、舞步的变换,主要体现在男舞者身上,女舞者没有自己特殊的动作,他们都是跟随男舞者的动作而进行舞步变换,基本动作为抬腿蹬踏、跳跃、碎步、转体、弯腰、下蹲、叉腰、挥手、甩手等,一个动作的节拍由2拍至8拍不等。
舞蹈的基本动作:跳转曲抬腿、鸡走步、龙走步、龙翻身、二步三抬摆、转圈磕头步、四步二抬摆、三步一拍、转蹲抬脚摆、二步踢抬手、转圈双蹲步、半转单撩脚、半蹲跑碎步、尖点步、二步一抬单甩手、叉腰蹲、斗踢脚、一步抬、二步转圈一抬脚。
舞段名称:在塔城区域内,各村表演的不同,就有段名和段数上的不同,有17段、18段、20段、24段,演出段数最多的村有24段。在表演中每段都表现其不同的意思,但迎请神灵、杀妖除魔、跳龙、跳乌鸦、询问喇嘛、送走神灵等舞段都相同。
在表演前选好场地和吉日,一般在正月十五、二月八或四月初一转山节之内,且三个时间必须是属狗、猪、鼠、马、羊等日子才能表演,现在随时都能跳,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在选定的场地内燃起篝火,演出前举行祭祀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向天地神灵敬献茶、酒、哈达。第一场要请众神灵,向他们敬酒叩拜,为舞段的开始,也是叙事的开头,中间数场为渐将叙事进入高潮。最后一场是送走神灵,仍有敬酒叩拜,为叙事结尾。
塔城神川热巴参加了1956年到北京参加的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了表演二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的称赞,近年来曾参加过县、州、省的演出和比赛,获多次奖项。
维西塔城《藏族神川热巴》舞蹈,在200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三)香格里拉县五境乡苍觉村子母雄傈僳族热巴舞
五境乡苍觉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103公里,地处金沙江东岸,本地居住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汉族,藏族。五境乡子母雄村史五境唯一的傈僳族村,是傈僳族热巴舞的主要流传地,全村有56户,总人数212人。全村人都会跳,目前能参加比赛的演员有40 多人,主要的民间老艺人是三宝、雄处、余金祥 等。五境乡仓觉村的热巴其特点是一种豪放坦然、热情、奔放的舞姿,弘扬一种民族精神。
苍觉村子母雄村民小组的热巴舞表演队,曾1956年末,中央慰问团来到塔城,区政府组织十支热巴演出队队进行热巴舞比赛,子母雄热巴代队以塔城区第九村身份参加了比赛,最后通过评选荣获冠军。从1956年到1957年初,子母雄热巴队里的此杰和达瓦竹玛,被选拔组成塔城热巴队先后前往丽江、大理、昆明的民间文艺汇演,并于1957年进北京,参加了3月10日至25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届人士的称赞,并获得表演二等奖。后来参加过中甸县“五月端午”节文艺表演、香格里拉县更名庆典艺术表演。
(四)上江乡傈僳族肋巴舞
上江乡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金沙江东岸,乡政府驻格路湾,海拔1920米,距县城214公里。东与小中甸镇相连,南与金江镇接壤,西南隔金沙江与玉龙县巨甸镇相望,北邻五境乡。
上江乡辖士旺、格兰、福库、良美、木高5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共1414户,10899人,居住有汉、纳西、傈僳、白、藏、苗、彝、回8种民族。
上江乡傈僳族肋巴舞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于道光年间,由维西塔城的藏族师父传入上江,在格兰村巴迪傈僳族村民小组、仕旺村拉木古傈僳族村和木高傈僳族村的群众中广泛流传,形成了具有傈僳族文化特色的舞蹈,每逢过年过节,傈傈族群众便大型聚会欢跳肋巴舞,祈求四季平安、来年丰收。
上江傈僳族肋巴舞的舞蹈特点。上江乡傈僳族肋巴舞是一种大型集体舞蹈,演出场面壮观,气势宏大,气氛热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上江傈僳族肋巴舞共有16段,其中分别插入傈僳族群众独创的金鸡马鹿舞4场,共计20场次。中间插入金鸡马鹿舞共分为:牦牛调、小马调、白鹤调、金鸡调等。队形在各场次中均有不同的变化,且十分复杂。金鸡马鹿表演中,牦牛、小马、白鹤、金鸡形象逼真,独具上江地方特色。
上江乡傈僳族肋巴舞便是多元文化相撞击的结果,舞蹈动作细腻多变,欢快热烈、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舞蹈中的模仿动物动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人与自然和谐的感觉,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主要代表传承人有唐富强、唐润生、彭强、彭贵怀、和正文等五人,平均年龄为60岁。2007年,和正文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命名为州级金鸡马鹿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上江傈僳族肋巴舞曾先后参加州、县组织的民族民间大型表演,并多次获奖,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五)金江镇新建村下所邑纳西族勒巴舞
金江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金沙江东岸,下辖新建、新农、安乐、吾竹、车轴、士达、新文7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共30067人,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229亩,是香格里拉县的粮食主产区。
