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歌是如何传承的?
——群体歌手、宴会舞台与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
2017-02-13傲东白力格
傲东白力格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蒙古长调歌是如何传承的?
——群体歌手、宴会舞台与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
傲东白力格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以前,帕里、洛德和甚至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弗里教授都认为口头表演都是一种单个人的表演,他们都没有关注到这种歌手群小舞台演唱或剧班表演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德都蒙古长调歌的表演活动是一种以宴会舞台的群体歌手的口头表演剧。在这种“小舞台”中,群体歌手们通过自己的长调歌表演来获得自己“粉丝”的支持,学到自己喜欢的歌,从此传承了青海蒙古长调歌。这样,蒙古长调歌是群体歌手在宴会舞台中不断的表演,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传承保存下来的,而非某一歌手在生活中孤立的学习、参与和表演来传承下来的。所以,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群体歌手、宴会舞台与民歌表演之间关系,修正西方的单人口头表演理论。
群体歌手;宴会舞台;单人口头表演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一些歌曲是通过一些歌手们在个人演唱会、歌舞晚会、歌曲比赛等各种正式舞台中的表演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播,并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于是成为大家喜欢的一种流行歌曲。在观众与歌手的直接互动过程中,这些歌曲不仅在观众心灵中引起快感和共鸣,而且会得到广泛的传播。此时,观众还通过电视节目、电影和个人专辑等媒介,获得自己真正喜欢的流行歌曲,同时,那些歌手也是通过这些直接互动或间接互动过程中,接触、了解和拥有自己的粉丝,创造和表演更好的歌曲,从此走红和成名,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流行歌的歌手。当然,观众也在这个歌手和观众的互动过程中,找到期待已久的、真正扣动心弦的好歌曲。
蒙古族历来是一个种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和传承下来了很多民间歌谣,其中蒙古长调歌、呼麦等非常有名,它们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些数以千计的蒙古长调歌曲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尤其是,那些没有媒体、没有磁带和数字音乐的时代,蒙古歌手人是如何表演和传承这些长调歌曲的?蒙古长调歌手是究竟如何工作的?蒙古长调歌的实际运作如何?对此,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蒙古人的生活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聚餐演唱活动”:不管是哪里的蒙古人,他们似乎天生的喜欢坐在一起会餐时就开始唱歌。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哪里有聚餐,哪里就有歌声;哪里有歌声,哪里就有聚餐。这种把唱歌和聚餐混搭在一起的“聚餐演唱活动”几乎就成为是蒙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过年过节会时,聚餐唱歌,他们在宴请客人时,也会聚餐唱歌,甚至朋友见面、兄弟见面、父母和孩子见面时,都少不了聚餐唱歌活动,我们称它为 “聚餐演唱活动”,在没有媒体、没有磁带和数字音乐的时代,这种独特的“聚餐演唱活动”成为蒙古长调歌手表演和学习的舞台,成为一种歌手和观众的互动主要渠道。实际上,蒙古人的能歌善舞能力是通过这样的无数次重复的聚餐唱歌活动中练出来的;那些,数以千计的蒙古长调歌也是通过这些日复一日重复着的——这些聚餐唱歌活动中,通过歌手们的表演来获得传播、学习和传承的。
但是研究蒙古民间歌谣的学者很少关注这些活态的歌谣表演活动的本质特点。他们当中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单纯的文本修辞分析、内容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变体的研究。这就等于把拿出水的死鱼的研究来代替在水中活鱼的研究,丢失了很多信息,研究者不能完整的看到活态的蒙古长调歌表演全貌。他们既是关注蒙古长调歌的表演活动,把它当成一种民俗活动或者是一种搜集长调歌的调查机会,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长调歌本身的学习、表演和传承的主要渠道。
德都蒙古长调歌的表演活动是一种以宴会舞台的口头表演剧。在这种“小舞台”中,歌手们通过自己的长调歌表演来获得自己“粉丝”的支持,学到自己喜欢的歌,从此传承了青海蒙古长调歌。本文主要以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活动本身的观察来讨论蒙古长调歌究竟是如何表演和传承的理论问题。
二、蒙古长调歌究竟是如何表演和传承的?
