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隋唐
2017-02-12杨献平
杨献平
丝绸之路上的隋唐
杨献平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从这条路上经过的人和事物都是文明的载体,哪怕是尸横遍野的杀戮之战。
被册封鲜卑姓的隋朝皇帝
所谓丝绸之路,一般是指自西汉以来形成的绿洲之路,主要是从长安和洛阳,经由河西走廊至敦煌,再分两条:一是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出帕米尔,再由大月氏至安息(帕提亚和撒珊王朝),西通犁轩(今埃及亚历山大城),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二是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阿姆河流域)、奄蔡(成海、里海北部草原)至地中海沿岸。
两汉之后,在这条路上唱主角的一度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及其旁支。东晋在南京一直偏安到公元420年,与之相伴的是此消彼长的五胡十六国。西域乃至蒙古高原、北方边疆的权力真空不断被源于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后裔或旁支趁机角逐。匈奴、氐、鲜卑等民族先后问鼎中原,在北方各地建立自己的国家。随后,传统士族垄断了自魏晋至南北朝的所有政权,继之而起的是关陇武将集团。东晋偏安时,河西军阀吕光征伐西域(小西域),几乎没费周折,就将焉耆、龟兹等三十六国纳入了东晋版图。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也曾被宇文护赐鲜卑姓为普六茄氏。
随后不长的时间内,阳关以西至今新疆境内的偏远地带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民族融合与迁徙活动。但散布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天山南北的大小政权仍与中原保持着紧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在这一时期,当地的农、蚕桑、纺织、金石、皮毛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6世纪末,杨坚代北周建隋,立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站在了正宗汉族一边,并在裴矩、长孙晟等人的具体谋划与操作下,成功地分化了强大一时的突厥,击败了在青海方向的吐谷浑,将兵力和帝国的下属郡县开设在了伊吾、鄯善、且末、高昌等地。隋炀帝杨广在张掖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西域二十七国国王及大臣等数千人参加,并以丰厚的赏赐和豪华的招待显示了隋朝的奢侈与富有。
从经略西域的努力与成绩来看,杨广是一个心怀高远梦想的人,他对边疆或者说疆土开拓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在他为期不长的统治期间,对高句丽、突厥和吐谷浑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并不惜诉诸武力(主要是采取分化拉拢和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与此同时,他还征服了叛乱的契丹、棘鞨和库莫奚等散居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杨广的梦想及其努力没有错误,他想恢复秦汉时期的疆域,也想使周边的割据政权纷纷臣服,将秦朝始皇帝和他父亲的事业成倍扩大。但时不我待,新兴的隋朝还没有足够的积蓄和声威,以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耗尽元气。
就在杨广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同时,在独孤伽罗皇后身边长大的太原军阀李渊审时度势,起兵河东,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长安。没过多久,杨广就在江都被随行的宇文化及所杀。这是一个皇帝的悲哀,也是后世取笑他的基本话题和材料之一,但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广始终是清醒的,一直到死,他完全可以守成自保,但他却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把谋之不易的皇皇王朝拱手送人。
一脉相承的继承人
618年,作为群雄中最富有政治头脑的李渊迫使杨广的曾孙杨侑将帝位禅让给他,黄袍加身,成为另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杨隋到李唐政权之间有着太多相似或者说承继之处。以至后世学者在论述这两个朝代时,常常将二者并称、一体论述,如陈寅恪先生言:“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
中国一统,但李、杨、长孙等显姓和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关陇贵族集团的作用与影响并没有消亡,直到唐高宗废王立武之后,他们的影响才有所减弱。
不论是杨隋还是李唐,他们的政治利益规则的实际制定者和受益者,都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
首先,在那个讲究出生门阀的年代,贵族一直盘踞在社会最高层,一般民众要出人头地、称王拜相,是一件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即使有成功上位者,也必定首先要攀附于显赫的贵族,或者以“显姓”“望族”作为不可或缺的象征和依靠。
其次,从北周到隋唐帝国,其实还是一个整体。杨坚、李渊家族最初也都是以宇文护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旗下的能人良将,在北周对陈的战争乃至为期不长的统治政权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次,从宋武帝刘裕、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周武帝宇文觉、高祖武皇帝宇文邕等,到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其间不过百余年的历程,但他们在各自的皇帝位置上都有所建树,并且令其后世直接受益。
第四,杨隋和李唐与时俱进的政治改革以照顾到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其政权稳固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唐帝国能够达到极盛、并延续近三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建立之后,面对的问题要比杨坚称帝时少一些,军阀们在李世民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遥远的西域,焉耆龙突骑支国王是第一个向唐靠拢的。他解除了过往禁令,使得中原王朝与于阗乃至大小勃律、昭武九姓国等来往更为畅通和便利。但龙突骑支的这一友好作为遭到了高昌国王麹文泰的军事打击,并且在其境内大肆掠夺。这时候,西突厥是西域的最强势力,高昌王麹文泰必须无条件地依附于这个剽悍的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民族。出兵袭击焉耆,显然是麹文泰效忠西突厥的一个实际表现。
麹文泰先时也曾与唐合作,并亲自率领臣僚前往长安参拜。但他最后可能受制于西突厥,并对李唐王朝判断失误,认为中原仍旧会是战乱一片,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他本身也是一个强硬的君主,认为每个部落和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和生存权利,不必要听命于某个更强者。这在麹文泰与奉李世民之命前往高昌问责的李道裕对话中尤为明显。640年春,侯君集和薛万均的交合道大军开进高昌,俘获麹文泰并斩下了他的头颅。
从此,唐帝国开始了对西域的经略,并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贯彻落实到玄宗后期(790)。这一政策无疑是促使丝绸之路繁盛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唐帝国对西域接连有力,使得唐帝国声威远播,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光华无限,名动千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隋唐丝绸之路都是一段恢宏的历史,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兴盛的巅峰。丝绸之路因隋唐而浓墨重彩、光华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