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呼兰河传》的情感艺术

2017-02-12李成秋

文学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李成秋

浅谈《呼兰河传》的情感艺术

李成秋

萧红的《呼兰河传》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直白的情绪表达。但所有文字都充满了她深情的回忆,和荒凉的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这就是萧红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和情感感召力,也是《呼兰河传》独特动人的情感艺术。

萧红 《呼兰河传》 深情回忆 荒凉 情感艺术

一.深情的回忆:破碎乡土的重建

《呼兰河传》,据萧红交代,很大程度是写她童年生活的小城。在尾声中她说“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萧红对笔下这个小城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这种深厚的情感在她不断的漂泊中积累,最终发酵出了《呼兰河传》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小说中充满了对呼兰河城空间及气候的回忆,对呼兰河城普通老百姓生存状况及遭遇的回忆。回忆中,感情最饱满的是第三章,主要写了我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一章也是整部作品中难得的暖色调,她充分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充满童真童趣,以后园这个活动场地为主要描写空间,把祖孙两人的深厚情感用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后园”和“祖父”,是萧红回忆旅途中绕不过的两个标志,我想,对这二者的怀念,或许是她创作《呼兰河传》最重要的感情动机。

萧红对于家的依恋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对她祖父的依恋。童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感知情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相比于父亲母亲的冷落,祖母的厌恶,萧红感受得更多的,是祖父对她无尽的宠爱。祖父是把她和呼兰河的家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祖父去世后,她和这个家联系的纽带就断了,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没有选择再回到生长的那个小城,而选择了一路向南。写作《呼兰河传》时,萧红身在香港,此时距离“九一八”事件已近十年。写作之时,萧红的故土已经不再一切如故,日军侵略,满目疮痍,生民涂炭。她多次在小说第四章中提到一个词:荒凉。“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每提一次荒凉,就仿佛在回忆的画卷上重重地画下灰色的一笔。这种灰暗的色彩与第三章的明媚温暖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由第三章到第四章巨大的反差看似突兀,实则是以第三章最后一句:“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为过渡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意味着祖父越来越老了,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了,祖父与我共同生活的快乐时光就要到尽头了,我和这个家唯一的情感纽带快要断了。祖父是使我觉得这个家有生气、不荒凉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个支柱就要倒了,我却无法挽留也无法抗拒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我的心是无奈而忧愁的,是在一步步走向荒凉的。而在写作《呼兰河传》时,祖父已经走了多年了,萧红的心也空虚荒凉了多年。

因此,整部《呼兰河传》都是萧红通过以回忆为主的创作对故土进行重建,是她思乡情绪的自然表达。萧红这种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进行的乡土重建,更能牵动人们魂牵梦萦的乡愁。

二.平易的语言:对同胞命运深切的同情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穿衣吃饭,这是《呼兰河传》中,大多数人心态的真实写照。“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常态,也是他们生活麻木的表现。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对新生命的麻木和漠视:“造纸的纸房里面,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萧红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写出了初生儿的死亡,她的感情是收敛的,在这样的语句中,萧红似乎变成了那群冷漠的老百姓的一员,我们仿佛看不出她的态度和情感。可是细细想来,却并非如此简单,时隔多年她还记得这么一件人们早就“不说他了”的往事,还愿意把这个初生儿的死记录下来,说明她对这个生命是尊重的,她对饿死了这个孩子的凶手是批判的。这样的批判,萧红没有说出来,她把这批判思考的空间和权利交给了读者,而她自己的感情却一直都含蓄收敛着。

在描写呼兰河城老百姓生活麻木的方面,扎彩铺的工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红写到:“他们虽懂得怎样打扮一个马童或者是一个车夫,怎样打扮一个妇人女子,但他们对他们自己是毫不加修饰的,长头发的、毛头发的、歪嘴的、斜眼的、赤足裸膝的……他们的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地过去,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扎纸铺的工人,他们把给死人的陪葬品做得精致鲜活,但他们自己却终日蓬头垢面,吃的是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而且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陪葬的纸人有各式各样的身份,而且都有专属的名字,“车夫”的名字叫“长鞭”,“小丫鬟”叫“德顺”,管账的叫“妙算”……萧红非常细致地罗列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纸人的身份,职务和名字,却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群有生命的扎纸铺工人的名字。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可他们的名字,即使提了,又有谁会记得?谁会在意?甚至,可能连萧红也不知道这些工人的名字,所以她不提他们了,只提那群精美的纸人,再次把思考的空间和对比反思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这样的处理,很容易就能让读者产生“活着的人甚至还不如那些有模有样,有名有份的陪葬纸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萧红是不发的,她的语言永远是平易的,就像一潭水面平静的水,而水下挣扎的痛苦悲哀的漩涡,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掘、去感悟。