蒙古长调歌究竟是如何表演和传承?目前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种是歌手们承袭传统来完成的表演;另一种是歌手独创来完成的表演。
那么,歌手究竟是通过适应性学习表演歌手,还是独创性表演歌手?原来在即兴创造说和记忆承袭说的矛盾,改头换面后的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某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歌手是一个适应性的学习型歌手,还是个独创性的灵感型歌手?
如果,存在一种生活小舞台,它是独立于歌手口头表演活动,那么,歌手们的表演不是孤立的表演,而是在统一的生活小舞台中剧班表演。在这个宴会舞台中,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观众。所以,歌手表演不是单纯的个人表演,而是一种群体或者剧班表演。欧文•戈夫曼说:“我将用‘表演剧班’或简称‘剧班’这个术语,来表示任何一组在上演单一常规程序中协作配合的个体”。[1](77)比如,医院、学校、宾馆等生活舞台中,一个人在医生、学生和服务员等角色的庇护下,相互协作、配合的表演来呈现自己的。
有了剧班表演这个概念——我们就彻底摆脱适应性的学习表演,还是个独创性的灵感表演之间的矛盾。因为,每一个歌手是长调歌手角色的庇护下,相互协作、配合的表演来呈现自己的表演。在这里,每一个歌手的“表演中的创作”,同时又协作和配合于其它歌手的“表演中的创作”,这样每一个歌手表演都是为其它歌手表演提供了素材或背景,于是这些歌手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作配合的互动网络和集体剧班角色。这样,我们就用剧班表演来取代了个人表演;分享性表演来取代孤立性表演。
以前,帕里、洛德和甚至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弗里教授都认为口头表演都是一种单个人的表演,他们都没有关注到这种“聚餐演唱活动”或剧班表演的特点。所以,这种个人表演,要么适应、学习和承袭别人表演的;要么自己独创的歌谣表演活动。但是个人表演被群体或剧班表演取代之后,每一个歌手的表演都是与他人互动中完成剧班表演活动;歌手们之间有攀比、竞争、互助和默契都构成一种蒙古长调歌传承的主要手段。“聚餐演唱活动”的本质特点。这个习俗本质上是一种蒙古长调歌在生活小舞台中的剧班表演。所以我们下面讨论这种德都蒙古的“聚餐演唱活动”及其口头诗学的本质特点。
三、聚餐宴会和长调表演
对于德都蒙古人来说,聚餐和演唱长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系,那里有聚餐,哪里就有演唱;那里有演唱,哪里就有聚餐。这样,德都蒙古人的婚礼、剪头发仪式、过年过节的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亲戚聚会)和同学聚会等生活小舞台都会成为大家炫耀、学习和传播自己歌曲的主要舞台;而歌曲为这个生活小舞台增添喜庆和热闹。尤其是,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不发达的时代,只有宴会舞台成为草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那里,歌手和听众之间获得直接互动,歌手的歌曲才得到喜爱它的听众和粉丝;扣动听众的心弦,流传到更多的人当中。与此同时,歌手们也在这种场合里,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新歌和演唱技巧。在德都蒙古当中这种“聚餐演唱活动”非常多,一般除了婚礼聚会和过年过节聚会之外,还有剪头发宴请、朋友聚会、亲戚聚会、招待客人聚会,接待领导聚会和同学聚会等都少不了演唱歌曲。这些聚会上,大家都拿着酒杯敬酒唱歌,有时候一个一个的轮流演唱;有时候,两三个人一起合唱或全体参加者合唱,甚至有对唱。虽然,这些具体聚会的目的虽然不同,但是它的基本过程和形式都一样的人类表演活动。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说:“表演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所有结束了的东西都是死亡的,他们有些看起来很美,但是却不能做什么。可是表演是不一样的,它永远是活着的,因为它永远不会结束。…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走路,但是一般情况下面的走路不是表演,因为它没有刻意地把走路展示给别人看。