金江纳西族“勒巴舞”主要是歌、舞、说、唱、器乐等组成的舞蹈。过去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或天灾时才举行,现在是每逢节庆时都要举行,节庆时跳纳西族“勒巴舞”是为了求神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是和立坤,他一直肩负起下所邑村纳西族勒巴舞的组织者和领舞者的责任,现在是下所邑村公认的大师傅。金江镇新建村下所邑纳西族勒曾参加过乡、县、州级的表演和比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领导的好评。
三、《迪庆热巴》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塔成热巴舞进京汇演:塔成热巴舞由于历史悠久,被称为正统热巴,是古典派。它由歌、舞、独白、器乐和伴奏等组成。旧社会一般在逢年喜庆、祭祀和祈祷时才跳“热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这个古典派的舞蹈经过民间艺人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加工修改,成为活跃群众文化业余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塔城热巴舞共有二十多段。由于年代久远造成有的段次失传,段名分歧的情况,但有些段落也完整的保留下来,目前有二十四段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1956年2月,维西五区的塔城乡政府,根据丽江行署的通知,为了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抽调全区舞技较高的民间“热巴”艺人和春贵、和才等十二人组成了“热巴队”集中排练。他们有重点地选择了“遮姑尼姑”、“格茸麻”、“撒色的”、“格热木”、“普茸那林”、“什松什假”等六段编排起来,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热巴舞蹈节目。顺利通过了行署与省的选拔,并将人员调整为九人,他们分别是其宗和春贵、假母壳和才、木建明、和贵兰(女)、和瑞金(女)、阴都弯松庸卓玛(女)、响古格茸定主、雅塘庸的、五境达娃卓玛(女)。在昆明稍作整休并对节目略为修改加工后,即乘火车赴京。
塔城热巴舞队在京前后二十八天,正式演出节目二场,慰问演出一场。荣获首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民间舞蹈“二等奖”。“热巴舞”队员在北京天桥剧场参加获奖节目演出,演出结束后,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接见并赠送他们哈达。可是全体演员都想见毛主席,因为见不到毛主席流泪、不愿意离开北京,后来在再三劝说下离开北京。
塔城热巴舞进京演出并获奖,这是上级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和民间艺人的关怀和鼓舞,塔城“热巴队”的成功表演,为维西县民间舞蹈艺术争得了荣誉。
四、《迪庆热巴》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迪庆热巴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内涵丰厚,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突出,但是在“在新的文明社会里,舞蹈的神圣性已经丧失。泰勒还认为,在新世界里,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的舞蹈也正在衰亡”。[1](56)迪庆热巴舞蹈虽然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在迪庆、云南乃至全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瑰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在变异和衰亡。因此,搜集挖掘《迪庆热巴》的存在价值和问题,找出对策,促使《迪庆热巴》保护传承得更好。
(一)《迪庆热巴》的许多民间艺人已去世了,部分的曲子和技艺表演已失传了,近将面临人亡艺绝的情况,因此需要尽快抢救和保护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创帮接带”作用,设立培训基地,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事落到实处,使迪庆各民族的热巴舞得到弘扬和传承。
(二)《迪庆热巴》中的“说和唱”都是口头流传下来,没有详细具体的文字资料记载,由当初传授者的讲述,代代相传,说和唱中的语言和词汇有些是藏语、有些是纳西语、有些是傈僳语等。有的艺人只会说唱,不知其内涵。如,各地方的热巴舞开头引唱的那部分都是藏语,但是其他民族的人用藏语会唱,但没有理会其意思。首先迪庆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把《迪庆热巴》,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完成录音、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建立专项档案妥善保存,但没有人深入的研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一次关于《迪庆热巴》的专家研讨会,对迪庆各地域的热巴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三)由于经费各种因素的关系,《迪庆热巴》的各地域热巴舞队组织活动的次数较少。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对《迪庆热巴》引起高度重视,投入资金,多组织活动,把迪庆热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每年的政府工作计划,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将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运算,建立有效地资金保障机制,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四)《迪庆热巴》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它的文化品牌至今还在停留在原地,甚至在倒退。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进行宣传、抢救、保护和传承,打造“迪庆热巴舞”的文化品牌。
