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地产商和房奴
2017-02-12廖保平
廖保平
唐朝的地产商和房奴
廖保平
古今的房奴都是一样一样的。
唐朝的窦乂,在长安城南低价买下一块污水横流的闲置土地,雇人填平,盖了二十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很快形成了一个名叫“窦家店”的市场,连外国的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火得一铺难求。
房地产大鳄
恐怕再没有什么比房子更令国人纠结的了,有个小伙伴跟我说,恨不得穿越回古代去,做一个不用为房子操心的隐士。
说得倒轻松,但在古代做隐士也不容易,也要为买房子发愁。
古代重农抑商,房地产不算“国家支柱产业”,直到民国之前,都没有商业化程度极高的房地产公司。不过类似于现在地产商的商人在唐代是有的,宋人编的《太平广记》里就记载了唐德宗时一个叫窦乂的地产大享。
这窦乂是个商业神童,依照他的社会关系,走仕途并非难事,但他的偶像是子贡,一个靠经商而“富可敌国”、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豪。
窦乂十三岁那年,他舅舅从安州回乡,带了一车当地特产丝鞋作礼物,大家一哄而上,挑拣自己合意的鞋子。窦乂站在旁边淡定地看着,等大家都挑好了,窦乂对他舅舅说,剩下都给我吧。窦乂把鞋子拉到集市上卖掉,得了五百钱,小小年纪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用这些钱买了两把铲子挖土种榆树,五年成林卖掉,大赚一笔,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他又用这一大笔钱投资于手工业,制造一种新型燃料“法烛”,赚了个盘满钵溢,拥有了八十万钱的身家,开始投资房地产。
窦乂在长安城南低价买下一块污水横流的闲置土地,雇人填平,盖了二十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很快形成一个名叫“窦家店”的市场,连外国的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火得一铺难求。有人为了弄到铺面,不惜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找到皇宫里弄条子,窦乂每天有几千钱的租金进账。
就像现在的地产商与官员走得很近一样,窦乂也谙熟“政商之道”,知道没有政治靠山,没有利益输送,玩不大玩不久。更何况在古代,商人属于贱民,本来就没有社会地位,更需要政治来撑腰。他听说太尉李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打探到李太尉喜欢打马球,便投其所好,不惜血本,买地皮加建造总共花了一百万钱,将一个漂亮的马球场送给李晟作健身之用。于是,窦乂在李晟的保驾护航下,在商业上开疆拓土,不到四十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只是像窦乂这样的房地产商并不多,因为搞房地产开发需要大资金,古代虽有钱庄,并不像现在银行的杠杆厉害,没有一定的现金流,很难搞大规模开发。
再说了,“住宅用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获批,政府卡得比较紧。如唐玄宗时的政策是,普通人家,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哪怕是购买“住宅用地”,也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超过一亩就要打十大板。肉刑侍候谁还敢玩?除非像《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一些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染指房产开发,这些人通天达地,搞得到钱,又搞得到地。一般人自己建些房子自住或出租,所以古代房地产市场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供给有限而造价又高,必致房价不菲。
房奴生活
有买有卖,说了这卖房的,再来说说买房的,跟现在的苦逼相有得一拼。
你懂的,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官史,记载的平头百姓的事少得可怜,皇家、官僚的事比比皆是,要搜罗点古代买房的事,还是官员买房那点事。
不过,按惯例,官员为帝国老板皇帝打工,老板是“包食宿”的。“食”就是免费工作餐和公款吃喝,“宿”就是提供住房,古代叫官舍或廨舍,或者免费居住,或者廉价租住。
这些官舍大多可以“拎包入住”,家具杂物都由朝廷配好。就拿《海瑞集》里记载的明代淳安县署官舍为例吧,知县官舍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簿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配备不可谓不齐全。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公家的东西不得带走,《萍洲可谈》里讲到王安石从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家。没过几天,“郡吏来索,左右莫敢言”,只好乖乖把家具送回去。
因此,官舍再好,也是公家的,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一旦退下来,就得搬出去,像王安石那样,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把家具。如此,哪个官员不希望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呢,只是买房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还是拿唐代的事来说吧,白居易同志可谓一路官运享通,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做“校书郎”,在中央政府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级别是个正九品,每月工资一万六千钱,收入不算很低,仍然买不起房。也是,京城什么地儿,寸土寸金,房价贵得吓人。大约京城官舍又太紧张,白居易级别低,连官舍都没有资格租住,只好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
他在《卜居》中感叹:“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说自己做了二十年“京漂一族”,想当房奴而不可得在京城漂了二十年,连蜗牛都不如,蜗牛还有个“房子”呢。
白居易后来攒了一些钱,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远郊,买下一处宅子,总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
同样是大作家,北宋的苏轼更惨,在京师开封为官多年,级别也不低,愣是买不起房子,儿子要结婚,只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喜事。我真是纳闷,他儿子的丈母娘是怎么会同意这门裸婚的,难道仅仅因为喜欢苏轼的文词?文词又不能当饭吃嘛。
苏家更悲摧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做官多年,也买不起房,为此他在诗中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说起房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比现在的心酸房奴也好不到哪去。有一次苏辙看见朋友的豪宅羡慕不已:“我年七十无住宅……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为了一圆房子梦,苏辙倾其毕生积蓄,买地盖房,老朽一枚才成为有房一族,真是太不容易。
古今的房奴都是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