在面对生死时,他们并不采取科学的态度治疗,而是选择各种迷信和巫术,活活把人折腾死。如写到小团圆媳妇时,分明是以她婆婆为首的全家打骂虐待团员媳妇,造成了她想归家却不得近乎逼疯了她的局面,但她的婆婆却选择夜夜跳大神的方式来企图对她的灵魂进行“救赎”,多次折腾无效又请云游仙人来写字帖,贴了也还不见好转又用沸水烫她,又花钱做一个“替身”烧掉……种种折磨之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她的死让人读来十分痛心,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及其悲惨的故事结束后,萧红依旧没有直接流露出内心的感情,而是简单介绍了这家人后来的衰败和离散,最后以一句简单潦草的“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结束了这个故事。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里,不知作者曾流了多少泪?她把自己的情绪和深情刻意地隐藏起来了,抑制住了,用了一种平易的语言来写这些人物的辛酸悲苦,没有任何感情上的流露或者价值观上的批判。这或许与萧红内心深处对这些人物有着极大的深情有关,固然,书中人物的麻木、逆来顺受、不反抗、愚昧、迷信、固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重男轻女、冷漠、轻蔑、自我麻醉等等陋习都落后至极。但因为内心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乡亲有着太深沉的感情,她不忍心将他们的种种陋习批驳得体无完肤。她对他们的遭遇是痛心的、同情的。因此,小说在语言上才会产生这种平易得几乎看不见情感的视觉效果。

三.精神的希冀:对未来重回美好的期待

虽然《呼兰河传》中大多数内容都在描写普通中国人的愚昧迷信、麻木守旧,也偶尔可从一些细节感到人情的温度。例如在写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时,写到一匹马倒在了泥坑中被救援的过程,“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第一轮合力抬马失败后,试图解了绳索让马用自身的力量站起来,而这个想法也失败后, 附近的人们又跑回家去,用绳索和绞锥把马抬了出来。抬出来之后,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救马一事,是大泥坑常常要发生的事,一次一次,这些普通老百姓都会不厌其烦地停下手中的活来救援。“给马洗脸”这个细节动作写得非常生动,可以想象出,那一刻,人对动物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人性的善良是自然流露的。

同时,他们也是极勤劳且乐观坚韧的。在《呼兰河传》中,有大量描写辛勤劳作的场景,如扎彩铺的工人每日带着疲惫入睡、冯歪嘴子的老婆王大姐怀孕了还在进行抱柴火、端盆子等一系列劳动等等,都显示出这片土地上的普通老百姓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冯歪嘴子的老婆在生下两个儿子撒手人寰后,冯歪嘴子并没有放弃独自抚养两个儿子,虽然艰辛,但他不断地用乐观的欢笑去化解失去妻子的悲伤。“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含泪水,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正是他的乐观坚韧,那个被人们认为非死不可的初生的婴儿,却一直活着,还生出了“小白牙”。

正是善良热情、勤劳坚强等等品质还没有在普通中国人的血脉中消失殆尽,因此这些笔下的人物即使再愚昧迷信,萧红也是不忍心全盘否定他们、批判他们的。相反,她对这群普通的老百姓是充满期待的,她希望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同胞,终有一天还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生。小说最后写到的是冯歪嘴子的儿子的小白牙。“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里,冯歪嘴子的儿子,代表了千千万万的还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白牙”的萌发和生长,蕴含了作者对我们这个民族顽强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巨大肯定,对这片土地浴火重生的期待。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多次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想象,通过多个“也许......”,表达出自己的思念和乡愁: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些反复的想象和否定,让小说前面描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一刻,读者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和萧红的心叠在一起。这就是萧红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和情感感召力,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直接的情绪表达,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这就是《呼兰河传》的魅力。

[1]萧红.呼兰河传[M].商务印书馆,2015.

[2]萧红.萧红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李成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