而我现在在这里、在大家的注视下面的走路就是表演,如果我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下面把我的走路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人类表演学”。[2](4-8)德都蒙古人“聚餐演唱活动”就是这种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下面把我的长调演唱表演展示给大家看的表演活动。这种聚餐舞台中的演唱表演也是这样的一种永远不会结束的表演。所以,我们研究这些作为人类表演的长调演唱活动的口头诗学特点,而不仅仅研究那些成了死文本。这种方法实际上就和现象学方法相同的。莱斯特·恩布里说:“一个真正的的现象学家,需要跳出文本之外,对准事物本身”。[3](2)所以,这里我们需要跳出长调歌的文本之外,对准长调表演本身就可以了,这个长调个表演本身是一种人类表演活动。
四、聚会演唱的过程及其三种形态
一般在德都蒙古人当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具体主题和目地的聚会,都比较讲究聚会的顺序流程和先后秩序,整个聚餐宴会过程就像一部完整的表演戏剧,由开头,有高潮和有结尾三部分构成。
首先,客人到齐之后,开始喝茶、聊天一段时间后,家主人举起上面放酥油块的酒瓶子举起来,向远道而来客人说明这次聚餐的目的。这种家庭聚会的目的很多——有的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有的感谢别人的帮助;有的隔了很长时间才见到亲戚或老朋友,有的接待领导等等。主人向客人说明这一次聚会宴会的缘由之后,就正式开始聚餐宴会。主人把德吉酒敬完之后,就开始给每一个敬一杯或三杯酒,表示欢迎和高兴。这样敬酒和喝酒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开始热闹起来,有人开始唱歌。有时候从客人开始,有时候从主人开始唱歌敬酒。在过年过节和婚礼宴会上,时这些开头的歌曲是固定的曲目——在德都蒙古人中,一般是《在君主的旁边》(ejin hagan nu dergede)、《恩重如山的博格达》(aqitu degedu bogda)和《富饶美丽的草原》(talin aguujim caidam)等三首歌曲。在小型的宴会上,经常用新式歌曲来开头——这些歌曲,可能是革命歌曲、流行歌曲或长调歌等等,可以是汉语歌曲、也可以是蒙古流行歌曲。
聚餐宴会开始了演唱敬酒环节就算是进入了正式宴会。一般,大家合唱或有一个人主唱来完成整个宴会阶段的演唱敬酒环节。正式的婚礼宴会或过年宴会中,“官方三首歌曲”作为开头的歌曲。当然,这三首歌曲的曲名,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一般的小型宴会上,大家没有什么固定的开头歌曲,任何一种歌曲——流行的歌曲或长调都可以成为开头歌曲。很场合,有欢饮客人为的主题的歌曲比较受欢迎。演唱这些歌的时候,可以合唱,也可以由嗓子比较好,唱歌唱的比较好的人来担任主唱,大家随着他或她合唱。这种演唱环节,以有三种形式主进行的完成的。
第一种形式:主唱歌手以独唱的形式——给参加宴会的每一个人唱歌敬酒。最好是每一个唱一首歌完整的歌。实在不会那么多的,歌手的歌歌声不能断,所以唱好几首歌曲才能敬完全部的客人。这叫献歌敬酒(daguu tai arihi bairihu)。在宴会上有陌生人,或新认识的客人比较多的话,一个一个唱歌敬酒的形式比较多。如果,比较熟悉的人,大家比较自由和随便,所以一个人主唱,而大家合唱来完成献歌敬酒的形式比较多。一般,唱歌敬酒时,客人必须喝这杯酒,不能推辞。即使不会喝酒,找人代喝。如果献歌敬酒,客人不喝,主人就质问:“是否唱的不好?”所以, 大家一般都会喝这杯酒,当然外人,不懂得这个规矩,也就不追究。
第二种形式:主唱歌手献歌敬酒时 ,其它在场客人人也会帮着唱。亲戚、朋友和多次一起参加过宴会的的熟人多采用这种形式。他们多次一起参加聚餐宴会,多次合作的过程中彼此比较熟悉对方的歌喉特点和歌曲储备。所以熟悉对方的表演能力和技巧,所以,一个人主唱,其他人合唱的形式比较多。这种唱歌的场合,有时候大家特别投入,于是忘记自己,完全投入到合唱的气氛当中,这是劝酒成为次主要的内容,演唱本身成为主题。
第三种形式:一个或两个主唱歌手为主,给所有客人献歌敬酒。这时,这些歌手必须是嗓子好,懂得歌曲比较多的人。一般,这种主唱歌手被聘为专职长调歌手。这个专职长调歌手叫 “喀”(ka),这种“专职长调歌手”就是专门为婚礼和宴会唱歌而被聘请的歌手,“喀”是个一种正式封号,是荣誉。以前,王爷给这些主唱歌手的封号。所以,为了更好招待客人,专门一个主唱歌手当本次宴会的“专职长调歌手”,这种封号是临时封号。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献歌敬酒,领唱歌曲和调动宴会气氛。因为每一个都是宴会的参加者,同时宴会的表演者。所以,客人也会给家主人和这个家主人的专职长调歌手唱歌敬酒。有些地方,给个客人送礼物时,也会唱歌献酒,表示尊敬和高兴。