(五)《迪庆热巴》是香格里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入,相互交流渗透的一个典型,是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极具原生态舞蹈价值、开发、挖掘潜力具大,但有些地方的热巴由于各种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挖掘、保护、传承各地域的热巴舞蹈,它将成为香格里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六)听村子里的老人说,热巴舞是以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的方式延续的,斯农村只要到了节假日和农闲时,都会自发地来到舞场就开始跳热巴舞,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有些老艺人的去世,影响了热巴舞的整体效果,现在有几个难度大的曲子和技艺高超的几个动作已经失传,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在跳的队员也替代不了老艺人的角色,目前的骨干艺人多数年纪偏大,如果不尽快抢救,会失传跟多的曲子和舞技动作。
结语
热巴舞流传到迪庆的历史悠久,是跟随藏传佛教的传入而流传到迪庆,最初在寺院跳,是祭祀和宣传弘法的手段,后来才流传到民间,形成多种流派和风格的热巴,形成了《迪庆热巴》。热巴流传到迪庆的藏族地域外,还流传到迪庆的傈僳族地域和纳西族地域,同种民族的热巴又因为是在不同地域,流传的热巴舞也有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热巴虽然已融入了迪庆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但还保留着固有传统舞蹈,从此可以看到历史的烙印。因此,迪庆各地域的热巴舞承载着迪庆的历史记忆和发展,是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维系民族文化生命线的源泉,这是历史积淀的沃土,岁月凝结的珠宝,并精心呵护和哺育着这里的每一个民族,使得各民族在这里融洽相处和和谐发展,于是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景观。因此全社会大力挖掘、搜集、整理《迪庆热巴》的同时,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1]方李莉 李修建.艺术人类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徐英】
Briefly Analyzing the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Tibetan Traditional Dance:Diqing Reba
A XIN
(Cent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qing,Yunnan,674499)
As Taylor pointed out in a masterpiece of art anthropology : Dancing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hildhood of culture,though it’s just a thoughtless way of entertainment for modern people; natural men and barbarians use dance to express their pleasure and sadness, love and rage ,and even as a means of magic and religion. Natural men think that dance has a greatly realistic effect and they look forward to influencing the outside world according to dance. Therefore,the Tibetan dance“Diqing Reba”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which enjoys a strong religiousness,classicality and tradition.Tibetan also expect to influence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the dance itself ,to pursue a happy,harmonious and peaceful social environment. So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ReBa dance spread to other nations in Diqing,and it’s still carried forward and inherited in the own way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ibetan; Traditional dance; Diqing Reba; Inheritance; Change
J70
A
1672-9838(2017)01-079-07
2016-09-01
阿新(1969-),藏名:益新卓玛,女,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人,云南省迪庆州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