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2017-02-09张积慧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联系生活

摘要: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即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具有直觉性的特点,是一种对言语的顿悟。语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所以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联系生活;想象联想;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7-01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被提到语文教学重要的位置上来,当然,语感作为一项能力,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渠道与方法后天培养训练而逐步形成的,本文认为从几各方面来可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提高。

1.重视课文朗读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诵读是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和最重要的方式。诵读中,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动用的器官多了,效果也越好。通过诵读,感性地学习语言,对语言直接感受,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句段的节奏,品位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如此日积月累,便能扩充和丰富学生原有的语义场,优化学生的心理图式,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三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与树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师可进行轻声的画外音:"此时,我走进了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小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那青翠的要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这时,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你们不把我当外人,我又怎能见外呢?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觉得也变成了一株树。"结束画外音后,轻声问学生们:"你们变成一棵树了吗?""就让我们作为树林中的一分子,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这样一来,学生的再次朗读中,似乎真的找到了那种物我合一的感觉。真是印证了"言由心生,有什么样的体悟,就有什么的语感"的涵义,学生们在饱满的思想情感中读得非常好。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2.揣摩、品味语言

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经常加以揣摩,这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方式。通过专门的训练题进行语感的磨练当然是有益的,但结合一些含义丰富的文章作精要词揣摩显得更为奏效,因为学生平时频繁接触的是课本。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揣摩,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意,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揣摩的过程,就是磨砺语感的过程,磨砺的次数多了,自然,语感这把"剑"就锋利了。

3.联系生活经验,体察言语况味

敏捷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离,学生便难以体察其中况味并引起共鸣。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得到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一点在文学鉴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读鲁迅的《雪》,对第4段中的"朔方的雪"的理解,南方的学生就觉得隔膜很深,因为"如粉,如沙"的雪到底没见过,抽象的语言符号无法得到具体的生活的激活,便始终抽象。而对第一段中江南雪滋润明艳的美妙之处,南方的学生一读便能心领神会了。为什么 一个没有生活经验,一个有罢了。又如当代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文章写得很美,其中就用了不少的叠词,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大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呈现出一种艺术美。试问这些叠词学生读过有何体会,不少学生可能不知所云。而若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叠词的情形,学生们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活中常不自觉地用叠词来表达喜爱之情,如称呼可爱的婴儿为小"宝宝",甚而称孩子的屁股为小"屁屁"等等,亲昵,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文学本来就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经验丰富并善于将知识迁移的人,必能轻松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历的深浅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感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4.展开联想想象,品味弦外之音

言语作品,尤其是那些精美之作,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有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对于蕴于字里行间的言语之外的高情逸韵,单从分析字面意义是不能捕捉到的。这时,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是显得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全词所描写的景象开阔,大气磅礴,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壮美"在这儿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种美,受到美的陶冶,我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透过平面文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此举真切地让学生浮想联翩,进入词的意境,感受了词中美丽的北国雪景与词人博大的胸襟。

当然这种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是同深入细致的观察,感受,准确深刻的理解紧密结合,并且在生活经验的丰厚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积累生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5.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只要我们切实意识到语感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从语感的产生机制出发,采取科学的方法,不失时机,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之"剑"是一定会被磨尖磨锐的。

参考文献:

[1] 李加.语感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作者简介:

张积慧,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联系生活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