当然,有时候不唱歌曲而聊天喝酒和猜拳喝酒,但是不是很多,正式场合大家还是献歌敬酒成为主要的招待礼仪。德都蒙古人比起猜拳喝酒,跟喜欢唱歌喝酒。
五、聚餐唱歌及其合唱技巧
聚餐演唱活动更像一种表演戏剧,它的情节就是歌手们相互炫耀,相互攀比、相互帮助、相互挑逗来活跃气氛,延续聚餐演唱的表演。一个人独唱时,歌手必须完全熟悉歌曲的歌词和调子,而且具备相对好的嗓子。这样才能完成独立演唱的任务。不然的话,歌手献就唱歌的演唱过程中,由于忘记歌词、唱不出调子而出现断歌,让客人等待的尴尬。尤其是,不太熟悉的陌生人一起喝酒演唱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如果,大家比较熟悉的人,主唱歌手演唱过程中的出现断歌现象,旁边的人会帮助他完成献歌敬酒的环节。如果陌生人在旁边,他就不方便帮助主唱歌手唱歌。而且,刚开始唱歌时,有人帮助他唱歌,也就不能算独立完成献歌敬酒。
专职歌手独立演唱时,一般不需要有帮助他唱歌,他们在这个社区中是比较好的歌手,表演技巧比较成熟,懂得歌也很多。这时候,新来的客人,就关注的是专职歌手嗓子和表演技巧。如果唱的非常到位,客人自然而然的喝完专职歌手敬的酒,表示欣赏他的歌喉和能力。有时候大家提议,再请专职歌手给大家唱一次歌。
一般,像专职歌手一样熟练的唱歌的人比较少,有一些人只会唱长调歌的调子,但是忘记完整的歌词;有一些人只会歌词,但是忘记长调歌的调子或嗓子的条件不太好,甚至出现怯场。所以,特别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时候,在场的其他人会领唱、助唱、跟唱、提唱等形式的帮助这个人,调节宴会气氛。这里领唱是对方不懂歌词或者调子,就自己来领唱长调歌;助唱是对方忘记个别词语的地方自己帮助对方演唱长调歌;跟唱是对方知道歌词和调子,但是胆怯而怯场时,需要别人跟唱助威;如果对方声音比较小,放不开歌喉,就自己唱歌的声音来带动对方唱长调歌。
如果,大家聚会演唱长调歌时,想专门表达对于某一个人的情感,那就选择针对性强的歌词,轮到机会是给个他演唱。有时候,需要调节气氛或表示对于某一人反感或嫉妒,就选择一些幽默歌,给他献唱敬酒。这时,对方也可反击他,演唱一些幽默歌。这样的情况在轮唱环节中出现的比较多。但是合唱环节,大家会异口同声的放声歌唱,这时,有一些嗓子比较好的歌手会独占鳌头放声高唱,有的颤抖嗓子、有的美化声音、有的放慢速度歌唱的种种类型的集体表演技巧。所以,长调歌非常适合合唱的形式,真正的合唱是有多样的特色来合唱同一首歌。
此外,大家合唱时,很多人溱浸在合唱的音声中,享受合唱的快乐。这时 ,大家放慢速度合唱,时间比较充足的聚餐宴会中这种慢速合唱很多。时间比较紧凑的聚餐宴会中,大家放声高唱的比较多。
总之,这些种种合唱技巧来帮助那些不太熟练的歌手,大家通过合唱来学习新歌,补充不熟悉的歌词和调子字,逐渐成为熟练的主唱歌手,甚至成为专职歌手。很多在年轻人在这种场合学会习新歌并练就自己的表演能力。
六、“喀”——专门聘请专职长调歌手
德都蒙古人,一般在大型宴会和婚礼宴会上,专门聘请一位专职长调歌手。他们成为“喀”(ka)的这些专职长调歌手,在宴会上有很大的权利。以前,王爷聘请一位专职长调歌手,主持宴会演唱时连王爷都听专职歌手的指挥的习俗。现在聘请专职歌手,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聘请专门学歌的艺术工作者作为宴会的专职长调歌手。他们专门学习声乐专业,所以,懂得歌曲比较多,而且嗓子条件比较好。不仅私人宴会会邀请这些人当专职长调歌手,而且政府各部分招待客人时也邀请这些专职长调歌手献歌敬酒助兴。所以,那些比较有才华的歌手成为当地社区中的牵手人才。因为德都蒙古人,不是特别喜欢猜拳喝酒,所以,不唱歌就无法调动大家的情绪。如果不唱歌的话,德都蒙古人的宴会总缺少一个东西,这已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了,在其他蒙古地区好像也是这样。
还有一种专职长调歌手聘请方式是当地的干部和教师当中有很多主唱歌手。可以聘请他们担任每一次的私人宴会或政府宴会的专职歌手。在德都蒙古人中,歌曲成为宴会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所以他们在多次参加各种宴会,从而学会很多歌曲,熟练表演技巧,成为主导歌手。所以,需要聘请专职长调歌手时,找不到比较好的专职长调歌手,就他们聘请身边的人或甚至自己来担任专职长调歌手。这样,几乎是该社区的每一个人,在无数次参加社区宴会活动中,学会各种新歌和长调歌,练就演唱技巧,从此逐渐成为 著名的“专门聘请专职长调歌手”。
