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弋阳腔《拒诏扑火》中介子推形象的塑造

2017-02-13

影剧新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弋阳腔介子火烧

陈 真

漫谈弋阳腔《拒诏扑火》中介子推形象的塑造

陈 真

弋阳腔折子戏《拒诏扑火》演的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追随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逃国,途中绝粮,他割肉奉君,立有大功.后重耳复国即位,大封群臣,他不去摆功求封,而是与母一起隐居山林,做了隐士.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为官,介子推与母亲坚持不出山,双双烧死于山林中的故事.

2016年,我在弋阳腔折子戏《拒诏扑火》中扮演介子推,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和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小型剧目集中展演,均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总结其中演出得失,我认为,介子推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演出能够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在此,我想结合个人演出实践,谈一谈我在塑造介子推人物形象时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更多地了解角色内涵

介子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戏曲人物?众所周知,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有关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传播迅速、深入人心,《左传》成为其中重要的介质之一."介子推不言禄"是典型的君子风尚,文中他与母亲的一段对话更是理想的儒家精神人格的充分表达,从这个二百余字的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介子推是一个一心事主的忠臣,又是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士,他的形象融合了儒家集体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善恶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和政治理想,他得到儒家的推崇顺理成章.唐代孔颖达在他的《左传正义》中曾对这段文字有一段很好的注解:"在下者以贪天之功为立君之义,是下义其罪也.在上者以立君之勋赏盗天之罪,是上赏其奸也.居下者义其罪,是下欺上也.居上者赏其奸,是上欺下也.如此上下相欺蒙,难可与并居处矣."这里,孔颖达借注解无情地抨击了政治现实中"贪天之功""上下相欺"的道德堕落,很好地诠释了文中的微言大义,也从侧面表达了对介子推立功不受禄的君子风格的高度评价,准确地勾勒了介子推作为隐士形象的重要美学特征.

由于儒家推崇备至,民间开始发挥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创造,后来流传的寒食、清明相关的传说赋予了介子推故事的悲情色彩.由于世道人心的教化需要这样的典型,在这种文化与政治、道德与政治的相互需要中,介子推具备了官方和民间都愿意为他树碑立传的典型人物的主题特征,因此围绕他的各类主题创作便有了实施的充分条件.而在古代社会,最佳的传播渠道无疑是戏曲.戏曲的舞台可以搭建在宫廷,也可以搭建在田间地头.清代戏曲家宋廷魁在《介山记.或问》中说:"吾闻治世之道,莫大于礼乐.礼乐之用,莫切于传奇,何则?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一旦登场观剧,目击古忠者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之扼腕而流涕,亦不必问古人实有是事否,而触目感怀啼笑与俱,甚至引为佳话,据为口实.盖莫不思忠、思孝、思廉、思义,而相儆于不忠、不孝、不廉、不义之不可为也.夫诚使举世皆化为忠者、孝者、廉者、义者,虽欲无治,不可得也.故君子诚欲缄风砭俗,则必自传奇始".这是戏曲作为传播渠道的极佳理由.

由于戏曲的传播,介子推人物形象变得越来越丰满.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从元杂剧到清代传奇多个介子推题材的戏曲作品中,其中狄君厚所撰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分为四折一楔子,火烧介子推的悲惨场景是通过樵夫之口说出的,主题表达父贤子孝的大义,介子推形象重在突出孔孟原始儒学的价值观.清代宋廷魁撰写《介山记》传奇写重耳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出山为官时,介子推引灵官、仙人立在云头对重耳说因为他孝以侍亲、忠以侍君、廉以持身,所以被天帝封为威烈天神监察人间御史,说教色彩浓厚,刻画的是一个忠孝廉义的介子推形象.后代如京剧、蒲剧、豫剧、曲剧、秦腔等各大剧种新编或改编的介子推题材戏曲演出中大都集中在"火烧绵山"这一情节中,重点突出了介子推坚毅乐观的品格和潇洒飘逸的隐士形象,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及各大剧种舞台演出经验,为我们今天塑造介子推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演出时要做整体思考和设计

弋阳腔折子戏《拒诏扑火》是一个改编的剧本,剧情集中在介子推与母隐居及晋文公火烧山林逼他出山为官母子被火烧死的情节上.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演出节奏,对此,我思考过这些问题:

第一、剧情通常都有一个从铺垫到高潮逐步演进的过程.这出戏的前半段演的是母子隐居山林,其乐融融的场景,其中虽然有母亲要介子推出山为官的劝说,但在介子推表明心迹后,母亲乐意成全儿子的山林之志,整个基调是欢快的,色彩是明朗的.后半段火烧山林,陷身在大火逼迫之中,母子坚毅而勇敢,基调转而是悲壮的,色彩是惨烈的.两段色彩对比明显,如何从唱腔和表演上把他们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

第二,这是一出须生与老旦的做工重头戏,特别是火烧山林时有大量跌扑等动作,很容易做得过火,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容易出现为戏造作的情况,如何合理解决好这个难题.

第三,弋阳腔是一个极富地方色彩的高腔剧种,它有自己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如何在立足弋阳腔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剧种的演出经验,为塑造舞台人物服务.

演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调整思考设计的过程.通过对以上三点的把握,整个演出场景、气氛烘托做到了心中有底,为下一步深化舞台形象塑造打下了基础.

三、强调细节到位

一位我非常尊重的老师在指导我排戏时对我说过一句话:舞台上没有一个动作是多余的.这看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要真做到却不容易.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朴素的,剥离花架子返璞归真的过程就是艺术的进步过程.

所谓细节到位其实体现在唱、念、做、打各个环节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在细心揣摩人物心理上去发挥,并要同时考虑场景及舞台需要.比如这出戏前半段整体基调是欢快的,介子推与母亲隐居山林,山林的欢快不同于都市的热闹,所以我就特别注意了他给母亲插花的那个细节.母亲年纪大了,老了,如果把这个细节移植到别的故事中,或许对人物形象会造成破坏,而用在这里却很好地表现了母子之间率真、无拘无束的山林生活和乐趣,细节在这里就起到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

细节表现在动作上就是强调动作要到位.我原先偏重文戏,偏重唱腔设计,嗓音比较宏亮.这出戏里我在保持个人优势的同时,认真弥补自身的短板.因为,舞台上的任何一点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根据剧情需要,舞台上我要完成劈叉、吊毛等一系列动作,特别是在"大火烧山"时,要运用对乌龙绞柱、倒式虎、高台前扑、过人窜毛、甩须、窜僵尸等特技,以此表达介子推哀伤欲绝、悲愤难忍的情感变化,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这对我提出不少的挑战.但办法总是有的,那就是一个字--"练".练习中把腿跌肿了,跌出血了,腰练得直不起来了,嗓子练哑了.自己也曾经有多次蒙混过关的念头,但是,艺术要求必须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必须持续不断地反复训练、反复打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艺术的提升,才能最后完成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艺术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热爱这门艺术,那就只有不断地刻苦努力,向前人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行学习,这才是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

陈 真: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童孟遥

猜你喜欢

弋阳腔介子火烧
清明节与介子推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火烧毒品
弋阳腔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
驴肉火烧
不怕火烧的手帕
介子推守志
“小火烧”成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