此外,在私人宴会还是政府招待中,招待的客人中临时聘请一位专职长调歌手献歌敬酒的情况非常普遍。聘请一位专职长调歌手献歌敬酒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固定的专职长调歌手,另一种是临时聘请的专职长调歌手。在固定的或者专门聘请的专职长调歌手唱歌环节进行一个阶段时,常常在客人中聘请一位专职长调歌手献歌敬酒。聘请时用很多种办法:,有时候传递哈达到那里,那个人成为专职长调歌手,给大家献歌敬酒;有时候,直接把哈达献给歌手,邀请他成为专职长调歌手,献歌敬酒。直接把哈达献给歌手时,一般选择年龄较大或者比较年轻,但是会唱歌的一位客人,然后主人把哈达挂到脖子上,并说:“请给大家助兴唱几首歌”这样,对方就成为这次活动的主角,给大家献歌敬酒。一般,这位人聘请的歌手是不能推辞的,如果实在不会唱歌,它可以找一个替身,帮助他完成这次的献歌,但是敬酒还是自己去完成。当然,歌手把歌曲开头之后,大家都一起演唱,算是帮助歌手和分享宴会的快乐。如果,自己会唱歌,他就从老人开始献歌像个敬酒,有时候二三十人,所以,给每一人唱一首歌是不太可能,所以,晿长调歌比较合适,但是敬酒的时候,歌声不能断。也有的时候,几个人为一组,唱一首歌也是可以的。为此,有一些地方,演唱短调歌时,故意拉长调子,这样一首歌曲可以唱几个人。这是一首歌一般能唱四五个人。这里每一人喝的是有个歌酒,所以,歌声不能断。
这样,第一位被临时聘请的专职长调歌手唱歌敬酒之后,第二个歌手被聘请,给大家像个敬酒,以此轮流好几个人。第一个人转交专职长调歌手的权利时,除了传递哈达和主人选择之外,客人之间可以自主完成。常用的方法是把哈达献给你想要让他唱歌的那个人,然后给他敬一杯酒说:“请你给大家唱一首歌”,这算完成了交接仪式。接受哈达的人,不能推辞,于是进入下一轮的献歌敬酒环节。
这位刚被聘请或邀请的歌手唱歌时,大家会猜测下一位被邀请的歌手是哪一位。有一些人会暗地里做一些准备。因为,歌曲不能重复作为基本的游戏规则,越到最后越是不好唱歌,但是谁是下位邀请歌手,大家无法决定,只能这位正在演唱的歌手决定,所以,宴会气氛非常活跃、非常热闹。
在德都蒙古人当中,聚餐宴会时间较长的原因,很可能是给每一人献歌敬酒这个游戏引起。但是,聚餐宴会也不是没有时间限制,有开头仪式、高潮仪式和结尾仪式三部分组成。他们很巧妙的使用开头高潮和结尾三次敬酒仪式来控制整个聚餐宴会的时间长度。刚开始主人家开始敬酒时,给个大家说明这次敬酒,“宴会开始的仪式酒”,然后宴会高潮——吃全时,主人再次提醒大家,这时全羊席的敬酒仪式,称为“宴会中仪式酒”;最后,大家吃好、喝好了,再敬“宴会结尾仪式酒”,表示宴会已经结束。有时候客人自觉地彼此提醒说:“来宴会的客人总会散去时候,刚下的雨总会停的时候”,宴会结束,客人骑上马跑回各自的家。
家主人敬“宴会结尾仪式酒”之后,大部分客人都会散去,但是有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邻居或者贪酒的人会留下来,继续宴会。宴会的客人散去时 ,主人还要敬酒——叫上马酒,这时一般不会有人留下来,都喝完就上马回家。这意味着这一次的宴会正式结束。有时候,敬上马酒时,也会给客人唱歌。
七、学歌、补歌和演唱表演
民间歌谣是口耳相传的形式学习和传承的,不管是长调歌还短调新歌都是口头表演来完成的,所以,在德都古人当中,聚餐宴会上不会有人拿着歌词本子来演唱歌曲。但是宴会开始之前,大家都可以拿本子学歌、练歌和补歌。所以,在宴会舞台上的口头表演本身是德都蒙古长调歌传承的主要渠道,临近过年或婚礼宴会之前,很多人都有拿本子学歌和补歌的经历。这是老人、朋友和亲戚都可以成为老师。那时,谁唱歌唱的好,谁就成为老师,大家找他们学新歌或补学不太熟悉的歌。所以,这个学艺过程我们可以分两个部分:一种是学新歌的;另一种是补歌。此外,补歌中还有部分是练歌,它是一个口头表演的练习过程。
补歌是一种已经学过,但是已经忘记一些歌词,或者还不太熟悉的歌进行补充学习和练习。因为,所有口头表演在宴会舞台中进行的,所以,正式上台表演之前,必须熟练自己所学的歌曲。这就需要歌手补歌和练歌。他们会找到一些老人或新出的磁带、光盘来补学歌曲,纠正错误,练习口头表演等等。有一些人害怕忘记或需要重新参考等原因,自己抄写歌本或没正式出版的歌本子。这种抄写歌本——中抄写的主要是自己会唱的或者已经学会的歌曲的歌词。于是他们需要是翻一番,补充学习已经忘记或记忆中淡化的歌曲。有一些人,直接找歌手、光盘、互联网上学习调子和歌词。用这些种方式补充学习某一歌曲的歌词和调子的办法叫“补歌”。
所谓学歌就是学会以前从未听过的歌曲的过程。它和补歌不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学歌,有一些聪明的人,一听就会,有一些人学会一首歌比较慢,反复听几次才能完全学会。在宴会上表演新学的歌曲时,歌手比较谨慎,因为很容易出错。一般学歌时,首先学会学会调子,然后学会歌词。这是可能因为调子比起歌词简单,而且重复的多,有节奏,而歌词相对调子,复杂一些,有一些歌曲的歌词比较长。
学会一首歌个之后,歌手需要在宴会舞台上正式表演,不怎么经常在宴会上表演人来说,这还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情。第一次表演可能出现紧张、卡壳、忘词儿等错误。当然,这些老歌手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唱的更完美等。这一点对于老歌手还是新歌手都是新问题,因为宴会舞台本身都是新的处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样多。但是经常在宴会上表演的老歌手——主导歌手来说,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宴会舞台表演经验,所以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他能控制局面,纠正错误,哪一些新手,可能不那么熟练度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他们在多次的宴会舞台表演过程中,锻炼之后,才逐渐成熟,成为老练的主导歌手。 这和现在的流行歌的歌手一样,多次参加比赛和演唱会之后,才能成名一样,只是他们的舞台和听众的范围和数量有区别,基本过程类似的。
我们通过德都蒙古人的群体歌手的小舞台表演中发现,歌手的学歌过程,不是孤立歌手的旁听和参与及正式表演过程,而是一种出境舞台中大家不断的参与,不断的旁听,不断的表演的重复过程,在这个无数次重复的四个阶段中,每一个歌手成长和成名。
八、小结与展望
我们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案例的分析来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那就是蒙古长调歌是歌手群体在宴会舞台中不断的表演,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传承保存下来的,而非某一歌手在生活中孤立的学习、参与和表演来传承下来的。因为歌手是在宴会舞台中群体互动形式来学习、参与和正式表演的。以前,大家学艺过程当成个人行动,而非剧班行动,所以,每一位歌手之间的关系——要么适应学习的关系;要么独立创造的关系。如果在生活小舞台中大家以剧班的形式互动表演,这里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适应和独创;大家都在不断的适应和创造。
(一)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聚餐演唱活动”是他们传承自己长调歌主要方式。这里人人都是观众,人人都是演员。这些歌手群体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炫耀和相互帮助的形成一种网络互动的口头表演格局。
(二)我们通过个案分析,获得一种全新的领域——群体或剧班歌手表演活动,它不同于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中说的歌手的单个人的表演活动。每一位长调歌手,实际上都是长调“合唱团”中的一个成员,作为长调“合唱团”的一名成员时,他们在长调歌手这个角色的庇护下,相互协作、配合的口头表演来呈现自己的风格和魅力。
(三)我们通过考察在生活小舞台中蒙古长调剧班表演这个活态表演,才能真正的懂得长调歌甚至是那些民间歌谣是如何传承的问题。因为,一般的民间歌谣传承理论问题只能根据大家可观察到的德都蒙古人的“聚餐演唱活动”具体运作等案例来理解和解释。
(四)研究中国歌谣理论的基本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外的新理论方法,而且也需要关注老百姓的各种演唱活动本身中隐含的一些本土概念,这样可以做出更深刻的歌谣理论分析。总之,通过以宴会舞台中的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为个案,研究蒙古长调歌是究竟如何传承问题时,我们看到了与洛德是单人表演活动不同的剧班表演剧活动。
这里我借用胡塞尔话来结束语:“一个穿越未知世界的求知探险家,他在其旅程中仔细地描述着在无人走过的地段上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虽然这位探险家没有捷径可走,但却永远充满自信,即他说出的东西,一定是在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发生的或者是呈现的东西,而且是对其亲见事物的忠实描述;并因其描述的忠实而永远保持其价值,哪怕后继的探索者可能会使用改进的方法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4](282)以后,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群体歌手、宴会舞台与民歌表演之间关系,修正西方的单人口头表演理论。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理查德· 谢克纳.什么是人类表演学?[J].戏剧艺术,2004(05).
[3]莱斯特·恩布里.现象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责任编辑 徐英】
Mongolia long tune song is how to inherit?——Group singer,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Deed Mongolian long tune folk songs
Aodongbailige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Gansu,730030)
In the past, Milman Parry, Lord Peter and even the professor John M. Fole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both believe that oral performances are a type of solo performance. They neglec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the features of small groups’ stage or stage performa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ed Mongolian long tune folk songs performance activities are based on the oral performance of a banquet stage group singer. In this types of "small stage," the group singers gain the support of their fans by performing long tune song. In this way, those group singers learn their favorite song, and they also inherit those songs from their elders. By this means, the Mongolian long song is preserved by continual performing,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spreading culture, and such effort is contributed to the banquet stage group singers. Instead, it is not due to the single singer’s effort to memorize every single song and to inherit each one in a life of isolated learning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do mor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singers, banquet stage and oral performances, so that we can modify the western theory of oral performance.
Group singer, banquet stage ,single oral performance
J60
A
1672-9838(2017)01-056-07
2016-10-30
傲东白力格(1965-),男,蒙古族,青海省格尔木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